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决胜“十四五”:苏南头部县市经济再出发的关键抉择(上)

姚荣伟 王亚捷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华略智库创始合伙人 姚荣伟  社会研究部高级研究员 王亚捷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强者如何更强?近期,苏南头部百强县市陆续审议通过了本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今后五年推动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对此,作为头部县市规划编制重要参与者的华略智库逐一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苏南经济转型升级的五大关键抉择,分享如下。


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头部县市,向来是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翘楚,不仅外资经济、民营经济发达,也是国内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最高的区域之一,早已成为长三角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杆典范。但这些城市在率先迈向世界一流水平的过程中,也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阵痛,面临互联网平台经济崛起的挤压。


苏南经济转型亟需破解的四大挑战


2020年,尽管全国遭受了新冠肺炎疫情和美国对华贸易摩擦的持续冲击,但苏南三市(苏州-无锡-常州)经济依然稳住了阵脚、实现了率先复苏,部分领域甚至出现了逆势飞扬。苏南三市面积土地仅占长三角的8.3%,全年却创造出长三角地区近20%的GDP,总量规模已经超过上海。


尤其是苏州市,2020年GDP总量突破2万亿元大关,工业总产值达到3.3万亿元,和深圳、上海交错争夺工业第一把交椅,成为全国制造业顶级城市之一。其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为代表四大先导产业总产值达到871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1.5%。


当然,苏南地区真正的能级,不仅体现在三个地级市的强悍实力中,更藏在旗下各个“宝藏级县市”里。据人民日报社发布的《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单,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宜兴市、太仓市悉数上榜,前十强苏南县市占了一半。


比如,昆山市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超过4200亿元和420亿元,综合实力连续15年位居全国百强县首位,总量超过宁夏、青海、西藏三个省级行政区。


综合实力连续15年排第二位的江阴市,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100亿元和260亿元;各类“500强”企业数累计达到50家,各类上市公司、新三板挂牌企业分别达到53家和56家,资本市场“江阴板块”早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招牌。


综合实力排名第三的张家港市,本是由常熟、江阴的“边角料”合并而成,如今却是全国唯一一个分项指数均为A+的县级市,拥有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数量均位居江苏省前列。


但盛名之下,苏南地区优等生也正经受新的考验。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资源环境约束、要素成本上升等各类因素综合影响,以外资支撑、民企基底、重化工业和代工行业主导的苏南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拐点:


苏州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一些大型外企退场或转战东南亚,苏州和深圳的经济总量差距,从前者领先转变为后者领先8000多亿元。


无锡经济总量被武汉超越,且差距有扩大之势,并且成为北部邻居南通市的追赶目标;常州经济总量与苏锡两地逐步脱节,落入省内第二梯队。


从苏南几个头部县级市来看,同样面临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分布、传统产业路径依赖、资源要素约束极限、平台经济不发达锁定等“四大挑战”:


——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分布。大规模引进外资,嵌入全球价值链,本身是苏南经济再次起飞的引擎。但经济动能过度依赖外资经济,也成了阻碍苏南经济提质增效的“阿喀琉斯之踵”。


目前,苏南部分县市经济外贸依存度超过100%,且多以代工生产、部件进口模式嵌入全球供应链,总体呈现“加工制造多、研发创造少,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中小企业多、龙头企业少,旧基建多、新基建少”的现象。


特别是电子信息制造等优势产业附加值率始终偏低,代工龙头企业基本被锁定在加工环节,要实现自身品牌研发设计和制造几无可能,很难实现产业的强链延链展链补链。


——传统产业路径依赖。苏南地区既有依赖外部投资实现电子信息制造集群发展的头部县市,也有依托临江优势形成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头部县市。无论哪种产业发展模式,目前都存在经济发展韧性和产业硬核能级相对不高的问题,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化工塑胶、电子代工等传统制造领域。


入围500强的企业做大总量和转型发展困难,市盈率明显偏低,如有的县市现有500强企业的总市值加起来还不如一家国内头部上市创新企业(海康药业,3000亿元)。又如有的县市新兴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期,增加值占区域GDP比重还不足10%。


——资源要素约束极限。苏南经济的再次崛起,便捷的长江岸线、众多富集的劳动力、低廉的工业用地,初期起到了巨大的支撑作用。但随着传统大工业的逐步延伸覆盖,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日益稀缺并且成本上涨,环境容量基本达到极限。


比如,在劳动用工领域,苏南地区用工荒和招工难并存,劳动力成本近年翻了一番多。土地开发强度在40%-50%左右,存量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盘活成本较高。工业用地产出不高,部分地区亩均税收不足15万元,甚至许多地块亩均税收在1万元以下。同时,长江岸线占用过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亟待退还重整。


——平台经济不发达。苏南头部县市入围500强企业、上市企业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形成了著名的资本市场板块。但和北京、深圳、杭州、上海等地核心区域相比,苏南严重缺乏市值千亿级的平台型旗舰企业和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行业独角兽领军企业


根据相关专业数据,2020年全国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企业共有141-208家,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苏南地区仅无锡拥有1家(华云数据),苏州、常州全国性独角兽企业数量为0,相反省会城市南京拥有独角兽企业4-13家。


考虑到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交通、文娱、电商、医疗、金融科技、教育、物流、房产服务、企业服务、本地生活等领域,这说明新兴服务领域或平台经济不发达,已成为苏南地区发展最为明显的短板。

 

动力重塑:科技创新成为苏南核心战略


区域经济面临“四大锁定”挑战,意味着当前苏南地区转型发展进入了攻坚突围期,必须要通过争新旧动能转换之先,将科技创新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力争走在创新发展最前沿。


各地的主要思路,就是要构筑与中心城市契合的创新增长极,嫁接和植入最新科技基因,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逐步改造本地区经济发展动能


主要做法,就是通过打造产业科创新城或国家级高新区,全力引进重大科研设施、高能级科创平台、旗舰型核心企业、领军人才团队、头部创新资本,全面提升苏南地区在全球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竞争力。


在这方面,昆山看得最早最透,下手也最快。依托雄厚的产业基础、较高的城市能级和毗邻上海、苏州等高新技术发达区域等优势,早在前几年,昆山就明确布局了培育新动能的关键一步——祖冲之技术攻关计划(即聚焦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四大高端产业,每年面向全球集中发布“需求清单”、征集“供给清单”,着力实施千项产学研项目,攻克百项“卡脖子”技术难关,形成十项国际领先水平技术项目,加快培育自主创新、自主可控的“热带雨林”)。


“十四五”又明确提出要围绕建设国家一流产业科创中心,依托“一廊一园一港”科创载体,打造上海等先进城市的技术中试—制造基地。通过加快引进国字号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和顶尖研发团队,健全创新孵化体系和梯队型平台型创新企业集群,构筑具有昆山特色的产业科创基地和规模级产业链条,推动昆山从制造之城转型为科创之城。


昆山“一廊一园一港”科创载体


昆山着力建设“一廊一园一港”科创载体。其中,昆山开发区重点打造夏驾河科创走廊,建设研发总部、技术总部等研发机构,成为研发投入、创新活动和成果应用的主体,加快迈向创新链、价值链、市场链高端,形成不少于100万平方米的科创承载区。 


昆山高新区重点打造阳澄湖科技园,以杜克智谷小镇为核心,以昆山杜克大学为重点,以全球视野集聚重大研发团队、引领性原创成果,突破关键技术“命门”、打通共性技术“脉络”,加快培育壮大自主可控的创新产业集群,打造从研发到产业化全链条高度集成的100平方公里科技园。


花桥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花桥国际创新港,围绕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聚焦大数据应用、大健康医疗、大通讯设计、大智慧交通,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和公共服务平台,打造近100万平方米的科创空间。



“一廊一园一港”科创载体布局图

江阴民营经济实力笑傲各大强县,但经济发展韧性和产业硬核能级相对不高,这几年痛定思痛,奋起直追,手笔很大,决心很强。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依托南北协同创新发展轴,主动对接太湖湾科创带,深入实施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质量提升工程、标准品牌培育工程和暨阳英才升级计划。


其中最大的思想解放和载体突破,就是在江阴和无锡主城交接地带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霞客湾科学城,全力打造引领江阴未来发展的优质增长极、活力创新源、美丽生态区和数字新高地,推动纳入成为太湖湾科创带的“北部湾”,全面建设智慧互联之城、绿色生态之城、青春时尚之城、未来科技之城。


江阴打造霞客湾科学城


霞客湾科学城是江阴打造锡澄一体化和推动科创高地的主要抓手,主要以江南大学江阴校区落地为契机,大力引进国家大科学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科研院所,着力集聚创新型总部、技术应用平台、科技金融机构,加快推进“侠客岛”创客中心建设;


重点培育发展集成电路设计、人工智能研发、数字传媒创意等产业,精准引进一批第二总部、准总部、微总部企业,支持一批在澄上市企业拆分研发、销售、结算、管理等业务,招引一批“500强”外资企业、央企国企、大型民企的功能性机构平台。根据“一年行动、两年框架、三年起势、五年成城“的路线图,到2025年基本建成霞客湾科学城。


 江阴霞客湾科学城


近几年张家港发展迅猛,产业转型调整成效明显,但如何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构筑城市核心竞争力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为契机,张家港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全力打响“创新张家港”品牌。主要抓手就是大力推进“创新张家港”八大创新工程,实施科创载体“8521”行动计划,打造长三角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


其中,八大创新工程,就是要推进实施新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企业主体地位提升工程、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工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程、重点产业链条培育工程、科技创新为民惠民工程、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工程、城乡统筹创新发展工程


科创载体“8521”,就是要打造8大重点产业链:高端纺织、新能源、化工新材料、智能装备、冶金新材料、先进特色半导体、数字经济、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构筑5大组团:保税区+大新镇、经开区+乐余镇、高铁新城+凤凰镇、冶金工业园+南丰镇、双山香山+常阴沙;同时在全市新增科创载体200万平方米;最终实现1大目标:即张家港成为苏南地区最高水平科创载体。


张家港建设科创智慧领航区


充分发挥张家港“高新区+高铁新城”的叠加优势,省部共建苏南地区最高水平的科创载体。重点是结合自身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导向,探索引进相关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设施、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建设全国先进制造业科创中心。


主动对接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南沿江科创走廊和苏州工业园区、材料姑苏国家实验室,谋划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通过努力,争取在高铁枢纽地区建成国家级高新区。



张家港科创智慧领航区

产业重塑:打造地标硬核链条集群


面对传统产业存在的瓶颈短板,苏南头部县市都结合最新科技产业革命趋势、结合长三角一体化趋势,对现有产业体系进行了重塑,做好强链补链延链展链文章,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地标硬核产业集群。


昆山重点是解决经济结构偏外、偏代工、偏加工贸易等问题,集聚全力实施结构调整和攻坚突破。


一是重点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强基树标”“头雁人才”工程和高技能人才跃升计划,推动产业链现代化和产业基础高级化,全力突破价值链锁定。


二是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在巩固电子信息产业主导地位的同时稳步提升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占比。重点是打造四大地标产业集群,即打造万亿级的电子信息+数字经济产业集群,打造装备制造+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文旅康养、现代服务业等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三是加快发展一般贸易和服务贸易,形成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发力的外贸结构。


四是加强对央企、民企500强和独角兽企业的招商引资,培育更多民企集团、上市公司和行业冠军企业,促进经济结构内外平衡。


江阴则全力推进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持续打响“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华夏A股第一县”的品牌。为此,江阴明确提出了“南征北战、东西互搏”的战略路径,通过实施“强链、补链、延链、展链”计划,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基础、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数字、枢纽、总部三大经济,提升开放型和服务型经济能级,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振实体经济新优势。


注:江阴重点构筑高端纺织服装、精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三大千亿级特色产业链,聚力做强新能源、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同时加快布局5G通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现代物流、健康文旅等五大未来产业,大力发展集成电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经济产业。


江阴“南征北战、东西互搏”战略路径


所谓“南征北战”,“南征”就是以锡澄协同发展区为中心,整合国内一流的科创资源,打造引领江阴未来发展的优质增长极、活力创新源、美丽生态区、数字新高地;“北战”就是坚持市场化导向,统筹规划利用岸线资源,全面修复沿江生态,全力唱好“长江之歌”,坚决打好长江大保护之战。


所谓“东西互搏”,就是东部高新区围绕争先进位,加快跻身国家级高新区40强,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国际化园区;西部临港开发区围绕提级升格,加快争创国家级开发区,全力打造竞争力一流的国际化开放园区;两大开发区必须以亩均税收摆擂台、争长短、论英雄;同时,促进各片区各板块比学赶超、竞相争先,加快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张家港提出要构筑长三角极富活跃度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体系。重点是加快构筑“442”高端产业集群,即打造冶金新材料、智能装备、化工新材料、高端纺织4个特色优势产业,打造数字经济、新能源、先进特色半导体、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4个新兴产业,打造供应链管理、文旅康养2个现代服务业产业。在此基础上,持续拓展先进制造扩大圈、新兴产业培育圈、现代服务业融合圈组合的“1+1+1”现代产业体系。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决胜“十四五”:苏南头部县市经济再出发的关键抉择(下)


———— e n d ————

推荐阅读
【原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集合,新极核
【原创】隐私计算推动数据安全共享,将如何重塑数字化城市?【原创】长三角科技金融发展: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原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发布:高标准、新格局【动态冬去春来,启新远航——华略智库2021年2月刊【荐读】最新“强省会”排行:谁是中国最强省会城市?【荐读从世界500强,看中美竞争的全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