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12月2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越是专制时代,素人的面孔越是朦胧

鉴心斋笔记 鉴心斋笔记 2022-12-28

温馨提示
各位关注用户大家好,如果您想在第一时间收到鉴心斋笔记的更新,欢迎您将本公号设为星标谢谢各位亲啦!
另外,由于工作不能及时更新,也请您见谅,可以多翻翻之前的文章,觉得价值观不合再取关也不迟哈。

当然,最好不要取关,谢谢您的不离不弃!

朋友们,【鉴心斋观察】是【鉴心斋笔记】的备用号,恳请大家关注,以防失联,谢谢大家!
刚才和同事吃完晚饭散步的时候,脑子突然像一部倒带的录像机,以几乎十倍速的速度回顾着我们历史上的那些知名人物。除了所谓的王侯将相,几乎就是语文和历史课本上了解的文人墨客。
至于贩夫走卒、布衣白丁,也就是普通人,脑子里几乎没有闪现——除了那些起义的农民首领。
当然,即使是文人墨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唐宋时期的数量似乎要明显多于专制制度顶峰的明清两代。

就以语文课本为例,在我们小学至高中的12年教育中,唐宋时期的文人,我们起码知道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李商隐以及唐宋八大家、晏殊、辛弃疾、李清照等。而明清时期呢,我现在能想到的有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于谦(《石灰吟》)、归有光(《项脊轩志》)、张岱(《湖心亭看雪》)、袁枚、赵翼、龚自珍等。

坦白说,想到这些明清的文人,我脑子费的功夫可比想到唐宋的要多得多,估计你们也是一样。
这就让我似乎发现了一个问题,即:越是专制时代,素人的面孔越是朦胧。

或者换个说法,越是专制时代,我们的脑海里似乎只有那些距离我们普通人非常遥远的权力中心的顶尖人物,而几乎看不到同时代的普通人。
就以乾隆一朝而言,我们通过影视剧,可能知道乾隆、和珅、纪昀、刘墉、福康安、阿桂等那个时代的焦点人物。但几乎同时期且接近我们普通人的沈复,也就是写下自己真实动人的生平故事《浮生六记》的那个人,我们现在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
这本书被后世评价说: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
并且,即使是诗篇万口传的李白、杜甫,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周思源老师看来,他们若是生活在清朝的康雍乾时代,不仅李白要被灭族,杜甫也没跑的。周教授还补充说,有清一代两百多年,找不出来一个像李白这样有风骨、有自信的文人。
至于这个问题的原因,我也和一些朋友探讨了一下。有朋友就表示,这个问题的原因不难理解,在专制制度越是强大的时期,统治者越是会通过整齐划一的政治思想文化模糊绝大多数个人的面目,他们并不需要有个性的人。他们只需要听话、懂事、忠贞(孝顺)、会做事,指哪打哪就行。统治者需要的是成员,不需要独立意义上的个人。
朋友的这句话可能不是那么好理解。我举个简单且容易理解的例子,对于朝鲜,除了那些头面人物,你几乎想不到有什么一般人吧,即使是什么商业、文化、娱乐界的人物,你几乎也想不到吧?
韩国女星林允儿
但你想想和朝鲜是同一民族、同一地域的韩国,是不是除了政治人物,你还能想到娱乐明星,商业大咖?
对于这种现象的原因,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汉娜·阿伦特在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中有过深度的思考。

她说,很多借由权力形成的权威“思想”,以普遍真理的名义冠冕堂皇地去取消多元思想的合理性,限制个人独立思想,并打击、迫害一切与它不相符合的所谓“思想异端”。
她还指出,这种思想被称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哲学”或者“主义”,成为极权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极权主义意识形态的单一封闭概念逻辑蔑视人的多元经验世界,压制独立的个人思想,践踏人的自由要求。
汉娜·阿伦特
是的,在专制极权制度下,素人包括很多文人在内的一个个鲜活的个人没有个体独立意识,只有一种思想作为社会的价值标准。甚至,一般人还有士大夫阶层能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盖多高的楼房,能不能坐轿等,都被安排的妥妥的。
相较而言,魏晋时期,政权交替频繁,社会动乱,再无往昔的大一统,文人们的思想言论也就有了自由的天地。于是我们看到了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真名士,“是真名士自风流”!他们不拘礼法,行为怪诞,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
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历史的天空》前四句的歌词“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个人以为写的特别好。

然而,那些拥有“鲜活的面容”,依旧是权力角斗场上的王侯将相。与之同时代的绝大多数普通人,却是如杜甫《悲陈陶》所描写的一样: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易中天先生评价诗圣这首诗说:
这是比《春望》更为沉重,也更有分量的作品。没有煽情的语言,只有如实的记录:寒冬腊月,十郡子弟,四万青年,同日而死,还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吗?没有。
难怪野旷天清,鸦雀无声。
但,此时无声胜有声。

悲声从心底发出,穿越千年时空直指人心,让我们至今读来仍不免震撼和颤栗。是啊,历史上有过太多战争,也有过太多死难。但是,又有多少人为那些陌生的亡灵,写过如此沉痛和肃穆的墓志铭呢?也就是杜甫吧!
写到这里,我的内心一种悲凉油然而生。很多人幻想着自己会成为大棋局下的棋手,殊不知我们绝大多多多数人的个体命运,可能是和这同日死的“四万义军”差不多的。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我们的后人在看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幅历史画卷时,能真正看到尽量多的“鲜活的面容”,而不是朦胧虚幻的背景。
作者简介

鉴心斋主人,1990年生于湖北。2009年上大学以来,累计写下百万字。专业经济学,热心思考身边的世界。创过业,打过工,以为一路在攀升,现实告诉我原来在做梦关注我,为你传递最辛辣的社会评论,分享最真实的经济思考。


往期精彩回顾


官位不比主席大,官威倒比主席大
1.感谢市场经济,让残疾人活得都有尊严2.马云、李连杰的经历启示:笃信某种说法,或非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人
3.开学日,我的脑子不时回响着《死水》(被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