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嘉映:读书多不一定让人更高尚


讲座录音整理稿(未经主讲人审阅)讲座时间:2016年5月5日(周四)15:00讲座地点: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主讲嘉宾:陈嘉映 教授讲座原题目:漫谈读书
我接受图书馆徐楠(音)的邀请,我感谢邀请,也感谢诸位的参与,这次在图书馆讲讲“漫谈读书”这个话题,我觉得挺高兴的。讲别的我都不太行,但是觉得读书我还是有点经验,也有点教训的。然后,说是漫谈读书,的确就是,关于读书,我也不知道怎么能够做成一个一本正经的报告。基本上就是,读书跟读书的方方面面的一些事情。我是就想讲三块,先讲讲书,讲讲文字的历史,阅读的历史,然后讲讲我们年轻时候的阅读,然后讲讲我们阅读的时候可能会经常会碰到的一些问题等等。我漫谈完了,我希望能够多留一点时间跟大家交流,现在叫互动。可能会有些问题,有些个人的值得一说的经验。虽然是漫谈,但内容还是比较多,我就每个话题可能讲不了很多,我就挑一些大家知道或不知道的,但有点意思的话题来说。
文字的历史:从口头传统到书写传统
我呢把我们从大概两千多年一直到现代的整个人类时代,叫做文字时代。大家都知道,这个文字大概从最古的文字,什么是文字,什么是文字符号。什么是最早的符号,这也不是能够说得很清楚。大致最早的文字,是在新月地区,两河地区产生的,大概是在五千年的样子。但是呢,那个时候的文字,第一它最早可能就是一些符号,弄不清它是不是文字,符号这些东西。此外文字只有很少很少的人掌握,比如用来记载王室的言行,或者卜筮,或者也用在商业目的上,特别是征税,征祭这些事情上。大概在两千多年前到不到三千年的时候,几大文明都出现的情况,文字从开始一小撮极个人手里流传出来,被较多的人掌握。在中国,大家都比较了解,中国兴起一个阶层,这个阶层叫做“士”,现在叫读书人、知识人、知识分子。最简单就是“士”他能阅读,能读能写,这是“士”的本事。那么这个时候,我就说,文字时代开始了。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文字就变成了阅读、书写各种各样本质中特别重要的一种。我先说一下一个转变,就是从口头的传统到书写的传统上。口头的传统不难想象,比如说孔子整理《诗经》以前, 《诗经》的诗也流传了几百年。又比如希腊的两首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成文之前也流传了大概几百年。当然,《圣经》还有《旧约》的故事都是这样。那么以前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是从神话开始的。当时就有一些行吟诗人,我们讲最早的语言文化的保存者、加工者,流传者就是诗人。为什么是诗人呢?大家都有这个经验,比如我们小学、中学的时候,老师让背课文,背诗还可以,可能几十年以后还会记得幼年时候背的诗。散文的话,老师也要求过的,但是你们现在能背出的散文,尤其不是像骈文,就是纯的散文是很难背的,而且很快就忘掉了。所以,在口头流传的时代,我们要把重要的事情都写成诗,这样才能一代一代地往下面传。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对语言的记忆能力并不好,比如祖辈说的话都得靠脑子来记。现在都是人工智能了,像电脑。实际上书也类似于电脑,很多资料都在书里,这个时候从口头到书本,我们的记忆方式发生了变化。讲的这些都是背景知识了,有时候我们在思考读书的时候有了这些背景知识可能想法上会更宽阔一些。
到农耕时代时,我们搜集、储存、思考资料的方式都会发生很多转变,有一个转变比较突出,就是在那个口传时代,比如说我们知道一个传说,从盘古开天辟地开始,一直到民族的诞生,最早的英雄。那么传说的内容肯定是经常在变的,但是每一代人本身并不知道这些变化,因为是口传,他只能听到最终的版本,在这个意义上,他无法对自己的传统产生很多反思,因为无从比较。但是一旦转到文字传统,书写传统上就能知道了。比如说,孔子的文字,也有汉朝人注孔子的文字,他们对孔子有自己的理解,宋朝人有宋朝人的理解,新儒家有新儒家的理解,这些理解不可能完全与孔子的一样,每一代人都在重新理解。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后来的读者,我们看到了很多不同的理解,就可以拿原始儒家,比如说汉儒,当代儒家等进行比较,这时就产生了文本的批评,反思的方式。自从人类两千多年前进入文字时代,实际上也就进入了反思时代,我们总是三思而后行,思考的时候实际上就包含了批判的思考,就是我们已经养成了习惯,来比较不同的文本,批判地阅读,批判的思考。这是阅读和口头传统不同的特点。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口传带有很多感性的东西,可以想象一个行吟诗人不仅把话语传下来了,他还有音乐,还有流传的方式,他本人的魅力。文字慢慢文本化,那么包围在文字周围的感性的部分就慢慢退去了。有人说过语言是口中的花朵,本来语言就是编织在我们的生活场景中的,现在文字脱离了说话的人变成了文本,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损失,但是在另外的很多方面仍然有很多很多的优势。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他说的“文”肯定不只是指文字,但是用在文字上非常明显,就是说话是传不远的。当然现在有了广播会好一点,但是在以前那个时代,对一个人说话,或者再传给其他人,我们都有经验,传的人多了,不免失去原来的意思。所以一旦有了文字,话语就可以传播得很远了,另外这个“远”也有时间上的远,到现在我们还可以读《左传》,读《庄子》,他们的话两千多年了还在。在以前,隔个两三代完全不知道以前的人是怎么说话的。另一方面,话语虽然很丰富,很有感性,但是精确度是不行的。比如说,远古的时候各个民族都特别注重观测天象,有很多原因的。一个实用的原因就是畜牧民族要对天时很了解,农民更需要了解春夏秋冬这些季节的变化。另外,从信仰的角度讲观测星象也很重要。原始民族都是有信仰的,在他们的想象中,神灵都是居住在天上的。但是一直到有文字发展之前,这种观测很难很好地继承。直到有了文字,我们才可能精确地记录天象。这就使得我们发展出后世叫做“科学”的东西。我们知道科学都是建立在材料的基础上的,如果对材料没有精确的记载,科学也很难发展。这种研究的精神实际上已经建立了。那么我们把反思和发展到科学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大致也可以说,从两千多年前,我们对世界,对宇宙,对人生才逐渐开始了理性地看待。这是我讲的从口传时代到书写时代这样的转变。


有关“书”:中国和欧洲的不同
那么,对于“书”,讲到书在世界各地是怎么起源的,当然就是拿笔写在什么东西上,比如写在丝绸上,树皮上等等,可能是拿刀刻,拿毛笔来写等等。那么,不管是哪一种,都是很费劲也很昂贵的,书写的工具,文字的保存都是很难的。阅读和书写还要有时间精力。所以,阅读、书写注定了只有少数精英能够接触。那么这些少数人在中国跟在西方是很不一样的,比如说汉武帝时他自己的皇亲国戚,相应的是汉朝的选举制度一直到科举制度,中国主要是靠科举选择官员,而科举是靠文字的。那么文字对我们的创造性可能最突出的就表现在科举制度上,虽然各个朝代的考核内容会有变化,但是主流就是考文章。在西方,尤其是在罗马衰落,中世纪之后,文字传统有一个大倒退,大概公元5世纪到10世纪,也许到12、13世纪,西方认字的很少。但是西方的文字也没有断掉,主要是通过基督教,另外一个就是僧侣。我们知道,当时罗马分成西罗马和东罗马,东罗马的首都拜占庭是当时最辉煌的城市,他们使用希腊语,文字的保存要比西罗马好得多。后来12、13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被阿拉伯人占领以后,信仰基督教的人就带着典籍,带着学问逃回西欧,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艺复兴。所以这两边是不一样的。
中国以及欧洲文字的发展与演进
书写跟阅读的昂贵也使得古人读书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他们读书要靠运气的,要投奔有学问的人,科举时代的读书人记诵能力都很强,他们读书都会把书记住的。其中一个缘故是当时的书很少,以前说学富五车,有人算过,古时候五车的书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一本20万字的书。另外,古代的读书人他们是有共同的文本的,因为书的数量有限,所以读书人都有共同语言。我们今天将读书就会讲到读书的传统,那么我们借着讲读书的历史,就会知道现在的情况和古人差别很大很大。在造纸术、印刷术出现以后,我们读书似乎更方便了,在宋朝,文教水准很高的一个社会,这也跟宋朝时纸张、印刷术、刻版术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有关。那个时候起,读书人就变多了,而且读书人不光读书,还写书,写书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典籍也越来越多,读的书也多了。像《红楼梦》中的诗词、玩笑、酒令、用典,从清朝的诗集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时候的读书人对典籍大部分是烂熟于胸的。这是当时读书人的情况。
顺便说一下欧洲,欧洲的变化比中国大得多,中国总体来说是一个文教的社会,战乱的念头在中国历史上大概占1/3的比例,2/3是稳定的社会,有科举制度,一直保持到清末。而欧洲甚至到12世纪,基本上没有什么文字,能够读希腊文的凤毛麟角。拉丁文是当时的文字,但是会用的也不多,罗马的作家、哲学家也想不出来几个的,这和罗马文化有关。所以当时的文艺复兴是回到希腊,希腊有几个源头,包括拜占庭,西欧开始翻译希腊的典籍,典型的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像巴黎大学就是在那个时期建立起来的。那时最早的大学是家庭教师授课,这时候欧洲的文化、学术才开始慢慢复兴。关于欧洲的活字印刷来源是有争议的,是欧洲独立发明的还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还不清楚。但我想讲的是活字印刷在中国和在欧洲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中国的字很多,常用字都有几千,做排版不方便,所以对中国的书籍起到的作用不是特别大,一直到宋代到明代还都是刻痕。但是活字印刷在西方所起到的作用是改天换地的。在欧洲,到15世纪中叶时,大概有两万册书。50年后,欧洲有二十万册,所以活字印刷对西方文字的普及,对整个西方的文字文化的提升有着特别深远的作用。15世纪对欧洲来说是一个大飞跃,是进入科学时代的开始,我们能想到的像伽利略、笛卡尔、牛顿这些科学家,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等等。到17、18世纪,欧洲进入启蒙时代,时间是很缓慢的,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欧洲实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全民教育。那么中国的全民教育是在差不多共产党执政之后。然后我们就进入了全民时代了,那么读书人以往的优势差不多没有了。但是也就是这个时候,社会发生了巨大的转型,差不多60年前,先知先觉的人们开始写新时代的到来,图像时代的到来。这也就讲到我们这两代人的区别了。我们小时候,电视已经有了,但是很少见。我们就看连环画。我们两代人虽然只差了50年吧,但是你们所处的是全新的时代。那么文字和图像那个容易呢?这个依赖于所使用的技术手段。通过造纸术、印刷术等,文字变得便宜了,到明朝清朝的时候。那时候印刷最多的就是僵化体制下的教科书,僵化以后人们就不好好读书了,因为都想着做官了。而在几十年前,印刷的图片也是很粗糙的,很难看到很好的画片。那时候爱好绘画的青年没有机会出国学西洋画,只能看画册。到电子技术发达时,生产图片就非常容易了,但是生产文字,尤其是好的文字,非常难。文字和图像的区别,比较明显的就是两者带来的信息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我们想知道林黛玉是什么样子的,即使用20页纸去描述也很难想象,但是照片一看就知道了。


我们那个时代的读书经历
古代靠文字获得地位,而今天这个时代就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乃至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很多改变。在这样的背景下,讲讲我们的读书经历。总的来说,你们这个时代和我们的读书差别也非常地大。文字阅读方面的改变,我觉得第一个比较大的改变是我们那时的共同文本非常集中,但是说起来也挺可悲的,是当时的社会状况造成的。而一个好处就是书本身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极好的交流媒介。现在年轻人习惯网上阅读,比如微信的碎片化阅读。我们的每一段历史,只要你挺过来了,都会有一些很美好的东西,让你很难客观地说哪段历史更好。如果我们能将这些美好的东西融化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当然是最好了。
为什么要读书
最后,我想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首先我们也不要完全把它当成纯粹精神的多么高尚的事来说。这不是我的主题,大家爱不爱读书,读书有多重要,写作有多重要,这些是跟社会情况是相关的。也不是说宋朝人就比我们高尚多少,或者明朝人就比我们高尚多少,他们就爱读书比我们读得多。但是他们除了读书也没有别的事,因为他们没有电影没有电视。另外他们的时候都靠读书考来做官的,他当然好好读书了,我们读完书之后都没什么用那当然大家就读书就少了。不是说读书这件事本身有多高尚,古人他读书他就很高尚。读书是不是能让我们变得更高尚,我觉得这是个实证,你们有做社会学同学可以去研究。我个人是比较爱读书,同时也比较高尚。但是我不知道读书让我高尚呢,还是高尚让我读书。也许我这个人就碰巧爱读书又高尚。(听众笑)这个得通过研究才能知道,说是说不上来。我的确见过书比我书读得多的还不如我高尚的,反过来情况更多,书读得比我少但是人比我高尚得多的。读书是不是就让人善良,我也不知道。这个也需要去研究。我们知道有些坏人读书读得很多,恶贯满盈的人读书很多,的确是有的,我就不细说了,实际上你去查就能查到。反过来也有的人没怎么读书的人却很善良,善良得不得了。有的人没怎么读书,却很高尚。但对于我们这些已经是知识人或者半个知识人来说,读书本来就是分内的事,就该读书。就个人经验,不往大了说,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读书的确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它怎么美好呢?书和图像不一样,跟其他的东西都不一样,书的确凝结了两千多年的人类的智慧,它有一种共识性。它不像口传传统,两千多年古今中外,你想知道谁在想什么,你想知道谁说了什么。你上图书馆一拿出书来一读,孔子也离你不远,亚里士多德也离你不远,伽利略也离你不远,你一读书,大家都在一起。你马上直接就跟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类产生过的最伟大的心灵和智性,面对面,就在一张书桌上。就我个人来说特别美好,我们的生活比较琐碎无味,你把这些破事忙完了之后,一卷在手,读你最喜欢读的书,你就宠辱皆忘了。一下子就把你引导到两千年前,一千年前,引到了欧洲,引到了美洲,世界无穷之大,在这个意义上,就是一种超脱,就很容易超脱一些琐琐碎碎的计较。书太多了,我们要读好书,公认的经典还是一个标准,比较信任的老师和兄长认为的好书是好书的概率就会高很多。然而,人和人还是有差别的,所以也要读一些自己觉得好的书。一些读起来比较难,比较费劲的经典也是要读的。比如说,我是教哲学的,大部分哲学书都是有点难的,我还是建议只要你大致够得着,在你年轻的时候还会应该读一些难的书。在精神最好的时候,比较有勇气的时候读难的书。最后一点我想说的,读书能让人变得谦虚,让我们知道,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渺小。我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有高度表现欲的时代,文字要恢复它的本质——就是用来读的。写了文章也不一定非要发表,就放在抽屉里也可以的。我们讲读书主要是还是学习和享受。

录音稿整理:北清讲座团队  刘宁 (有所省略)

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北大清华讲座(ID:bdqhjz)
▼哲学课推荐(点击图片查看课程介绍)

《姜人生哲学到底 ——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

👆点击试听专栏

点击图片查看课程介绍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姜人生哲学到底 ——20位哲学家的生命策略》专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