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沟通是艺术,闭嘴是教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牛皮明明 Author 诗人牛皮明明


对中国人来说,最亲密的人之间,往往话少。越珍贵的感情,方式越婉转。所以大人喜欢在小孩的手心写字,因为怕语言的噪声惊到孩子,所有温情,俱在无声之中。


01

在中国骂一个人“没教养”,是句非常狠的话。

骂男人如同说他是流氓,骂女人如同说她是xx,不好意思,为尊重女性,我实在说不出口。总之,说一个人没有教养,这杀伤力还有株连效果,一旦出口,等于把别人的父母、爷奶连带骂了一圈。
 
因为教养这种东西,很大程度来自后天养成,一个人缺乏教养,会被默认是他父母长辈的失职,也就意味着整个家庭教育的失败。
 
陈丹青自诩是知识分子,曾在罗马逛古董店,进去就埋头看东西,然后向老先生问价钱。没成想,问什么老先生都说不卖,陈丹青问为什么,老先生说“因为你进来了,不跟我打招呼。”言下之意是:因为你没教养,我东西懒得卖给你。
 
陈丹青一听,感到非常难为情。他说那次被老先生点醒,所谓教养,跟你会搞艺术、写东西没关系,全看小事情。进别人的地方,连招呼都不打,就是没教养。
 
从那以后,陈丹青时刻注意说话的礼仪、分寸,自认为修成了教养。但后来他认识木心,尊木心为师,两人有次外出吃饭,邻桌坐着两个外国人。陈丹青问对方是不是意大利人,一问果然是,陈丹青有些得意,结果木心低声提醒他:
 
你刚去过意大利,你开口是想满足你的虚荣,人难免会这样,但要克制。
 
木心说得委婉,实际潜台词是:你这一句话没刹住,就失了教养。
 
陈丹青听完,瞬间脸红。才知道自己的教养,自以为养成,实际只完成了一半。真正的教养,不仅是要懂得怎么开口,还要知道怎么闭嘴。
 
木心、陈丹青合影
 
02
 
过去我们管言、行有教养的人,叫“君子”。君子如玉,沉默是金。
 
在行为上,君子的象征是要佩玉。在腰上用锦绳吊一块玉,如果玉稳稳贴在腰上,等于告诉别人,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是有教养的人。反之,玉如果总是甩来甩去,别人就知道这个人仪态不稳,没有教养。
 
在语言上,君子的象征是沉默。沉默不是完全不说话,而是不草率地说话。越是沉默寡言之人,其言语便越可贵。
 
历史学家顾颉刚,曾有一次坐火车回乡,路途无聊,就想找邻座聊天。他是一个口吃患者,跟对面的年轻人结结巴巴地说:“你好,你也……是……是去……去苏州吗?”
 
那年轻人一听,也不说话,只是微笑点点头。顾颉刚继续找话,“出去……求……求学的?”这年轻人还是不搭话,仍是微笑点点头。这时,旁边的人很生气,责问年轻人:你怎么回事?别人跟你说话,为什么不搭话!
 
年轻人一个劲儿地微笑摆手,结果大家都以为他是哑巴,就不再理会。

 

等火车到站,那个年轻人冲顾颉刚笑笑,起身先走了。顾颉刚也准备下车,拿起面前的帽子,却发现底下压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你好,我叫冯友兰。我也是一个口吃病患者,而且越急越说不出话来。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模仿你的口吃嘲笑你。抱歉!
 
顾颉刚看完纸条,才知道误解了对方。追出去的时候,冯友兰已经不见踪影。
 
这件小事顾颉刚一直记到晚年,他说:冯友兰是打心底里将我当一回事,即使为难自己,也不愿为难他人。他即便和我没说过一句话,但至今令我感动。
 
我们讲什么是教养?其实教养,就是一种高贵人格的自然流露。教养来自内心,而非语言,都说沟通是一门艺术,我不反对,但沉默,同样是一种教养,各位是否赞成?
 
冯友兰、顾颉刚
 
03
 
梁朝伟版的叶问里,有句台词,我印象颇深。这句话借叶问之口说出:
 
我内人一般话不多,因为她说出口有时会伤人。两夫妻,要无声胜有声。
 
过去中国人的文化里,之所以信奉“无声胜有声”,是因为认识到,语言大多时候有它的“噪声”。一句话或许本身并无恶意,但由于表达的不合时宜,会造成扭曲的效果,让听者很不舒服。
 
哪怕是“你回来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气不同,产生的感情色彩也完全不同。温柔地说是问候,严肃地说就变成了质问,怒气冲冲地说就变成了埋怨。
 
有时候语言一旦产生噪声,沟通就很容易升级为吵架,你一言我一句,相互刺激,糟糕的情绪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形成大爆发。
 
我们生活里,很多美好的情感,都是因为语言的偏差,最后都以悲剧结束。
 
“无声胜有声”的目的不在去除语言,而在降低语言中的噪声。对中国人来说,最亲密的人之间,往往话少。越珍贵的感情,方式越婉转。所以大人喜欢在小孩的手心写字,因为怕语言的噪声惊到孩子,所有温情,俱在无声之中。
 
编剧周劲海说,父亲喜欢给他留字条。落款一律为:父字。后来他效仿,也留纸条,如:我去打篮球,勿念。落款是:儿字。
 
一直等他长大,父亲年老,依旧保持这个习惯。他与朋友大酒后夜归,总见书桌上留了纸条:厨房茶已煮好,喝罢早点休息,父字。 
 
他说这些年,很少和父亲吵架,因为很少针锋相对。
 
大爱无声,有时心领神会的无声,胜过千言万语。

一代宗师
 
04
 
语言里最大的噪声,是脏话和狠话。
 
如果一个人只能用脏话、狠话表达内心,是一种很可悲的表现。总使用这么噪声这么大的语言,也是对内心的一种歪曲。
 
民国有个著名公案,便是周作人和鲁迅的两兄弟绝交,后来兄弟反目,几乎到了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但自始至终,二人君子绝交,没从一个人嘴里听见恶声。
 
两人断绝,鲁迅写的也不过:

是夜始改在自室吃饭,自具一肴,此可记也。
 
周作人写的也不过是: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兄弟反目,搁今天恐怕要打到头破血流,对簿公堂,但民国这两兄弟,把绝交也可以做得很风流,一人一张纸条,便各自散去。
 
嵇康曾写《与山巨源绝交书》,他和好友山涛最终志向不合,公开宣布绝交,但行文之间落落大方,也不见恶语。
 
对一些人来说,交往可以断,但不能断了教养,这是风流。
 
之后,鲁迅、周作人两人各自生活,但从不相互诋毁。关于鲁迅的一切,周作人都尽量避而不谈,甚至包括鲁迅的死,也不谈,到此为止,便到此为止了。
 
鲁迅(前右三)与周作人(前左三)合影

05
 
上海作家金宇澄先生写《繁花》,这个小说很有意思,通篇我数了数,用了1300多个“不响”。上海话里,不响的意思是沉默、不说话。在某些时候,不响也是一种做人的品质。
 
台湾导演侯孝贤,一身文人骨气。2015年,《刺客聂隐娘》得了戛纳电影节大奖,大陆记者过去采访,一心想从侯孝贤嘴里套出几句感人肺腑的话,便问候导得了大奖,什么心情?

不曾想68岁的候导脸色一变,红脸变成黑脸:
 
“我几岁啦,得个奖就开心到要死要活?”
 
大陆记者用的是一套功利采访,教科书式的,但这教科书式的采访里,分明就是没有教养。一个电影记者,一开口,就说奖项、荣誉,只字不提电影的事,谈的全是电影外功利的事,这就露了痞性,丢了分寸感。这就是“响”,且没有教养。
 
候导是不响,所谓再大荣誉都不如个人内心表达,这叫“不响”。真正内心富足的人,又何必在意几个奖项,内心丰盈的人又何必在意他人评价。拍一部电影,不过是为了自我内心的完成罢了。
 
有时候,沉默就是源自于内心深处的害羞。有害羞的人,自然做事、人品差不到哪去。
 
木心先生晚年写作,常面对世界名著,羞愧不已,甚至无地自容,怂到一塌糊涂。阿根廷大作家博尔赫斯,名声在外,被称之为“作家中的作家”,晚年一直仍在图书馆工作,安静地做着图书管理员。一天,同事捧着百科全书兴冲冲地对他说:书里有个人,不仅跟你同名同姓,而且出生年月也完全一致。
 
博尔赫斯,轻声应了一句“是吗?”,便不再说什么,仍不慌不忙整理书籍,全然毫不在意身外名声。
 
真正很内心富足的那些人,都害羞得要命,躲着不讲自己行的那些事。
 
有时候骨子里的教养,就是一种害羞。有一些慈善家,是不愿意接触被捐助者,倘若直接接触,便会让被捐助者心生感激,平添了被捐助者内心的自卑,这就丢了分寸,不如不声不响。况且慈善二字很重,他又如何能承担起来呢?他羞愧呀。羞愧到没脸说自己捐俩小钱就叫慈善呀。
 
反观今天,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害羞荡然无存。

捐几个小钱,生怕世人不知,还真把自己当成慈善家了。一些人不单不靠慈善散钱,反倒靠慈善赚钱,完全污浊了慈善,榨取了大众对慈善的最后一点信任。有一点名气的人,生怕世人不知,到处撞骗,素人见了明星,隔着马路叫“哥”喊“姐”,真不晓得自己尴尬不尴尬。
 
就连本是贤良的大众,也被教化成江湖骗子,自我少年开始,便听见无数人口中的 “我认识某长”“我有某局电话”“某人是我老同事”,这样的人,是我多半鄙视的人。真是丢人丢到娘胎,依然毫不自知。内心该有多怯懦,才靠认识几位酒囊饭袋撑面。
 
我还在网上看到,甚至连长的像马云,都能被众人追捧,都能乘风破浪。撞脸还能撞出一地金,这大众恶俗审美,恶俗价值观,真不知道何时休止。
 
我们今天还有很多课程,会教你如何演讲,如何口若悬河、舌灿如花,我一直想不通,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一堂课,这堂课名字就叫:
 
学会闭嘴呢?





牛皮明明的付费课程 :牛皮明明深度读书课


我用了两年时间,像熬粥一样熬一个课程,11个门类的100本好书。目前已更新12期,讲述了《百年孤独》、《活着》、《浮生六记》、《鼠疫》、《呐喊》、《边城》、《茶馆》、《雪国》等。除此之外,还会讲述电影,讲述商业、传记、美学等等。

我讲书不只是讲书,而是把我所知道的时代、历史、个人命运混到一起来讲。

课程不贩卖知识焦虑,不讲平庸之书,不讲工具书,别人讲过的不讲,不是自己深刻感受的不讲;不是自己深刻思考过的,也不讲。

整体讲述触类旁通,旁征博引,讲述体系化读书经验,打造独立思考能力,形成个人价值判断,形成强大的阅读体系。

课程年费365元,一天一元,和我一起读遍11个门类经典之书,用两年时间,从文学经典、历史认知、心理情感、教育成长,到文化审美、人物传记、社会思考、商业管理,最后变成你的读书经验。

【报名通道】
识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可试听课程,报名后记得添加微信:niupimingmingdushu,进会员交流微信群,我们还有读书俱乐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