查看原文
其他

哈佛商业评论 | 简单规则为人工智能辅助司法决策打好基础【斑斓 · 新思维】

哈佛商业评论 法影斑斓 2017-08-03

 

【何帆按】本文发表于2017年4月19日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作者是来自斯坦福大学、纽约大学、微软研究院、纽约地检署的五名研究人员(Jongbin Jung,  Connor Concannon, Ravi Shroff, Sharad Goel, Daniel, G. Goldstein)。原题目是《为复杂决策创制简单规则》,是他们一项以司法决策为例的实证研究成果。文章谈论的虽是决策科学问题,却包含了很深刻的道理,对推进当下的司法人工智能和司法改革工作很有启发。

 

一是智慧法院建设方面。在我看来,实现智能化的前提之一,就是线下的标准化,只有依托不同的司法场景,创设无数个简单规则,才有可能在线上叠加成复杂的司法人工智能。试图跳跃标准化、标签化和规则化,就直接进入线上人工智能,无异于搭建一个空中楼阁。

 

二是司法改革决策方面。当前,改革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就是如何科学进行法官的绩效考评。这项工作既关系到法官员额进出,也涉及绩效工资、等级晋升、奖励培训等方面。但法官考评本身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分案方式、权重核算、岗位职责、案件评查、考评标准等各个环节。如果过于粗疏,会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如果过于精细,操作过于复杂,又会导致中央政策红利迟迟无法落地。

 

本文提到的“用简单规则解决复杂决策问题”“破除过度精细化管理”迷信等观点,对于推进智慧法院建设,健全法官业绩考评体系的颇有助益,故约请浙江高院一位同仁全文译出,供读者借鉴参考。


译 者 | 翟寅生(浙江高院政治部)

 

当下,即使在处理以往看来更适合人脑处理的复杂任务时,机器也能完败人类,例如打扑克、下围棋、图像识别等。许多高风险决策领域,也正成为人工智能未来研究方向,例如医生诊疗病人、法官裁定保释,但在上述领域,专家们通常却更倾向于经验和直觉,而不是数据和统计。


这种对数据统计方法的排斥,也存在一定原因:计算机学习系统的设计、适用和理解本身都很难。但是对人工智能弃之不用,可能带来极高的成本。

 

在认识到现实世界中管理者与工程师们所面临的诸多限制后,我们开发了一套简单的三步法来建立评估体系,以辅助“是-非”判断型决策。这些评估体系可以用于帮助法官判断羁押对象、帮助税务审计官决定审查范围,还可以协助人力资源经理确定面试对象。这种方法能够赋予评估体系类似于计算机深度学习一样的效率,同时也剥离了不必要的复杂性。

 

为了说明这些规则如何操作,我们以法官的审前保释裁定为例进行分析。在被告人第一次出庭时,法官必需评估其的可能性。那些被判断为低风险的被告人会被释放回家,而高风险的被告人则被直接羁押;这种裁定对被告人和社会公众都十分重要。


为了辅助法官作出裁定,我们使用上述三步法,设计了一个简单的风险评估表格(详见下表)。每个被告逃脱的风险都可以通过计算其“年龄”以及“逃脱次数”两个因素的分值来评估。进而再确定一个分值,作为辅助判断“保释或羁押”的风险门槛。例如确定风险门槛为10分,一个35岁的被告人以往曾逃脱一次,则相应的风险值为8分(年龄分为2,加上此前曾逃脱一次的分值6分),其风险值低于风险门槛,则该被告人应立即释放。

 

这个例子通过计算年龄与以往逃脱记录的分值,来评估被告人逃脱庭审的风险。相似的方法也可以用在招聘、审计及其他领域的决策中。
 

年龄

范围

分值

计算结果

18-20岁

8

2

 

+

21-25岁

6

26-30岁

4

31-50岁

2

51岁以上

0

以往逃脱庭审次数

范围

分值

 

6

0次

0

1次

6

2次

8

3次

9

4次以上

10

 

逃脱风险

=

8

除了简便性,这种规则在有效性方面也可以极大地超越人类专家的决策。我们选取了美国最大城市之一作为样本,分析了该市法院近年来超过10万份庭前保释裁定。


如果遵循我们的规则,在不引起逃脱比例上升的情况下,可以减少一半羁押数。这是怎么实现的呢?法官在没有上述规则辅助的情况下,所作出的裁定与被告人客观上逃脱风险之间联系通常较弱。


而且,不同法官判断标准的差异也十分大,有的法官可能会释放90%的被告人,另一些法官的释放比例可能只有50%,这就导致许多高风险的被告人被保释,而另一些低风险的被告人反而被羁押了。


按照我们的规则,可以保证所有被告人都能得到统一的裁量,即只有最高风险的被告人才被羁押,同时也提高法官裁定的效率和公平性。


此类决策规则非常迅捷,即使不用计算机,相应的决策也可以很快作出;同时,这类规则也很简便,因为它通常只需要搜集很有限的信息,即可以达成一个决策;另外,这类规则还非常清晰,它将决策作出所依据的基础,明确展现出来。


无论是在司法领域还其他方面,符合这类标准的规则都具有很多优势。例如,容易记忆的规则也比较容易被采用,且更容易被经常使用。在医疗方面,简便的规则可以减少测试,从而节约时间、资金,在伤员验伤分类的场合还能挽救生命。


简单规则本身所具有的清晰性,可以展示决策如何作出,以及提示哪些方面可以改进,从而增进对规则的信任度。在社会要求公平和透明的时代背景下,清晰性已成为一项法律要求。


简单规则当然有其优势,但人们可能会合理地质疑:对简单性的偏好是否意味着对有效性的牺牲。但令人吃惊的是,在很多场合答案却是否定的。我们将简单规则与复杂的计算机学习算法相比较,在司法裁决方面,上述风险评估图表与最优的风险统计评估算法得出的结论几乎一致。


我们将上述分析思路在22个不同的领域进行反复测试,发现依然能够得到相同的结论:简单、透明的决策规则与复杂、模糊的计算机学习方法,通常具有相同的有效性。


为了创设这种简单规则,我们采用一种三步法,即所谓的“选择-赋值-取整”。具体方法如下:


1. “选择”影响结果的几个主要指标,例如,使用被告人的年龄、以往逃脱的次数来评估其逃脱的风险。我们发现,选取2至5个指标,通常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上述例子中,我们为审前裁定所选取的两个指标,就是著名的逃脱风险指标;如果没有相关领域的知识,也可以使用标准的统计学方法去列出一个指标清单(如分段特征选择法)。


2. 利用历史数据,根据其统计结果(如逃脱)在选定的预测指标(年龄及以往逃脱次数)上进行“赋值”。这一步可以使用现代化的统计软件通过一行代码来实现。


 

3. 上一步所得出的结果即对每一项指标赋予了相应的数字权重。这样的权重在大多数决策适用情景中通常显得过于精确,因此,我们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取整,从而得出整数分值。


我们的“选择-赋值-取整”三步法创设的规则十分简单,而且同样重要的是,创设这类规则的方法本身也十分简单。三步法只需要对统计学有过基础训练,并利用触手可及的软件即可实现。


 当决策目标界定得十分清晰,且以往结果和相关指标的数据都可以获取时,统计学的决策规则运用起来将十分有效。在上述条件都满足时,通过计算所作出的决策,通常都比专家的经验和直觉要更有效。


 简单规则,以及我们创设简单规则的方法,会将计算机学习的力量带给大众。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浏览原文


 


感谢您阅读“法影斑斓”,希望它能兼顾新知与审美。如果您觉得图文有点儿意思,请点击右上角按钮,选择“查看公共号”,再点击关注即可。也可搜索微信号:funnylaw1978。如果想阅读过往文章,可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何 帆 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