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部领事司为1997年香港回归提前做好准备

张宏喜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张宏喜 曾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参赞,外交部领事司司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中国驻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中国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世界知识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我家里保存着一张1997年7月11日中央领导人同150名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的合影照片。作为委员,我在其中参与了特别行政区的筹备工作,成为我一生中非常值得回顾的一段往事。但我在这里想回顾的不是我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的经历,而是作为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领导领事司为香港回归所做的工作。

我于1993年5月起担任领事司司长。我们从领事司老领导那里学习和继承了许多好传统,其中之一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经常听取群众意见。我们每周要召开一次全司各处都有人参加的工作讨论会,广泛议论和商讨所有有关的事项,这个时候,各种想法、意见都会反映出来,有什么话都可在这个会议上说。

• 1997年香港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图


1996年初,有一次我们议论香港要回归了,领事司能为香港回归作些什么事?这个题目是我们自己议论议出来的,不是上级交办下来的。那时领事工作很不被人重视,在不少人看来,香港回归都是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等重大事项,领事司都是干些什么发证、填表、盖章之类的具体琐碎小事,领事司同香港回归扯不到一起。

在我看来,别人看不起不要紧,最重要的是不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香港回归的问题上我就是这个想法,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是整个国家的领事工作主管部门,只要是有关领事工作的事情,我们就应该去想、去管。国家是我们所有公民的国家,每个公民都应该关心,特别是在香港回归这样的事情上,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责任所在,当仁不让。

果然,议论来议论去,我们发现在香港回归的过程中,有很多领事工作需要做,而且不少还得提前做。如果我们不事先向上级提出,有可能上级注意不到这些事情,搞不好就会误大事。例如,香港有那么多外国领事馆,回归以后怎么办?这些领事馆都是外国与英国达成协议设立的,难道回归后还按外国与英国达成的协议办事吗?这一类的事情必须在香港回归前一一办妥,而不能等香港回归后再去处理。

不议不知道,一议吓一跳,原来香港回归与领事司大有关系,而不是毫无关系。好在我们有这么一点责任心和敏感性,主动发现了这些问题,那时离香港回归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还来得及办理。

于是我们就果断决定,立即成立专门机构,集中研究和处理所有与香港有关的领事问题。我们以最快的办事效率向外交部干部司递交了申请设立专门处理香港领事问题处级小组的报告。干部司认为我们的想法很正确,理由很充分,经请示部领导后批准了我们的报告。我们就抽调了得力人员,组成了一个少而精的班子,由彭克玉副司长主管,我自己亲自抓,开始了各项工作。

该小组的作用是统筹、协调和负总责,如有些事需司内有关处办理,就把任务交有关处去完成,如需要同司外或部外有关单位联系协调的,就经司、部批准后分头进行。部领导就这件事对我们提出了表扬,说我们做得对、做得好、做得及时。那时部领导主管领事司的是唐家璇同志,他对领事工作很了解,从各个方面都给予我们大力的支持。


专门班子建立后,我们首先对香港究竟会有哪些领事问题进行了全面的了解与摸底,然后就香港回归前必须做的事情作出了详细计划。

最大最重要的有这么几个:

1

一是将来对香港同胞的领事保护问题,我们认为回归后对香港同胞的保护只能做得比过去好,绝不能比过去差。

2

二是外国驻港领馆问题,必须同所有几十个有关国家一一谈判,重新签订新协议,以代替原有的有关国家与英国签订的协议。

3

三是香港居民将来所持护照等证件问题。

4

四是外国人将来出入香港的证件和手续问题。

5

五是我国内地公民出入和过境香港的问题。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问题。

为了妥善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查了大量的资料,为我们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难题的妥善办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与回归前的香港有关当局进行了接触和友好商谈。当了解到香港有不少海员时,就同专门主管海员的香港机构进行了联系,了解到底有多少香港海员、他们原来是怎么管理和保护的。我们同原香港主管入境事务的官员进行了接触和友好商谈,就回归后的入出香港境界事项取得了一致意见。

当我们开始同有关国家接触,提出就其驻港领馆问题与他们谈判时,少数西方大国进行抵制,说“你们不是保证香港各方面不变吗,为什么还要重新谈判”?我们当时分析他们主要是害怕谈判中生变,取消他们的领馆,或者大大减少他们的领馆人数。有些国家的驻港领馆人数多得出奇,其任务也不同一般,所以心里有鬼,我们一提要重新谈判,他们就非常敏感和担心,想躲过去。

在原则问题上我们毫不让步,指出1997年7月1日以后所有驻港领馆只能根据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订的协议设立,放风说,凡拒绝同中国就此谈判的国家,将在香港回归后停止其驻港领事机构的职能。我们的口气虽然强硬,但在做法、步骤和具体说辞上通情达理,使他们不能不按我们的要求办理。

当我们同部分国家谈判完成后,选择了不同类型的几个国家,由我给他们的驻港总领事颁发我国同意其于1997年7月1日后继续在港执行领事职务的领事证书,并公开报道。这件事成为当时的一大新闻,震动了那些不愿与我们谈判重新签订协议的国家,使他们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开始与我们合作。由于我们态度坚决,措施得当,安排有序,回归前顺利同所有在港设有领馆的国家完成了谈判。


我们司负责香港特区护照的设计、印制和向其他国家的推介工作,在不太长的时间里我们以第一流的水平完成了这项任务,印制出第一流的香港特区护照,提前向世界各国进行了推介。

在考虑内地与香港之间来往办手续时,既不能因为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事情不办手续,又不能用国家与国家之间才使用的发“签证”的办法,于是我们领事司的同志就发明了“签注”这个词,用发“签注”而非“签证”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一国两制是从没有过的新生事物,所以必须充分发挥中国人的智慧,发明创造出新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难题。

我们领事司设立的这个小组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做了大量工作,我们的其他有关处,例如护照处,也都全力以赴把香港特区护照的设计、印制和推介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去办,保证务必按期完成,不得有误。那时我们经常加班加点,抢在香港回归前把一切与领事工作有关的事情准备就绪,保证了回归的顺利进行。所以我在本文使用了“外交部领事司为1997年香港回归提前做好准备”这个题目。

为了帮助我国驻外使领馆做好涉港领事工作,我们做了调查研究,征求了使领馆的意见,给他们发了一系列的指示。特别是于1997年2月,由我主持在香港召开了涉港领事工作会议,几十个涉港领事事务比较多的大使馆、领事馆的高级官员(包括总领事、政务参赞或领事参赞)参加了会议。

我在会上通报了有关情况,征求了各馆意见。会议统一了认识,明确了责任,开得很成功,与会者反映很好。是我向部建议在香港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让驻外使领馆主管官员体会一下回归前的香港气氛,增加对香港的感性认识,加深对香港的了解,从而更加意识到肩上的重担。

• 邓小平同志


由于当时我国对出国人员的规定特别严格,所以不少同志过去没有到过香港,这些同志对决定在香港召开这次会议尤其高兴和赞赏。会议期间,2月19日传来邓小平同志不幸去世的消息,大家都非常难过,也很惋惜他老人家没有能够亲眼看到香港的回归。

这一消息传到香港是当天夜里,我深夜接到这个消息既震惊又悲痛,第二天开会前我们对老人家的去世表示了哀悼。大家化悲痛为力量,表示要以此来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工作,把香港回归的涉港领事事务搞得更好,以此来纪念小平同志,完成他老人家的遗愿。

• 回归前夕,香港居民在大街小巷悬挂起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


这次会议对使领馆做好香港回归后的涉港领事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提高了各馆的认识,使各馆都十分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后来做得很好,受到了香港特区政府和香港人民的好评。由于这是一项新增加的任务,而且只能做好不许做坏,所以我们领事司向上级建议增加几十名编制,派到涉港领事事务比较多的使领馆专管涉港领事工作,并于香港回归前各就各位。这一建议同样很快得到批准。

我们为这些人员赴任举办了学习班,使他们掌握有关的政策和知识,对他们提出了严要求,尤其强调工作态度必须好,要求他们一定为香港同胞提供第一流的服务,如工作不认真造成后果,要追究责任。

• 笔者出席香港特区政府成立宣誓仪式


回忆起我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和我在领事司的那段工作,心里充满了自豪,能为香港回归做点实事是我的荣幸。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力量是绵薄的,但能把自己的那么一丁点力量贡献给国家,这是无尚的光荣,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其他什么都是不足挂齿的。

我相信,所有为香港回归做出贡献的领事司同志,都会把这段岁月作为一生最宝贵的记忆珍藏在自己的心里。




-End-

文字 | 选自《共和国外交往事》 

作者 | 张宏喜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