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陆军——陆军航空队的变迁

风灵之声 风灵 2020-09-13


日本陆军


编译:老狼是也


第一章
日本陆军——从诞生到终焉
日本陆军——支配中国的企图
第二章
日本陆军——常备兵力和战时动员
日本陆军——中国屯驻军和关东军

第三章
日本陆军——士兵和下士官的“地狱内务班”
日本陆军——从二等兵到兵长

第四章

日本陆军——陆幼、陆士和陆大

日本陆军——再教育和强化训练的培训学校
日本陆军——大炮与战车


步兵部队的装备

 

步兵部队的装备有步枪、手枪、手榴弹、地雷、轻机关枪、重机关枪、掷弹筒、大队炮、联队炮、轻迫击炮、速射炮(反坦克炮)等等。

三八式步枪

该枪口径6.5毫米,装弹5发,枪身长79.7厘米,全长128厘米,上刺刀后全长166.6厘米,自重3.9公斤,最大射程3700米。

通称“三八”就是指这种步枪。明治三十八年采用,未赶上日俄战争,但以后到太平洋战争结束一直是步枪中的主要枪支。和国外的步枪相比具有命中率高的特长,当时在世界步枪中也是可数的高性能枪支。



日俄战争(明治三十七年)的步枪是以三式步枪为主,二二式的村田连发枪为辅。在最后的奉天会战中,据称三式步枪共计消耗子弹有二千万发,二二式村田连发步枪为二百三十八万发。村田就是村田经芳少将,他在中佐时代的1880年研究发明了村田枪,其后又经不断改良开发成连射的步枪,三八步枪也是村田枪的延续和发展,对改良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还有在大尉时代的南部麒次郎中将。

三八枪一次可装填五发子弹,而士兵又用革制弹夹装上六组(30发),左右各一挎在腰间就有60发,再用其他器具带上这样60发,于是总共可携带120发子弹就够一次会战使用了。但一次会战未必一天结束,而在中日战争中也有人在短时间内就发射30发的激烈战斗。

九九式短步枪

该枪口径7.7毫米,装弹五发,枪身长65.7厘米,全长112厘米,上刺刀后全长165.6厘米,自重3.7公斤,最大射程3400米。

受到世界各国的步枪逐渐倾向于采用7.7毫米子弹的影响,因而开发了这款步枪。它不叫作步枪,而称为短枪。正式开始生产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1年12月,但是各类武器的生产制造也相当繁忙,这款枪的生产就不很顺利。派发部队使用的话还必须考虑子弹的补给,这种情况下很难取代三八枪,结果到战争结束时仅有部分部队换用了。

一一年式轻机关枪

该枪口径6.5毫米,装弹30发,实用射速达120发/分,全长1.105米,自重10.2公斤,最大射程1500米。

这是1922年(大正十一年)采用故名“一一年式”。这款轻机关枪用三八步枪的子弹插入弹夹即能通用,因此在步兵枪中就像老大一般,它和三八步枪相同,也可以插上刺刀。它的构造的精巧在于弹匣中装上六层5发一组的弹夹,自下而上供弹,空弹夹落下自动转用下一组弹夹。

在满洲事变中初次使用于实战还存在许多故障,以后进行了各种改良,还开发了改进型(下述的九六式轻机关枪),于是该枪在中日战争数年后就消失了,但是在太平洋战争中重又复活,在瓜达尔卡纳尔作战就曾被使用。

九六式轻机关枪

该枪口径6.5毫米,装弹30发,理论射速达550发/分,全长1.07米,自重9公斤,最大射程4000米。

这是一一年式轻机关枪的改进型,通过照片比较上可见,其弹匣是弯曲型,这是保证安定供弹的关键所在。


九九式轻机关枪

该枪口径7.7毫米,装弹30发,实用射速为250发/分,全长1.91米,自重11.4公斤,最大射程达3400米。

这是配合九九式短步枪使用同样的7.7毫米子弹而研发的轻机关枪,它与九九式短步枪一样未能普及配备,但在冲绳作战中的步兵部队使用这款轻机关枪进行了顽强的作战。最大射程3400米但实际有效射程为700~900米。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之差是小型武器固有的宿命,三八步枪有效射程达3700米,实际没有相隔3公里进行射击的,也就算不上“有效”。大致上也就在2、300米距离进行对峙时可为有效的射程距离。

 

三年式重机关枪

该枪口径6.5毫米,装弹30发,全长1.2米,实用射速为200发/分,自重达54.1公斤,最大射程达4000米。

重机关枪是一人无法扛动的机关枪,这款机关枪诞生于1914年(大正三年),当时对于机关枪还未有轻重之分,只是称为“三年式”机关枪。因为有三脚架保持安定使之具有精准度,不用说中日战争了,就是在太平洋战争中也被视为宝物,通过照片可以确认在塞班岛作战中也被使用着。



九二式重机关枪

该枪口径7.7毫米,装弹30发,全长1.156米,实用射速为200发/分,自重达55.3公斤,最大射程达4150米。

这款重机关枪的开发有着不同的由来,据称在满洲事变后日本占领了满洲全境并建立了满洲国,这时有共产党的部队持有7.7毫米的重机关枪进行抵抗,于是日本开始着手进行这项开发,在皇纪2592年(公历1932年)完成开发。日本陆军装备的重机关枪也就是上述的三年式和这款九二式两种。

 

八九式重掷弹筒

    投掷距离50米

掷弹筒是考虑比较手榴弹而言能够更远投掷的工具,这就是最初的被称为一年式掷弹筒,最大投掷距离可达200米。对此,八九式掷弹筒开发了专用的弹丸,炮筒内也有膛线,着力于提高命中率。这种弹丸称为八九式榴弹,具有手榴弹三倍的威力。这在热带原始森林中易于使用,是使美军遭受极大困扰的武器之一。

九二式步兵炮大队炮

该炮口径70毫米,炮身长79厘米,自重240公斤,最大射程为2800米。

该炮用装有大的二轮车的轮轴,步兵大队装备两门可以用一匹马来牵引,可以平射、曲射两用,但实战中不太实用。

九七式曲射步兵炮大队炮

该炮的口径81.3毫米,炮身长1.26米,自重67公斤,最大射程为2850米。

曲射炮的射击呈抛物线状,也叫做迫击炮。实际上步兵部队已经拥有九四式轻迫击炮,口径90.5毫米,最大射程达3800米,但是自重159公斤,因为过重对步兵部队不太适宜,所以作为替代品开发了此款大队炮,并为了加以区别称之为“曲射炮”。步兵大队各配置了两门,可以进行分解由三人搬运,是部队非常珍视的武器。

四一式山炮联队炮

该炮口径75毫米,炮身1.3米,自重540公斤,最大射程达7000米。

这原本是山炮联队的主力炮,因为九四式山炮开发出来后将此转用于步兵联队,有需求的联队配备四门。包括弹药班在内每门大炮十二人组成一组来进行操作。

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

该炮口径37毫米,炮身长1.7米,自重为327公斤,最大射程达6700米。

九四式37毫米速射炮是针对30毫米之内的装甲坦克开发出来的反坦克炮。由四匹马牵引。此后开发出来一式机动47毫米速射炮实际上同样对美军坦克无能为力,这些在实战中都是鲜有作为的武器。

 

第六章  陆军航空队的变迁

 

 

陆军航空队的变迁

 

美国的陆军航空队,应该说就是造就了美国空军的主流存在。用重型轰炸机B29(超级空中堡垒)像雨点般的燃烧弹对日本实施轰炸的就是美国陆军航空队;推进原子弹研发的曼哈顿计划的现场指挥是美国陆军少将(格罗夫斯,Leslie Richard Groves,1896年-1970年,最终军阶为中将),陆军部长担任总指挥。

日本陆军航空队从战机数量上看,跟日本海军航空队相比毫不逊色。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甚至难以置信的是,陆军航空队几乎没有运用如此便捷的战机进行在大洋上的飞行训练。而正是陆军构想要与美国争夺太平洋的海上霸权,比海军都更为积极地闯入了太平洋战争。即便这样,却从未听说曾有在大洋上进行飞行训练的说法。

这是因为日本陆军只企图在中国大陆上彻底称霸,而其航空队只为支持这一大战略为目的而存在、发展起来。只在中国大陆上空飞行,地面上就有无数目标可供追逐猎取,而日本列岛到大陆的飞行必须穿越日本海或玄界滩,沿着各个岛屿的指向就可以飞渡,而日本海也很狭窄,设定了方向就马上可以看到朝鲜半岛。

就这样,日本陆军航空队的目标首先就是在满洲与苏联空军的对垒,那里只有广阔的平原,何必在大洋上训练呢?再者,海军也未必时时刻刻瞄着美国,又何必学样海军呢?而且航空部队本身也是当时新的兵种(这是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潜在的对立心理,当时日本没有独立的空军,陆军和海军各自拥有自己的航空部队)。

总之,在这种状况下迎来太平洋战争时,日本陆军航空队的战备阵容如下(截至于1941年12月):

各机种阵容

战斗机队    50个中队

轻型轰炸机  37个中队

重型轰炸机  22个中队

侦察机队    24个中队

后勤补给    15队

合计共148个中队

各飞行中队平均计算的话,一个战斗机队约拥有12架战机,一个轰炸机队为9~12架轰炸机,侦察机队约为10架左右。

这些航空部队的部署分别如下:

部署地区及阵容

本土(日本列岛)   15个中队

满洲(中国东北)   38个中队

中国(除去满洲)   13个中队

东南亚             82个中队

占有压倒性多数的航空兵力部署在“南方”,是指向美英荷三国的东南亚殖民地的菲律宾、关岛(美),马来半岛、新加坡、缅甸(英)和印度尼西亚(荷兰)等地,这些都是日本拟攻取的地方。各方面军几乎都由设置在西贡(现胡志明市)的总司令部统括指挥,航空部队也不例外,几乎都部署集结在被占领的海南岛、台湾及越南南部。

航空部队的编制以中队为核心,三个中队组成飞行战队,这样的飞行战队在太平洋战争开始时共有四十八个,但是却有名为第六十四战队的番号。飞行战队两个以上构成飞行团,而由两个以上的飞行团为核心的叫做飞行集团。太平洋战争开战时,飞行集团就是最大的航空部队组织。

太平洋战争第二年(1942年7月),飞行集团改称为飞行师团,而飞行战队以下的称呼未变。开战时飞行集团只有四个,战争结束时飞行师团有十三个,另外更加增设了四个被称为航空师团的部队,飞行师团是战斗部队,航空师团是若干训练飞行团集结在一起的训练部队。

飞行师团作为包含燃料、武器等相关部队统合一起的组织,1942年6月设置了航空军。最初有三个军,分别设在东京、新京(长春)、新加坡,其后逐渐增加了三个航空军,到战争结束时共计有六个。其中,第四航空军在西部新几内亚的荷兰地亚(Hollandia,此为旧称,现为印度尼西亚的查亚普拉)因美军的登陆作战事实上被美军消灭,在菲律宾重建后正好赶上与海军航空部队共同进行“神风特攻”。第六航空军(司令部设置在福冈)在冲绳作战中因为特攻也付出重大牺牲。

最后,全部的陆军航空部队由1945年4月设置的航空总军统辖,共拥有分级3200架,拟全部用于“特攻”来进行本土作战。3200架中的2100架最初就定为“特攻”用,其余的1100架也抱着最后必死的觉悟。而海军准备用于本土决战的飞机达5200架。

 

战斗机(十二机种)

 

陆军的战斗机制造了十二机种共三百架,其中在战场上有所作为取得很大战果的主要就是九七式战斗机和一式战斗机·隼。首先,看看十二机种大致的情况。

甲式战斗教练机

生产数量为308架。是1921年后生产的首架国产战斗机。

甲式四型战斗机

生产数量为608架(另外进口156架)。1922年以后采用,是满洲事变时的主力战斗机。

九一式战斗机

生产数量为450架。1931年采用,初次绕行日本一周飞行。

川崎九二式战斗机

生产数量为385架。1931年6月10日采用,飞行高度记录达1万米。

九五式战斗机

生产数量为588架。1935年采用,是复式双翼战斗机中世界最高水准,在中日战争中对战中国空军使用的苏联玻利卡尔波夫I-15(译注:即伊15战机)具有压倒性优势。

九七式战斗机

生产数量为3386架。1937年春采用,是中日战争中的主力战机。在太平洋战争中,在“隼”完成配备为止也一直作为主力战机使用。

一式战斗机·隼

生产数量为5751架。1941年采用,太平洋战争中的主力战机。

  

 

二式战斗机·钟馗

生产数量为1227架。1942年采用,是具有比“隼”更高时速的战斗机。

二式双座战斗机·屠龙

生产数量为1701架。1941年12月采用,因为生产制造晚了,没有投入太平洋战争的初期作战,最后用于本土防卫。

三式战斗机·飞燕

生产数量为3159架。1942年6月采用,部署在新几内亚、菲律宾。许多被用于特攻。

 

四式战斗机·疾风

生产数量为3500架。1944年4月采用,是生产数量仅次于“隼”的战斗机,被叫做“大东亚决战号”。

 

五式战斗机

生产数量为396架。1945年2月采用,与美国的F6F舰载机进行了空战格斗。

 

因加藤的“隼战斗机队”而闻名的一式战斗机

 

日本海军的战斗机几乎只有零式战斗机,而陆军则开发了相当多种类的战斗机。但是,九七式战斗机在太平洋战争开始之前的中日战争中一直担当主力战机的角色,随着太平洋战争开始,由“隼”开始进行替代。“隼”在开战之初仅有四十架,配属于加藤建夫中佐率领的第六十四战队,这就是所谓的“加藤隼战斗队”。加藤中佐于1942年5月在缅甸上空的作战中战死,但以“加藤隼战斗队”为名拍摄了电影,加藤中佐及“隼”就此名声大噪。

实际上“隼”战机是按照“最大时速500公里以上,飞行半径800公里以上”这一要求由中岛航空公司花费了四年才完成开发的战斗机。比九七式战斗机的性能在时速上快40公里,在飞行半径上多了64公里。完成的“隼”战机几乎与海军的零式战机具有相同的性能,轻巧灵活,回旋能力强,空战能力出色。只是“隼”的主要战场在缅甸,几乎没有和美军战机对战。也曾投入到新几内亚,但是因为支援航空部队的情报、机场防御的力量薄弱,“隼”的部署也没有什么取得什么战绩。

最初“隼”比零式战机要轻200公斤,因为螺旋桨只有两叶,以后进行改良与零式战机螺旋桨相同为三叶,动力和零式战机一样达到1300马力,而“隼”还是更轻些。

 

在诺门坎事件中活跃的九七式战机

 

“隼”之前的九七式战斗机也是中岛航空公司开发的,战后也以火箭博士闻名的糸川英夫博士就参与了这项开发。这一款战机正好在中日战争开始之年完成,与战争同时就开始了量产化。该机只需6分钟就能爬升到5000米高度。中日战争时中国空军大致上只有苏联的伊15战机,九七式战机对于这种复式双翼战机占据了压倒性优势。但是在两年后的诺门坎作战中,对战苏空军的伊16单翼战机就力不从心了,因为速度不够,最大时速仅470公里。

太平洋战争时,性能超出九七式战斗机的就是开发完成的“隼”这款战斗机。初期九七式战斗机还算做主力,随着“隼”的量产而逐渐退出第一线。但是因为一件非常令陆军航空队深感震惊的事情,促使了九七式战斗机退役。这就是1942年4月18日的“杜立特空袭”(译注:由美空军杜立特中校率领16架B-25轰炸机初次空袭东京、名古屋、神户),九七式战斗机起飞迎击但最终也未能追赶上。于是使得这款战斗机完全退役,本土防空也由后续开发的战斗机来承担,该机所余的就作为高级教练机使用了。


重型轰炸机的主要机种

 

重型轰炸机中有九七式重型轰炸机、吞龙(一○○式重型轰炸机)、飞龙(四式重型轰炸机),实际上也只有这三种,其他只是试作样机或者仅少量生产。

九七式重型轰炸机

该型重型轰炸机生产数量2046架。1938年6月采用,正当中日战争进入第二年,陆军终于拥有了真正的重型轰炸机。该机搭乘人员七人,机体自重6吨,可搭载炸弹一吨,巡航时速380公里,可飞行2700公里。它使人们耳目一新并对重型轰炸机重塑新概念,当时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

飞机一旦完成,也还有这样那样不断的改造,这款九七式重型轰炸机也是又加上防弹玻璃又加上防弹橡胶油箱护罩等等,下了许多功夫。从中日战争开始投入试作样机,1937年就对河南西北部日本人都熟知的隋朝古都洛阳进行了轰炸。量产以后,以山西省运城为基地,参加了对内陆重庆、成都、兰州的轰炸,在太平洋战争中,也投入到新几内亚,最后还作为“特攻”出击美军。1940年由该型重型轰炸机改造而成的一○○式运输机也制造出来,共生产了约500架。

○○式重型轰炸机·吞龙

该型重型轰炸机的生产数量为813架。之所以叫做一○○式,前述也提及的算是皇纪2600年(公历1940年)所采用的。据说其实是纪元(皇纪)2601年3月采用的,但为了讨喜凑数得名。当时在日本尽管中日战争还看不到出路,但是纪元(皇纪)2600年还是作为节日庆贺了一番。

“吞龙”这个名字似乎有点怪异,其实“吞龙”是江户时期净土宗的僧人,在群马县太田市有与“吞龙”密切相关的寺庙大光院,他就是开山之祖,曾经因为收养了不少生活困苦的孩子,所以作为“养育孩子的吞龙”受到人们的敬爱。太田市正是制造这款重型轰炸机的中岛航空公司的太田工厂所在地。

此外,吞龙似乎无所畏惧把龙作为敌人,而这款重型轰炸机的目标也在于不依靠护航能够长距离飞行,所以尾部装载了20毫米炮一门,7.9毫米的机关枪五挺,也可见命名的意思。九七式重型轰炸机除了装载7.7毫米机关枪十挺,也搭载有13毫米机关炮。

正式采用后马上又进行改良,发动机也增强到260马力,使得吞龙的性能更加提高。但既然这样的重型轰炸机,想来可以取代九七式了,但这并没有实现,因为难于操纵是其缺陷。据说,飞机的研发中这种情况不少,只有飞行驾驶员才能够对其有所理解和体会。

四式重型轰炸机·飞龙

这款重型轰炸机生产数量为696架。1944年开始进行量产,是陆军最后的重型轰炸机。但是,这时日本已经完全处于守势,比如用这款重型轰炸机投入缅甸对英军基地进行轰炸,或者对由澳大利亚挺进到新几内亚的美军基地进行轰炸之类,但这种局面和需求都已成为过去。

这款重型轰炸机的时速首次突破500公里,能从高度5~6000米以600公里的速度急速下降,能够超低空沿着地形进行飞行等等,具备了从来没有的优秀性能。

飞龙在台湾海湾航空大战中(1944年10月)搭载鱼雷进行了出击。不仅用鱼雷进行攻击,还担任海洋巡航对敌舰船进行攻击,这样的作为对于陆军航空队而言是从来未曾考虑的,但是那时候已经处于顾及不了许多的非常状态了。为了确切实施海洋上的巡航和鱼雷攻击,飞龙还与海军方面联手在机上搭载了海军军官进行指导。

在菲律宾开始陆军“特攻”的是由茨城县的鉾田教导飞行师团组成的万朵队和由滨松教导飞行师团组成的富嶽队,被派往遥远的菲律宾实施“特攻”。万朵队使用的是轻型轰炸机,富嶽队使用的就是飞龙。以后,飞龙和其他机型同样都成为以“特攻”出击为中心的飞机,载着鱼雷对美军进行攻击。

 

轻型轰炸机主要机型

 

轻型轰炸机比重型轰炸机开发的机型更多,以下记述的是生产数量达一百架以上的机型。

山崎八八式轻型轰炸机

生产数量为407架。在满洲事变和上海事变(一·二九事变)都曾投入使用。制造费用为三万日元,由国民的捐款生产了“爱国者”号达19架。以满洲事变为界被称为“非常时期”,当时国民中还充溢着一种希望和期待。

九三式双引擎轻型轰炸机

生产数量为174架。飞行高度为三千米,最大时速的记录为225公里,曾投入到中日战争中。

九三式单引擎轻型轰炸机

生产数量为243架,陆军最后的双层复翼轰炸机。1934年从1月到次年3月集中生产了200架。这一时期,满洲事变的延续热河作战也已结束,暂时似乎没有新的战争,但是日中关系却日益恶化。热河作战不仅仅占领了长城以北的热河地区,还跨越了长城直逼北京、天津。以后根据塘沽协定设立了长城以南几乎等于九州面积的区域为“中国军队和国民党机关禁止入内”的地区。而且,政府和军队共同推进着被称为“北支工作”的活动,想把华北一带事实上置于日本支配之下。

九七式轻型轰炸机

生产数量为680架。中日战争爆发后不久采用,在试飞中高度达到4千米,时速达到423公里,在轰炸机中其性能在当时是出类拔萃的。对于陆军来说这是首批单引擎单螺旋桨的轻型轰炸机,最大能够搭载400公斤的炸弹,而小型炸弹不像以前那样竖立吊装而是平放吊装。在中日战争的前半阶段是主力轻型轰炸机,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也曾投入使用。以后,逐渐被九八式轻型轰炸机和九九式双引擎轻型轰炸机取代了主力地位。

九八式轻型轰炸机

生产数量为854架。这款轻型轰炸机比九七式晚一年采用,最初投入的就是进攻武汉(1938年9~10月),这是中日战争中极为关键的战役。以后,九八式轻型轰炸机与九七式轻型轰炸机一起在中国大陆任意纵横飞行实施轰炸。

终于进入太平洋战争,九八式也投入到对新加坡的空袭和部分对缅甸的空袭中,但很快就退役了,因为水冷引擎的故障多发的缘故。

九九式双引擎轻型轰炸机

生产数量达1977架。1940年5月采用,经历了中日战争,并在太平洋战争中也被作为主力轻型轰炸机投入使用。九八式轻型轰炸机是川崎航空公司开发生产的水冷引擎的轰炸机,与此不同的是九九式轻型轰炸机首次运用了空冷引擎技术,因此引擎问题几乎不再发生,也适合于进行夜袭。夜袭通常没有战斗机护航,损伤还较小。


该机具有能够容纳最大装载500公斤炸弹的弹药舱,因此下腹部大,于是被起了“金鱼肚”、“蝌蚪”之类的外号。以后又进行了诸如由7.9毫米机关枪取代7.7毫米机关枪,时速提升了25公里而达到504公里,根据特殊需要加载12.7毫米机关枪或者20毫米炮等等,是一款能够进行空战的轰炸机。该机两翼装有螺旋桨,机首也设有枪座。

从生产数量来看,该机型是继九七式重型轰炸机之后排列第二的轰炸机。

 

侦察机、运输机和教练机

 

这里介绍若干侦察机、运输机和教练机。

乙式一型侦察机

生产数量为1017架。该款侦察机在1920年~1927年期间生产了约千架。这是除了纯粹侦察以外开始利用军用飞机的时代。其生产价格较为便宜,约为当时的11000~14000日圆,但却是考虑到各种用途来开发生产的军用机。满洲事变和第一次上海事变中不仅仅进行了对敌侦察活动,还实际上进行轰炸、物质运输、空投补给、施放烟雾以及吊取接受地面的通讯筒(在低空飞行中吊取地面部队的通讯筒)等,发挥了各种作用。

八八式侦察机

生产数量为710架。1928年采用,搭载了大型摄像机和无线电装置等当时最先进的设备,还能装载200公斤炸弹,在侦察之同时根据需要即行进行轰炸攻击,具有侦察机变身为轰炸机的性能。以后的侦察机都开始兼有这种轻型轰炸机的功能。

八八式侦察机在1928年夏,从福冈县大刀洗到台湾的屏东为止的1200公里初次实现了无着陆直飞,耗时8小时。在实战方面最初在济南事件(1928年5月)中投入投入使用,一直使用到中日战争初期。

济南事件是蒋介石率中国政府军为了统一进行的北伐,在华北因进攻军阀而进入济南,日本军对此进行阻碍,射杀了国民政府军士兵,并对国民政府军进行了攻击而引发的纷争。日本当时担心中国国内的统一和北伐军越过长城,将有损于日本在满洲的既得利益(南满铁路、附属地和矿山开采的权益),日本为了阻止北伐动用武力来阻止中国的统一和北伐,第一次于1927年5月出兵、第二次于1928年4月出兵,而后以济南事件为借口再三强行出兵山东,是干涉中国的内政阻碍中国统一的军事行动。

九七式司令部侦察机·神风型司侦

生产数量为437架。1937年春完成,同年夏天开始投入到中日战争中使用。三年前已经有九四式侦察机(生产数量为382架)实际投入使用,这款侦察机也从战争初期就部署于实战,它比九七式提高了200公里的时速而达到480~508公里,续航能力也大幅度提高。

“司侦”是司令部侦察机的略称,也含有以师团长等地面部队司令官指令进行侦察行动的意思。其实“司侦”晚于“军侦”,因为最初军用机用于侦察敌情,所以也被称为“△△△军侦”,或者直接称为侦察机。还有“九九式直接协同侦察机”(参见后述)略称为“直协机”那样强调协同地面部队的侦察机。

九九式司侦的试作样机是由朝日新闻社捐款制造的。该机创造了从东京到伦敦之间94小时17分56秒的最短飞行时间的记录。该机的实际飞行距离达15357公里,滞空时间达51小时19分23秒。正因为此,在被采用为九七式司侦后,又被命名为“神风型司侦”。

○○式司令部侦察机·新司侦

该机生产数量为1742架。1940年9月被采用,当初飞行高度为4千米,最大时速为540公里,而改良型记录的飞行高度达5800米,飞行时速达604公里,这是陆海军的军机中首架突破600公里时速的军机。太平洋战争中陆军的侦察机以“新司侦”为一枝独秀,特别是在缅甸战场深入敌后进行侦察,即便被英军战斗机发现也足以甩开其追击,也被叫做“缅甸通行魔”。战争末期在机首安装了20毫米炮也被充当了“特攻”。

九八式直接协同侦察机

该机生产数量为1333架,1938年10采用,立即被投入到中国战场。因为开发目的就是直接协同地面部队,因此设计成在草原、沙地、高原只要有一片开阔地就可以起降。它是全长8米的小型飞机,除了侦察以外,还能根据轰炸或者空战的要求来进行武装,对于地面部队而言是非常宝贵的支援。因此也投入到太平洋战争中,共生产制造了1300架以上。

九九式地面攻击机·九九式军用侦察机

两种机型共计生产数量为1472架。1940年4月两种机型同时被采用。同样的飞机可以分别作为地面攻击机和军用侦察机使用。它既具有在低空精确轰炸的能力,而装载照相机和高单独无线电设备的话又是军用侦察机。当然在执行军用侦察时根据需要也实施地面轰炸攻击。战争末期,也用于潜水艇警戒和对敌舰船的攻击,而无需特别训练就可以投入使用也是其效率所在。九九式地面攻击机和九九式军用侦察机到最后都被用来参与“特攻”。

九七式运输机

该机生产数量为318架,是1937年12月采用的,飞行员1人,可搭载乘员8~10人,是以中岛航空公司的AT-2客机改造而成的。最大时速为365公里,巡航距离可达1270公里。

一式货物运输机

该机生产数量为121架,于1941年8月采用,机乘人员3~4人,可运送人员14人、货物3吨。这是以洛克希德14超级厄勒克特拉(希腊神话人物)客机为原型制造的。太平洋战争初期在为占领苏门答腊岛南部的巴林邦(中文亦称“巨港”,印尼语:Palebang)油田空投部队就是用该款飞机运送的。

○○式运输机

该机生产数量为507架,原来为九七式重型轰炸机改装成运输机,机乘人员3人,可运送人员11人,后来达到一次运送17~8人,货物2.5吨。

九五式一型教练机

各种型号合计生产数量达2618架。从1935年以来作为初级中级教练机使用。海军的教练机被昵称为“红蜻蜓”,该款飞机也涂上橘色,被称为“陆军的红蜻蜓”。最高时速为240公里,巡航时间3小时以上,可乘坐飞行学生1名,教官1名。

九九式高等教练机

该机生产数量为1386架,于1939年采用。是由九八式直协机改良而成。用于飞行员初级训练后进行训练。最大时速为349公里,巡航距离为1600公里。

一式双引擎高等教练机

该机生产数量为1342架,与1940年采用。它共分有四种型号,以进行各种各样的训练。

甲型是操纵和航行方法的训练,机身上有观空舱,用于根据星相来测定飞行位置;乙型是用于旋转机枪射击、投弹训练和无线电通信训练;丙型是用于运输机驾驶的训练;丁型在战争末期开始在机身下方安装了探潜装置进行训练。

四式基本教练机

该款生产数量为1030架,是陆军航空部队最后的教练机。它是二人乘坐的复式机翼教练机,与1942年11月以后开始量产,最大时速为180公里,巡航距离为600公里。

航空兵的培养

 

陆军航空的发祥地在埼玉县的所泽,在那里的茶田上建起了所泽飞机场,1911年德川好敏大尉驾驶法国福尔曼制造的飞机首次使用了所泽机场。在这里于1919年8月4日设立了航空学校。当时已经有实战航空部队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进攻德占区青岛的作战,但当时日本仅有飞行员十四人,侦察军官十二人,飞机也只有十六架。

陆军航空学校是培养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的军官学校。最初从法国招聘了福尔上校等人并在其指导下,在所泽进行飞机制造,在岐阜县各务原培养飞行员,在静冈县新居(滨松附近)教育学习战法和其他相关技术。陆军的飞行学生从45人开始起步,以后飞行学生的人数急剧扩大,1921年就达到了近千人,在千叶县的下志津、三重县的明野设立了分校。三年后这些学校都各自独立,而所泽的陆军航空学校也就此改名为所泽陆军飞行学校。

所泽陆军飞行学校

所泽陆军飞行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基本操纵和机械工艺(关于飞机发动机的理论)。学生有军官和下士官,1934年开办了少年飞行员的培养。少年飞行员的第一期学生有170名(其中技术学员100人),这是效仿海军航空预科的训练,但比海军迟了四年。

所泽陆军飞行学校在1935年8月又把机械科独立成立了陆军航空技术学校,10月把少年飞行员培训也转到埼玉县的熊谷陆军飞行学校。这时,陆军的实用飞机约为600架左右的规模,正拟按照建设五十二个中队的规模进行扩大。

最后所泽所剩下的就是以下士官和少年技术航空兵的技术维修的教育内容,而于1937年成立所泽陆军航空整备学校。所泽陆军飞行学校设立十九年,各处建立分校而后分别独立,从而结束了自己的使命。在1938年以后成立了航空士官学校来培养航空军官,此后又分作各种不同的专业领域在各个学校进行教学,分别有下志津陆军飞行学校、明野陆军飞行学校、滨松陆军飞行学校和陆军航空技术学校、陆军航空通信学校。

下志津陆军飞行学校

1921年作为所泽航空学校下志津分校成立,以后独立成为下志津陆军飞行学校。

主要教育内容为侦察飞行。

甲种学生  航空兵科大尉,学习战术、侦察,为期约八个月。

乙种学生  航空兵科尉官,学校侦察飞行的技术,为期约三个月。

丙种学生  各兵科尉官,学校侦察的技术,为期约五个月。

特种学生  航空兵科的尉官、下士官,学习照片分析技术,为期三~五个月。

※   该校于1944年6月废除,成为实战部队的下志津协同飞行师团。

明野陆军飞行学校

1921年作为所泽航空学校明野分校成立,1924年5月独立成为明野陆军飞行学校。

主要教育内容为作战技术。

甲种学生  航空兵大尉,学习空战战术等,为期约六个月。

乙种学生  新任的航空兵科尉官,学校战斗机操纵技术,为期约三个月。

特种学生  航空兵科尉官、下士官,学习航空武器的操作和空战射击,为期约三个月。

此外培养下士官候补(少年飞行员)。

※   随着中日战争长期化,该校在六处设立了分练场,有福岛县原町、三重县北伊势、静冈县天龙、大阪府佐野、香川县高松、宫崎县都城。更于1943年在茨木县常陆飞机场设立了分校,之后成为常陆陆军飞行学校。

1944年6月学校本部成为明野陆军教导师团并换上戎装,编成为第二百战队后就投入到罗宋岛担负了对舰攻击和运输船队护航的任务,最后作为“特攻”进行出击。

滨松陆军飞行学校

1933年8月8日设立,是以飞行第七联队教练部(这是在飞行联队改称为飞行战队之前)为中心创办的。

主要教育培训轰炸队。

战术学生  从航空兵科佐官、尉官中选拔学生,教学轰炸机队的战术运用,为期约六个月。

甲种学生  航空兵科大尉,学习轰炸战术,为期约六个月。

乙种学生  新任的航空兵科尉官,学习轰炸和操纵技术,为期约三个月。

轰炸操作学生  航空兵科尉官,学习轰炸投弹技术,为期约三个月。

※   1940年12月轻型轰炸机部门独立,设立了鉾田陆军飞行学校(茨木县)

陆军航空技术学校

于1935年8月由所泽陆军飞行学校分立出来的机械科独立建成专科学校。

甲种学生  通过选拔的航空兵科尉官,学习高等航空技术理论,为期约六个月。

乙种学生  新任的航空兵尉官,学习航空技术理论,分作普通科一年,高等科一年。

丙种学生  航空兵科少尉候补生,学习航空技术理论,为期约一年。

少年学生  分为技术学生和少年飞行员及干部候补生的教育。

※   该校主要进行机械理论维修方面的教育,1941年移并于新设的立川陆军航空整备学校,该校仅担任高级航空技术的教育。

熊谷陆军飞行学校

于1935年设立。这是专门培养少年飞行员(操纵)的学校,也进行气象及导航专科的教育。“熊谷”的形象,不如海军的“霞浦”那样给人印象深刻,这被人们认为是陆军不善于搞宣传的缘故。而从军服上看,海军的预科实习生是耀眼的纯白色(夏服),对此陆军的少年飞行员却是土黄色,这确实是难以赢得女孩倾心的制服。

少年飞行员年年扩充,在各地都设置了分练场,最终全国设立了二十多个,这和海军航空队也不断地开设练习航空队一样。熊谷陆军飞行学校成为日本陆军最大的培养飞行员的学校。

1938年到1940年,在东京北多摩郡的村山设立了最初对被采用为少年飞行员的培训学校东京陆军航空学校。这个学校以后又改称为东京陆军少年飞行员学校。这一时期,制度编制的改编令人眼花缭乱,或许没有必要一一进行确认,基本上它反映了陆军的一种焦虑就是如何更多地确保和培养航空方面的人才。比如,从熊谷转移到村山的最初的少年飞行员为第六期生约500人,而第七期生就一下扩大到1200人。

在东京陆军航空学校(陆军少年飞行员学校)接受基础教育后,少年飞行员分作操纵、导航、维修、通讯等专科。这时,各种专科学校又不断开设出来,操纵专科有熊谷,导航专科转到了白城(中国吉林)、维修专科转到陆军航空整备学校(所泽),通信专科转到了水户陆军飞行学校,以后这又改称为陆军航空通信学校。

这些学校有的中途名称发生变化,或者再增设了类似的专科学校,或者未到战争结束就废除改编为实战部队,都不尽相同。此外,还有侦察专科的宇都宫陆军飞行学校,作战专科的大刀洗陆军飞行学校等。大刀洗陆军飞行学校的甘木分校因为藤原义江所唱的“特干之歌”(“特干”即少年特别干部候补生),使得这些“特干”的操纵教育队因此而出名,这里也培训少年飞行员。

并且,熊谷陆军飞行学校除了少年飞行员的训练之外,还培训“甲干”(甲种干部候补生)、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转入航空科的军官、特别操纵实习士官以及预备下士官等。其中被称为“特操”的特别操纵见习士官,是1943年设立的以大学、高校和普通专科学校的学生为对象进行速成教育的制度,用以培养飞机驾驶操纵的军官。因为是高学历出身,所以录用的同时就被任为曹长级别,经过一年半的训练就任命为少尉,该制度条件优越,第一期生应征者踊跃达六倍之多,录取人数为2600多人。


相关书籍:

识别二维码 购买精品书


相关文章:

日本陆军——从诞生到终焉
日本陆军——支配中国的企图

日本陆军——常备兵力和战时动员

日本陆军——中国屯驻军和关东军

日本陆军——士兵和下士官的“地狱内务班”

日本陆军——从二等兵到兵长
日本陆军——陆幼、陆士和陆大

日本陆军——再教育和强化训练的培训学校
日本陆军——大炮与战车


点击阅读原文可阅读:日本陆军——大炮与战车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