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定华 || 规范管理 · 改进治理:夯实教育强国基点

王定华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9-02

导读

基于教育部对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部署,介绍规范管理的目标、任务、步骤、措施,提出规范管理的重点,包括整治安全底线失守,夯实健康成长之基点;整治日常管理失序,夯实公平优质之基点;整治师德师风失范,夯实以身作则之基点。同时提出应进一步改进学校现代治理,通过实施共情式治理,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新质型教学,打造高品质学校,不断扭转基础教育领域功利化倾向,形成良好教育生态。
全文共6474字,阅读大约需要13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建设教育强国,基础教育是基点。这些年,我国基础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跃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然而,未能公平面向每名学生、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学业负担偏重等教育生态问题,仍然在很多地方、众多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此,通过规范管理、改进治理,努力扭转基础教育领域功利化倾向,形成良好教育生态,势在必行。




规范管理的新文件



2024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规范基础教育管理,清理整治违反法纪问题及违背教育规律行为做出部署。《通知》目标明确、层次清晰、针对性强,列出负面清单,提出精准要求。[1]


1. 确定四个维度目标


关于“规范管理年”的目标,笔者依据《通知》进行归纳,那就是达到四个维度的目标。一是增强“三个意识”,即政治意识、法律意识、规矩意识。二是健全“三个管理”,即依法管理、从严管理、规范管理。三是做好“两个提高”,即提高学校管理能力,提高教育育人水平。四是达到“两个提升”,即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2. 界定三种失范行为


关于“规范管理年”的聚焦点,《通知》主要针对三种失范行为。一是安全底线失守,包括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学生人身安全威胁。二是日常管理失序,即素质教育不落实,教育生态受破坏。三是师德师风失范,即违背教师行为准则,侵害学生合法权益。《通知》在附件中列出了12项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供各地各校对照检查。


3. 提出四个阶段步骤


关于“规范管理年”的步骤,笔者依《通知》内容作如下概括。一是各级谋划准备阶段。省市县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立足现实,分析形势,吃透《通知》精神,提高政治站位,细化整改安排。二是基层自查纠偏阶段。基层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对照负面清单,检视存在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发现问题立行立改。三是省级自查督促阶段。省级教育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内规范办学行为情况进行调研核查,交叉互检,督促整改。四是省部共商总结阶段。教育部对各省级单位开展规范管理情况进行研判,反馈相关结果,组织经验交流,指导各地制定或完善有利于教育强国建设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改进措施和长效制度,提高办学治校法治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4. 明确建立四项制度


关于“规范管理年”的可持续性,《通知》希望应建立或完善四项制度。一是建立声誉评价制度。要如实记录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的规范办学治校行为,将之作为学校、教师各类评优评先和表彰奖励的重要参考。二是建立能力提升制度。要建立一批中小学规范办学基地校,有序组织中小学书记、校长到基地校观摩学习,跟岗研修,加强规范办学的专门培训与能力建设。三是建立责任落实制度。要强化属地管理、重心下移,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体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四是建立监督曝光制度。要畅通规范办学举报渠道,建立曝光台,加强社会监督力量建设。




集中整顿的聚焦点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针对《通知》所着力整治的安全底线失守、日常管理失序、师德师风失范等乱象,应采取切实措施,力求取得实效,夯实教育强国建设中基础教育这个基点。


1. 整治安全底线失守,夯实健康成长之基点


安全是办学治校的底线,没有安全,什么都谈不上;稳定是立德树人的底线,没有稳定,什么都谈不上。《通知》将安全底线失守作为规范整治的一个重点,十分及时。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社会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小学办学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其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在规范管理过程中,各地各校应坚持统筹安全与发展,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


一是维护政治安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控。要管好教材、课堂、网络,管好学生社团;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防止错误思潮、宗教活动在中小学校园滋生蔓延。同时要通过疏堵结合,防微杜渐,正面引领,选树身边榜样,启发诱导激励,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是确保人身安全,抓好一些基本环节。第一,学生安全,重于泰山。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何谈规范,何谈发展,何谈幸福。一所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一个没有安全意识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第二,安全教育,有用有效。要让学生形成应急避险的意识,掌握自救自护的常识,还要举办安全演练。平时多一次安全演练,危难时刻就多一份生的希望。第三,安全防范,突出重点。要防交通事故,防溺水群死,防楼道挤踩,防门口砍杀,防性侵欺凌。对于消防、交通、治安,食堂、实验室、建设工地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要盯紧看牢,做到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第四,事故责任,准确判定。属于学校的责任,不能姑息护短;不属于学校的责任,也要避免不当问责。若不分青红皂白地处分人,则会让学校在安排学生活动时畏首畏尾,裹足不前。


2. 整治日常管理失序,夯实公平优质之基点


追求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只有教育公平与效率双向奔赴,才是真正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如今,基础教育公平发展成绩巨大,困难犹在,任重道远。《通知》将日常管理失序作为规范整治的另一个重点,十分必要。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主要是开展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缩小区域内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同时,开展城乡学校结对,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2]另外,还应当办好县域高中,减少各类排名,弱化中考竞争,淡化普高职高界限,满足更多适龄青年接受高中教育的愿望。


首先,入学公平是整个教育链条起点上的公平。当下,个别地方存在“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等破坏义务教育公平的违规招生现象,损害了教育公平,破坏了教育生态,影响民众的教育获得感,亟待认真整治。地方政府负责人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教育观,不能单纯拿升入重点高中的情况去评价义务教育学校,更不能给教育部门或普通高中下达升入重点大学的指标。整治招生乱象需要把整个基础教育招生入学流程置于阳光下,规范开展,接受监督,交流经验,见贤思齐,曝光乱象,以儆效尤。


其次,要以规范而优质的基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突出德育,不止德育,实际上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保障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执行《中小学生守则》,执行新修订的国家课程标准,执行中小学生体育锻炼标准,执行党中央和国务院对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决策部署与指导纲要。课堂内容应再精简,要厚植基础知识,形成核心素养,避免过度教学。教学方式应再更新,要运用适切的教学方法,探索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针对后疫情时代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依照《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完善工作机制,织密工作网络,早发现、早干预,用心用情守护好每一名学生。 


3. 整治师德师风失范,夯实以身作则之基点


这些年,绝大部分教师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成绩凸显,值得信赖,值得讴歌。但仍有个别教师背离育人要求,品行不端,作风不良,行为出格,甚至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因此,《通知》将师德师风失范作为规范整治的再一个重点,十分重要。各地各校对师德师风失范行为应立行立改,对个别害群之马应绝不姑息。在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广大教师应当自觉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制度要求,涵养师德师风,避免失范行为,体现以身作则,不断展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成为青年一代终身发展的楷模。各地各有关方面也要关心教师成长,回应教师诉求,解决教师关切,出台更多惠师政策,并支持在职教师提高学力和学历,推动形成优秀人才竞相从教、广大教师尽展其才、“四有”好老师不断涌现的可喜局面。




改进治理的新思考



规范管理、改进治理是基础教育长期以来的工作,功夫在平时,受益是学生。每一次集中规范都会有些成绩,不能夸大其作用,也不能说不起作用。时代在变,万物皆流,规范管理、改进治理永远在路上,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久久为功,砥砺前行。


1. 实施共情式治理


共情式治理是指通过换位思考、取得共鸣、打破彼此界限,以调动各方共同参与,采取一致性措施,达到某种相互理解、交流互融,从而相向而行。首先,共情式治理不同于行政式管理。共情式治理重制度设计,行政式管理重政策执行;共情式治理谋划在前,行政式管理操作在后;共情式治理强调自律,行政式管理注重他律。其次,共情式治理实质上是一种协商合作。它提倡治理主体的多样性,让组织中所有或部分成员共同分享决策权。治理的本质在于,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并不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制裁,而是依赖行为者的互动与相互影响。[3]基础教育领域,共情式治理是适应我国传统文化、现实国情、教育政策及家长诉求的务实选择。对一些办学乱象,如果放任不管,那么就会愈演愈烈,势必每况愈下;如果一味高压整治,则常常事与愿违,很难行稳致远。而实现共情式治理,有助于画出同心圆,找出公约数,拿出符合发展方向、适合发展阶段且各方都能接受的规范办学行为的方略。


面向外部,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当疏通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堵点,盘活社会资源,树立大教育观,增强育人合力,减轻心理压力;应当疏通大变局下国际交流的堵点,虚心借鉴,慷慨分享,取长补短,双向奔赴,改变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现象。学校可根据需要设立校务委员会、校友会、家长委员会等各类机构,明确其地位、宗旨、组织构架与议事规则,减少摩擦,凝聚支持学校发展、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正能量。教育部门还可与人大、政协保持联系,赢得共情,取得支持。基础教育督导工作不能止于“督”,而应重点在“导”,基础教育督导人员要根据督导情况给予学校及时反馈和相应指导,促进办学水平提高。


面向内部,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当努力践行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原则,厘清学校办学自主权及书记、校长的职责,明晰学校的组织机构及职责、教育教学任务、师生权利义务、与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同时要明确校内权力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途径和具体操作。学校党组织应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总体部署和监督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在学校的贯彻执行;校长应对学校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全面负责;教代会在党组织领导下发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作用。各方共情,通过制定和执行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规则、运行机制和监督办法,明确学校内部组织职责,让学校规范管理蔚然成风。


2. 深化“放管服”改革


改革是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途径,祛除中小学校管理中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说要靠改革。“放管服”改革就是调动基层部门和中小学校规范管理、改进治理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一招。“放管服”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放”就是指学校主管部门取消、下放行政权,削减没有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的行政权,厘清及消除多个部门重复管理学校的行政权。“管”就是指政府部门创新和加强监管职能,利用新技术新体制加强对学校监管的方式革新。“服”就是优化服务,改进公共服务质量,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激发学校主体发展活力。放要有序,避免一放就乱;管要管妥,避免一管就死;服要到位,避免虚晃一枪。基础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要求基础教育的行政式管理向共情式治理转变,由以管理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树立公共服务的意识与理念。[4]教育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应当简政放权,善于通过法治手段、经费手段去影响学校治理和学校发展,由划桨者变为掌舵者,由管理者变为服务者,让改革落地生根,让基层、学校、教师切实感受到好的变化,让规范管理成为自觉行动。要坚持放权与监管同步,着重从加强党的领导、制度建设与自我监管、事中事后监管、审计监督、信息公开与社会监督等方面加强对办学行为的监管,确保权力下得去、接得住、用得好。


3. 提倡新质型教学


在当今智能化时代,中小学教学已呈现新的形态。学校不仅要对学生开展面对面的线下教学,还需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教学;不仅要在现实环境中让学生学有所获,还要营造一定的虚拟环境,让学生透视事物、感知现象、加深理解、有所创新。学校要让学生不仅学会读书,而且学会读网。采用新质型教学,有利于减少机械重复作业、课后隐蔽补习,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是减轻学生偏重课业负担的新手段。中小学校应当守正创新,推动线下与线上相融合、传统与智能相结合的新质型教学蔚然成风。一方面,继续发挥班级授课制优势,开展行之有效、系统全面的班级教学,让学生在集约时间内听取教师课堂授课,获得大量书本知识及间接经验,并在课内外、校内外的实习实践和集体环境中研讨交流,切磋琢磨,不断成长。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数字平台、智能课件、虚拟现实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数字化学习。一要解决“路”的问题,添置网络设施,升级网络层次,提级网络速度;二要解决“车”的问题,配置必要设备,选定教学软件,编制作业程序,推进平台共享,消除信息壁垒;三要解决“货”的问题,选购电子读物,制作优质慕课,畅通互联网多语种海量资源;四要解决“驾”的问题,面对网上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缺乏系统的情况,要积极应对,想方设法加以化解,指导学生具备较强的信息鉴别力和碎片整合力,消减娱乐化网络内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4. 打造高品质学校


品质是规范、内涵、质量、特色、文化、信誉的集合体。中小学书记校长应当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提升办学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质学校。


打造高品质学校,就要确立学校发展哲学。也就是确立全校上下共同认可的、可以统领全局的、长期发挥作用的价值观,明确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指导原则、发展目标、下一步路径等。一所学校选择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外显为教育的行为和校风,内隐的是学校的价值观念。学校的价值观为全体师生指明了共同的向往和愿景,影响着师生员工和学校的日常行为、精神追求与发展方向。全校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是学校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一所学校的愿景和价值观是规范办学行为、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人成才,那么这所学校定会在品质提升的道路上有所作为。


打造高品质学校,就要制定实施学校章程。学校自身要树立依章办学的信心和决心,认真落实章程,将学校章程与学校治理同频共振,明确发展方向,打造核心竞争力,塑造学校形象,从而促进学校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实现内涵发展。学校要以章程为依托,自觉完善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提炼和升华学校的办学和管理特色,建立自我约束与自主发展的运行机制,从而避免漠视安全底线、随意日常管理、罔顾师风失范。


打造高品质学校,就要开展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其以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制度和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要确定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品位,提出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国家规范管理要求相适应的学校文化建设目标,以此明确追求,规范前进,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部署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N].中国教育报,2024-05-15.

[2] 王烽.夯实教育强国基点:基础教育需要七个关键突破[J].中小学管理,20244):29-31.

[3] 格里·斯托克,华夏风.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193):23-32.

[4] 王定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之落实方略[J].教育研究,20196):4-15.



(本文作者系国家督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6期文章回顾  



张志勇丨中小学要用好“规范管理”这把标尺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4年第6期 · 特别关注

文章编辑:谢   凡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在线购刊请点击↑↑↑

欢迎订阅 共同成长



为不“失联”,请“星标”我们:)

如您没有“星标”本号,将很容易错过我们的日常推送。按左图快速“星标”本号,让我们保持联系,感谢关注!1.搜索关注“中小学管理杂志社”2.点击左图所示三个小点,选择“设为星标”




  

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连续十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18次居人大《中小学学校管理》年度全文转载量榜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