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新刊抢先看 | 朱育帆 | 氛围之上:北京上地·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朱育帆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9-03


《风景园林》2024年8期即将出刊,欢迎关注!


/ 文章信息 /

氛围之上:北京上地·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Design upon Atmosphere: Review of Landscape Design of Meta Center in Shangdi, Beijing

朱育帆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4年8期28-36页


/ 作者简介 /

朱育帆

男 / 博士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主任、长聘教授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


/ 文章阅读 /


氛围之上:北京上地·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

Design upon Atmosphere: Review of Landscape Design of Meta Center in Shangdi, Beijing


摘要:【目的】气氛美学之于景观设计创作是一个当代命题,又可与中国传统意境美学互为参照,氛围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需要不断建构和修正的景观理论。【方法/过程】以北京上地·元中心科技园景观从概念到落地呈现的设计创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解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圆舞曲之庭”和“后工业基因城市绿带”两个重点部分的设计演进过程。【结果/结论】以实证回溯的方式复盘讨论了在本次设计实践中将“氛围”作为总体前置的景观设计控制方法的路径择取、空间应变和价值拓展。

关键词:景观设计;氛围;轻快;圆舞曲;蓝色多瑙河;《银河号》;雕塑



2022年6月的一天,笔者站在元中心楼宇围合的内庭之中,面对如此超出预想的成效,不禁感慨:这件始于中国房地产转向品质维升的时期、终于3年新冠疫情,在断断续续地持续了整整6年的诞生了诸多堪称魔幻经历的作品,对其设计过程的复盘是必要的。这里并没有什么惊天地、泣鬼神般气魄的场所精神,所有都归于日常、恬静与真实,如果问设计创作中有什么可以称得上是深有感触,那就是——一切始终都在“氛围之上”。


1  氛围与气氛美学

北京海淀区北五环以北有一个听上去很神圣的叫“上地”的地方,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为北京市代表性高新科技产业园密集分布的区域,芸芸“码农”,极具活力(图1)。而改革开放以前这里还是沧海桑田、阡陌交通,今天有处夹在京藏高速公路和13号地铁线路之间的称为“安宁庄”的自然村片区,20世纪90年代北京三元乳制品公司在村北部圈地建设了一个奶牛养殖厂,作为全北京城的供奶基地之一。2002年,三元利用这片养殖厂的空间成立了华冠分公司,转型发展成为制造、生产、加工及销售乳品、饮料和保健品等民生产品的乳制品加工厂,旗下乳酸菌制品最为知名,成为北京六十到九十年代生人的城市记忆的一部分。2010年,响应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号召,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华冠加工厂停产。2015年,《中关村移动智能服务创新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获批,要将厂址土地流转为容积率达3.5、建筑面积达34万 m2的高密度型现代科技产业园区——上地·元中心,此地城市面貌将为之大变。


1 元中心与海淀区上地区域城市关系


规划要求科技园用地南部和东部退红线以建设城市公共绿地,并交由项目代征统一规划和建设。其中东部的退线为后续的景观设计带来了一系列具有实验性色彩的不确定性,这种实践经验对于当前步入存量更新时代的研究仍具有借鉴价值,即城市绿地中后工业遗存的价值观念、遗产化和再利用课题。2015年工厂开始拆迁,位于建设用地范围内且与规划目标无法兼容的主体厂房和后勤管理等附属建筑几乎被悉数拆除。工厂最主要的厂房车间团块位于总用地的东半部,其建筑东三分之一的部分恰好位于代征绿地之中,由于建筑并非要立即拆除,开发者决定利用这个时间差临时保留这一纵一横大跨度分布的厂房建筑,并改造成展示区的售楼处,内设接待、办公和会演等综合职能。2016年初展示区建筑和景观改造完成并对外开放,其中利用大跨度厂房所做的剧场空间改造相当成功,举办了不少场次的公共文艺演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外环境场地中蒙德里安式彩色混凝土铺装设计也颇具特色。此后景观团队开始接手全区的景观设计工作。

对于设计师而言,首次的场地踏查是最具有直觉意义的,而实际上2016年的场地景象才是具身体验的起点,展示区所赋予的是被建筑师重新定义过的具有后工业属性的当代氛围,我们知道它将是短暂的和时效性的。而在展示区西面更大范围的、几乎被铲荡一空的建设用地之中,留存的若干组大树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连同大面积绵延铺设在裸地之上的绿色防尘罩网,这场景竟然有了些许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味道,透出了牧场通感的历史性气息,而我们也知道在巨大的建设量面前,它的存在同样是短暂的和非现实主义的。

建筑师的空间思路、航空路线上的分级控高要求与项目高容积率的需求共同左右了科技园建筑的基本布局和环境形态。总体而言,建筑希望通过非连续性的形体(即矩形和L形单体建筑)组合营造一个具有开放性的中庭空间,由于每幢建筑的限高和分摊的面积额,导致相对于庭院尺度而言每个单体建筑的体量都是巨大的,通常采用通透性的玻璃幕墙类表皮术可以缓解压迫感。而科技园的建筑设计另辟蹊径,10栋建筑采用了10种差异化的表皮,呈现出多彩、多元、欢快的POP氛围基调,有意与街南小米产业园建筑的灰雅形成反差,也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建筑群的体量感。然而,由于其中只有半数建筑的表皮以玻璃幕墙的形式出现,另半数建筑立面为窗洞和砖石质感的实体幕墙,因此对于中庭空间所造成的压迫感还是非常明显的。以此进行逻辑推测:元中心建筑中庭南部很大区域将长时间处于巨大的阴影笼罩之中,围而不合的空间意味着存在多条贯入中庭的风道,可以想见在北京冬季楼北阴影与穿堂风中的生活体验,这里未来场景的阴冷压抑之瑟瑟寒意顿生,却也催生显影出一种设计应激,即营造“轻松明快”的氛围,它是设计的起点,而非终点,故称“氛围之上”。

欢快的基调和多年的职业敏感度共同作用下,我们迅速发现了项目名称“元中心”与“圆舞曲”之间的谐音关系,这让两者由此形成了顺理又自然的通感关联,圆舞曲不仅为空间设计提供了“圆”这一基础性形式语汇,也为在外环境的空间节奏中表达音乐律动感提出了更为明晰的审美诉求,这也与即将入主园区的“90后”职场活力特征相呼应(图2、3)。


2 元中心景观设计平面图

3 元中心轴测分析图


“气氛美学”(aesthetics of atmospheres)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波默(Gernot Böhme)于1995年提出的,用介于审美主客体之间的气氛来描绘当代文化的审美特征,近30年来引起很大的连续性反响,影响了后来的建筑、景观、音乐、戏剧乃至触及日常的审美与设计发展路径。而柏林工业大学的瓦丁格(Jürgen Weidinger)教授结合自身设计实践与教学研究将氛围美学之于景观设计的研究实质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建构了设计氛围(designing atmosphere)的理论框架和五大步骤:场所氛围定调—感知空间赋形—空间动势引导—行为激励适配—细节强化体验。作为一位具有重要代表性的景观设计师,他特别强调了设计在此过程中进行空间赋能(赋形+造势)的绝对价值。而通过回溯元中心的设计创作历程,可用以参照并印证瓦丁格氛围理论从宏观到微观的有效性。

尽管建筑退用地红线形成的临街周围空间和若干楼宇间景观面积占比达总景观面积的50%,但元中心景观设计的重心还是贯穿东西和南北所构成“一横一纵”的T形空间,它决定了元中心户外环境空间品质可能的上限,也是复盘元中心景观氛围设计控制的两条主要脉络。


2  一横——“圆舞曲之庭”

一横为“圆舞曲之庭”,东西长300 m,宽约60 m,包括东西主入口、中庭和横穿绿地的部分,是与科技园工作人员联系最为密切的户外空间(图4)。


4 圆舞曲之庭鸟瞰


保留园区中心地带5株长势良好的悬铃木是综合平衡的设计决策,2017年影像中基坑的形状表明了项目开发者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其中位于园区中心北部的3株悬铃木显然影响到了后来建筑的布局,导致位于中部的建筑位置做出了应对和调整,树丛北侧的建筑向北退让,南面对应的建筑向北突进作为补偿,使得原可呈“一”字形的内庭院演变为“品”字形,而无论是突进还是后退,两座建筑朝向内庭的界面都进行了半渗透式的“灰空间”处理——一二层架空,半室外平台和外挂楼梯“破局”,为原本板正的矩形庭院空间带来了丰富的格局变化。

理解建筑布局的要义对于准确判断景观空间的动势关系是有很大裨益的,让场地中的5株悬铃木成为建筑和景观设计共同的空间锚点,有助于谋求空间效率的最大化。北面3株悬铃木组合的景观美学价值最高,又位于楼南阳光下,地望最佳;而南面2株悬铃木株型相对矮小,位置略偏西,也正好避免了单一轴线上的板滞,设计可以采用差异化的处理手法,使得南北构成相映成趣的、均衡的互补关系(图5)。


5 圆舞曲之庭剖面图


东西向长庭好似容纳圆舞曲舞者们的池厅,十几个不同大小的圆形绿岛拟态了多组舞者随乐曲回旋所形成的轻快氛围,成为横轴空间设计中具有格局性的形式语言,绿岛外缘提供了绵长的单向或双向坐憩空间,而岛之间形成的具有张力的连通区域将园区的工作人员输送到各个楼宇,这里演变为可以人看人的交往性社会空间。长庭中最大的绿岛直径达30 m,环拥着北面的悬铃木树丛,微地形与宽达2.5 m的特别处理边界细节的圆弧形草白玉石凳共同成为中庭的“自然”图腾(图6)。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有两首名曲:《春之声》和《蓝色多瑙河》,在这里进行“春之声圆舞曲”的景观叙事便再合适不过了,温润如玉的石凳面上雕刻着英国浪漫派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诗歌《春天》,阅读它成为一种选择(图7)。


6 “春之声圆舞曲”绿岛

7 “春之声圆舞曲”诗歌《春天》雕刻


中庭场所也呼唤着“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相照,南部那片悬铃木的场所便成为一个最佳的选择(图8)。设计师在那里建造了一处可供人们在树下安静休憩的场所——旋亭,与北部的“自然图腾”式手法不同,这里展示出一种强力的介入姿态。设计团队在悬铃木最低分枝点处设计了一个貌似悬浮的圆形华盖,仿佛两株树木是从华盖中间生长出来的。旋亭的设计充满玄机:结构上是类伞形受力架构,由3根结构柱支撑起来,加上2根树干,如果不做处理远看便似一个五柱亭(图9);因此设计采用了障眼法,利用3组通高的镭射膜有机玻璃门扇进行组合,所产生的魔幻般的反射效应将“五柱”隐匿了起来,旋亭华盖底面使用的是镜面不锈钢材质,将原本由于高度限制所产生的压抑感消除并沉浸式地向上通透出去,坐在亭下咖啡座上,不仅可以环顾四周而撷景如绘,低平的水平向檐口和木平台基座提供了限定性的全景画面,向上望去还可以获得一种镜像的“上帝视角”来欣赏自己和亭下一切(图10)。旋亭的扭转感是通过圆形华盖和木平台在平面上的错动与连接它们的梭形边柱柱列一同强化表达出来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景观自然需要水景支撑,亭北的水声环绕平台使得旋亭更加悬浮,水墙、镜池和瀑溪隐喻着多瑙河河流的水态(图11)。


8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望向“春之声圆舞曲”

9 旋亭设计解析图

10 旋亭实景

11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水景墙与乐谱水渠


《蓝色多瑙河》作为家喻户晓的圆舞曲,施特劳斯的创作经历有不少故事版本,其中“写在衬衫上的乐谱”最显传奇色彩。记得笔者2011年曾慕名前往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UPC)北面参观一座社区花园,这座花园是建筑师拉佩尼亚(Martínez José Antonio Lapeña)和托雷斯(Elías Torres)于1986年设计的一件经典改建作品,他们巧妙地将建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塞西莉亚别墅花园(Villa Cecilia)转换成为一座城市公园;花园里有一件青铜雕塑作品经常见诸各专业书籍之中,没想到我们刚进入花园入口甬道便在迷宫式折叠空间的长水道上与之邂逅:午后的阳光倾斜洒下,一个女子横趴在漂浮在水上的平台上,光影下衣襟浸湿的细节感很是迷人(图12),不禁为这种诗性空间的氛围所感动。后来知道这件雕塑叫《溺亡的奥菲莉亚》(Ofelia Ahogada),是西班牙马德里雕塑家埃尔南德斯(Francisco López Hernández,1932—2017)于1964年根据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名角奥菲莉亚创作的一件人物圆雕,建筑师塑造了新的公共空间模式,同时将这件作品请入了花园这个特定的场域,使之成为空间的灵魂。这个雕塑展现的是主人公溺亡时的场景,西方人称之具有古典气息的浪漫,试想如果有所剧透,纵使是莎翁名剧的情节,任何一位来自东方的造访者也会感到阵阵后背发凉吧,这也许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蓝色多瑙河》圆舞曲的衬衫传说非常类似于鲜活的莎翁剧本,为景观叙事提供了最佳的道具载体,衬衫、乐谱、从水中挽救回来的华章,中庭的这个方位竟然同样还有夕阳西下的那抹阳光。《衬衫》雕塑小品的设计表达是场景化的和去纪念碑性的,叙事情节的支撑使它如同“题眼”,成为旋亭区的焦点和空间灵魂(图13)。至此,两个圆形节点,一绿一蓝,相得益彰,成为体现圆舞曲之庭场所精神的高潮空间。


12 塞西莉亚别墅花园雕塑《溺亡的奥菲莉亚》

13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衬衫》雕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庭铺装的设计实验。铺装的细节表达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在景观场所的具身体验中,铺装的感官质量是景观整体评价的最后闭环,因此是相当关键性的。中庭空间的铺装大胆地采用了统一的单一化浅色材质,虽然浅色在强光下容易产生不适的炫光,而单一的材质也往往意味着单板的呈像;设计采用的草白玉作为一种中价位的大理石铺装材料,成色较汉白玉略暗,但也相应降低了极端光照条件下的刺眼感,由于草白玉矿出材的纹路色泽并不稳定,意外导致铺装表面表现出丰富多元的马赛克式温润质感,它有效地调整了观者感官上的温度阈值,大大缓解了中庭空间(尤其在冬季)的压抑感和阴冷感,对于整体轻快氛围感的表达具有决定性。


3  一纵——后工业基因的城市公共绿地

与常见的城市绿带不同的是,由于历史原因,东部“一纵”绿地中的工业建筑并没有即刻被拆除,而是被改造为售楼处,多功能尤其是城市剧场功能的植入使得这里充满了城市人文色彩,这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城市绿地与其密切相关的公共建筑共同营造城市生活氛围所带来的正向意义。是否可以有效利用绿地中的工业遗存取决于两个层面:一是作为文化记忆加以保留,这点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人们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二是利用原有工业建筑或设施增加城市运营的功能,如餐饮、展览或演出等,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但从当下的运行规则看,从限制转向支持则尚任重道远。城市从规划建设到管理运维是个系统工程,从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到执行的可达性,从严格到应时应地的弹性把控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成熟。

种种保留的争取无果后,2021年售楼处建筑开始拆除,只有一组大跨度的桁架结构被保留了下来,但无论如何这组开放性的景观构架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绿地的场所感,让人体验到了这座工业建筑没有屋顶和墙身时的“帕提农”气质。此时完全进入了景观设计的节奏,工业遗存的沉重如何转向并融入氛围体验的轻快成为关键。设计在桁架以南引入了大型水面,与地面齐平的镜面水池弱化了这组构架的厚重基座感,水面中心设一圆亭水吧,它是由原售楼处的一处圆形入口改建而成,屹立水中,仿佛一处莫卧儿式湖心亭(图14),桁架、办公楼和周遭环境在镜面水池中整合于一体,重塑了东部城市绿地的空间感受。桁架下原来的室内剧场转化为露天的户外剧场以开展园区活动(图15),竹模混凝土墙的组合运用标记了原有两组工业建筑的平面轮廓,演化出多处休憩小广场。


14 圆亭水吧

15 工业基因剧场中留存的桁架


这片城市绿地的景观设计还有一个重要话题是雕塑。2015年开发者在拆除原乳品厂厂房内设备设施时,特意保留了不少生产流水线上的不锈钢部件,并特别邀请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隋建国老师来设计一座展示科技园区精神的主题雕塑。关于雕塑创作,隋老师写道:“银河的英文名字叫做Milky Way,一条牛奶铺就的道路,它巧妙地提示人们:元中心是在一个牛奶厂的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我将这艘太空火箭命名为《银河号》。”

在隋老师众多的代表性作品中,《银河号》是非常特殊的,从他所阐述的创作动机角度,这件雕塑具有明显的历史主义的后现代色彩。《银河号》利用了乳品厂原有的生产设施构件进行重新组装拼合,其镜面不锈钢面层是对原乳酸菌生产线316L不锈钢的回应。大造型上呈18.5 m高的尖塔形,具有显著的纪念碑性,但语汇本身又是多元拼贴的,仿佛一个吸附着大量铁器的“剪刀手”,带有一种诙谐的幽默感和欢乐感(图16)。


16 隋建国与朱育帆交流方案


雕塑语言具有自主性,即无论环境如何,都不会影响对于雕塑本体质量的评价。雕塑自从成为艺术表达的载体,无论是位于室内还是室外,都会形成以之为中心的场所感,成为空间关键性的灵魂。从环境艺术的角度,当雕塑获得其所处环境的有力支撑时,雕塑与环境场所会相互成就,因此景观设计应该致力于这种关系的建构。雕塑与环境关系的质量有3个层面的评判标准:第一,雕塑所表达主旨是否与环境适配;第二,雕塑自身的形体语言、尺度是否与在地环境适配;第三,雕塑有没有调动或激活场所的氛围。其中第三点最为难得,有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如契里达《风之梳》的巨大成功便是由雕塑形体、叙事、选址空间落位与雕塑所处海湾大气象特征所共同造就的效能最大化结果。

《银河号》雕塑的创作产生于场地设计之前,那时并没有先行确定雕塑的具体位置。以雕塑家的知名度和这件雕塑所能引发的话题性,《银河号》是可以按照事件型城市公共艺术作品的标准来优先选择摆放位置的。从城市空间的公共性角度,元中心场地东南角和西南角(尤其是东南角)的可见性最好,可能形成的城市影响力最为显著。但由于用地腾退时间等因素的限制,《银河号》在2017年最终被摆放在东部城市绿带的中段,科技园区东门内偏北的大草坪上,背枕售楼处建筑,成为一个偏内向型的园属雕塑。

另外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雕塑的接地方式。通过分析隋老师早期的创作草图(图17),可以看出在构思初期雕塑设有独立基座的意图是明显的,但在落成时基座被不锈钢形体包裹而内置,这意味着基座消隐了,雕塑被直接放在了草坪上,或者说《银河号》直接从地面喷涌而出。传统意义上基座对于一件雕塑作品而言是重要的,某种程度上标识了雕塑存在的合法性。20世纪之后,当代雕塑落地的方式开始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如果说雕塑主体镜面面层的选择表达出体形与环境融合的一种姿态,那么基座的消隐则意味着这种融合是全方位的,体现出艺术家对于环境的细微体察和应变。


17 隋建国的《银河号》创作手稿


展示区售楼处建筑作为空间实体拆除后,《银河号》失去了厚重的背景依托,东部城市绿带也进入了景观环境再造的二次更替阶段。设计将整条东部城市绿带划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部分(图18),各有叙事。北部为在工业遗构氛围中重塑的水剧场,桁架、竹模混凝土墙勾勒的原建筑轮廓以及磅桥不断映射着场所中的后工业基因;中部《银河号》主导的银河广场呈现为东西宽8 m、南北长30 m的轴向空间,仿佛一处观看“银河号火箭”发射的场域(图19),雕塑北部林木的种植重组为它重新找回绿色背景板。银河广场与通往圆舞曲之庭的东西向涟漪广场组成“十”字形结构,北部和中部铺装细节中的圆形作为语言基调浸润在广场和池体的设计中,共同谱写着“大地圆舞曲”的旋律篇章。


18 元中心东部城市绿带剖面图

19 《银河号》雕塑与银河广场


在2015年的改造设计中绿带南部保留了原沿厂东墙种植的加杨和旱柳等大型乔木20余株,并利用草坪地形的塑造进行了简约大方的空间处理。为了履行园区海绵城市的职能需求,在东部城市绿带的南部区域设计了一处富有自然野性气息的雨水花园,通过留补大乔木层控制林冠的整体景观结构,而多样化种植的多年生草本地被层则体现出新的时代气象,为办公场所带来了更为轻松的特别氛围,这种受控的野性(artificial wildness)也完成了对上地元中心前身那个牧场时代的隐喻(图20、21)。


20 雨水花园北望《银河号》雕塑

21 雨水花园


4  结语

孟兆祯先生说中国园林特质的根在于“景面文心”,他提出了以借景为核心的孟式六边形(明旨—立意—相地—问名—布局—理微—余韵)设计理法,与众不同的是,他将文学意境的设定作为整体控制,在设计次序上前置了,我们可以称之为设计在“文之上”。本项目的“氛围之上”,是气氛美学在景观设计上的一种表征,氛围设计也特别强调整体控制,尤其区别于那些刻意将五感割裂的认知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气氛美学与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论确实有许多可以相互参照之处,只是气氛美学已在全球化的轨道之上,而中国古典意境论还保有独特的地域性坚守。但无论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景到随机,触情便是,殊途同归。

哈佛大学的贝内迪托(Silvia Benedito)教授在2021年出版了一本关于氛围设计的专著,深入研究了5种针对性的空间命题:作为沉浸之旅、作为温度阈值、作为温度反差、作为项目和作为共享情景。可见温湿度的感知始终是调配人之空间行为分布的基点,如酷热环境下对于凉爽或是寒风环境下对于温暖庇护的偏好,这也是元中心景观设计应激的出发点。对于天象的藉借则是景观设计获得最大氛围感的绝佳途径,像卡拉万(Dani Karavan)设计的鲍港Passages景观中所带来的彻骨的感动那样,无一不是调动了天象宏大氛围中的叙事潜质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场能,而元中心氛围设计的意义可能恰恰在于在日常景观中所给予的和体获的那份云淡风轻,一种对于平常景观的回归。




致谢:

特别感谢北京首农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项目组管理团队对于本项目高品质落地以及维管过程中的所有坚持、支持和信任,他们的努力与付出是项目成功的磐石。


注释:

①上地·元中心位于清河街道,由东西二旗中路、南西二旗南路、西西二旗西路和北科宁路街道围合而成,占地6.99 hm2,其中景观面积为4.68 hm2。科技园全称“中关村移动智能服务创新园”,又称“上地·元中心”,2013年在海淀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契机下,被纳入中关村科学城第五批建设项目,于2014年开始规划建设,2022年全面建成开放。

②上地·元中心(包括2015年的展示区改造)建筑设计总负责人为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一合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徐磊。

③小米移动互联网产业园与上地·元中心在西二旗南路南北相峙。

④Gernot Böhme(1932—2022),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开拓者,致力于研究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他提出的“气氛美学”在欧洲以及日本影响巨大。

⑤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风景园林学教授,编辑出版了两本关于氛围设计的论文专集。

⑥《差一点被毁掉的蓝色多瑙河》:“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中战败,整个维也纳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正在多瑙河泛舟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决定以多瑙河为题材写一部光明欢愉的曲子来鼓舞市民的情绪。他将这一想法讲给友人格涅尔听了,格涅尔很快写成了一首歌颂多瑙河的诗歌。当小约翰·施特劳斯拿到《美丽的蓝色多瑙河》诗歌时,乐思如泉水汹涌而出。然而那天他忘记了带乐谱纸,于是在自己的衬衫袖子上匆匆记下了这些乐思。这天夜里,他没有回家去,直到清晨,他才回到家里脱掉衬衫入睡。他的夫人杰蒂·德雷弗丝是一位歌唱家,她发现丈夫衬衣袖子上的乐谱,知道这是他的新作,就没有动它。可是,当她有事出门归来时,却发现这件写有乐谱的衬衣被仆人当作脏衣服拿去洗了。她不由得一惊,急忙跑出去找。幸好洗衣妇刚刚将衣服丢进盆里,杰蒂赶快从水中将衬衣捞出。还好乐谱墨迹还没有泡掉,这首名曲才被保存下来。” 详见《音乐杂谈 第四辑》(http://www.expo-museum.cn/sbbwg/n137/n139/n239/n242/u1ai20443.html)。

⑦西班牙著名建筑师事务所的建筑师,2023年两位建筑师共同获得西班牙国家建筑师奖。

⑧隋建国,1956年生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是中国当代具有国际代表性的雕塑家,具有典型学院派的特点,对于雕塑的本质有很深的思考和理论建树,行内称“隋脑”。

⑨隋老师阐述:“上地元中心计划要在一个拆掉的三元牛奶厂的旧址上,建成一个集智能电子移动为一身的IT电子产业建筑群。建设方希望我能利用这个牛奶厂拆剩下来的各种不锈钢部件,为未来的全新建筑群打造一件雕塑,把后现代的IT创新产业与原始的牛奶加工并列在一起。在中心的仓库看到一堆积满了灰尘的不锈钢罐子、管子和各种零部件的时候,我感觉从眼前牛奶这样一种日用食品的生产体系,一下子跨越到未来21世纪最新的科技产业,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跨越,差不多相当于人类从地球一下子飞到了外太空——这大大小小的罐子加管子,也许可以拼凑成一个多级火箭模样的东西。最后完成的雕塑,是把这些旧奶厂的具体零件表面全部抛光,废旧的管子和罐子,圆的方的,大的小的,组合起来却变成了一个想象中整装待发的航天器的形象。它通体发亮,仿佛凝聚了银河系的光华。”由项目管理方提供。

⑩隋老师与景观设计师的沟通是顺畅的,传达出令人敬佩的开放性。景观设计师曾有个大胆的设计提议:将《银河号》放置在圆形水池中,并让雕塑动起来,包括形体自转和雕塑零件的喷水设计。但由于技术上过于复杂,需要管综等多方紧密配合,这个设想未能践行,留下些许遗憾。

⑪从体验角度,大多情况是去语言化的,一件雕塑作品并不需要太多解释。

⑫西班牙塞巴斯蒂安市港湾处的一组雕塑,由西班牙当代著名雕塑家契里达(Eduardo Chillida,1928—2008)于1977年创作。

⑬Dani Karavan(1930—2021),以色列艺术家,1992年在德国哲学家本雅明自杀地西班牙东北边境小城鲍港(Port Pau)设计本雅明纪念园“通道”(Passages)。


图表来源:

图1、12©朱育帆;图2©朱思羽;图3©田锦;图4、7~10、14、15、19~21©万凌伟;图5、18©潭融;图6©易文静;图9©李燕;图13©杨勇;图16©北京首农信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图17©隋建国。



/ 引用链接 /

引用本文:朱育帆.氛围之上:北京上地·元中心景观设计创作复盘[J].风景园林,2024,31(8):28-36.  doi: 10.3724/j.fjyl.202403200167

Citation: ZHU Y F. Design upon Atmosphere: Review of Landscape Design of Meta Center in Shangdi, Beijing[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24, 31(8): 28-36. doi: 10.3724/j.fjyl.202403200167


文章链接:http://www.lalavision.com/cn/article/doi/10.3724/j.fjyl.202403200167

长按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原文


 预订新刊 限时特惠 

2024年8期杂志即将付印

新刊单本包邮特惠

仅限今明两日(8月6-7日)

49元/本  包邮

欢迎各位读者预订本期杂志

新刊将于8月10日出版后邮寄

文章编辑 李清清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李清清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