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2-09 数字技术与景观感知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8-31

《风景园林》2022-09 | 206 Vol.29

专题:数字技术与景观感知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风景园林的认知与感知

郑曦

点击查看全文

对风景的审美与感知,是人与自然相融合的互动体 验。李白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陶渊明笔下“蔼蔼停云,濛濛时雨”,各种自然景色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登泰山前,山脚入口有“登高必自”碑,到了山顶可以“一览众山小”,人的体验与自然风景变化形成“物我交融”。在城市园林中的感知给与人们精神的寄托与归宿,网师园的“可以栖迟”,退思园的“云烟锁钥”,“景面文心”的立意理法方式增加了对“景”与“境”的体验与迁想。



专题:数字技术与景观感知

走向景观感应——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传承发展

刘滨谊

摘要:基于笔者40年来的研究与实践,回顾了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在风景园林学科专业中的重要影响及其60年来引领风景园林美学走向科学理性的积极作用。以生命体的视角,提出应从时空、能量、信息三维度重新审视风景园林,进而依据人类2  000年来走过的风景园林景观-感知“五阶段”,重新认识、定义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关键作用;重温景观感知领域研究的缘起、初心及早期的科学研究观与创新成就,借以分析目前该领域研究的关键问题成因:重复性的应用研究有余而开创性的理论探索不足,分析、分解思维方法有余而综合、整合体系的思维方法缺失。论证了以“交叉、综合、体系”理念发展景观感知理论的必要性,提出了景观感应理论的基本思想,阐述了涵盖全景观感应五方面的5个“元素体”及其组成的“三元耦合”ד二元互动”ד主客合一”的哲学主张,由此构建起了一个全面、综合、一体的景观感应体系化框架,旨在推进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研究与应用走向体系化,让景观感应在风景园林学科及其美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引领理论研究与指导规划设计实践的作用。

关键词:景观感知;景观感应;视觉评价;体系化;风景园林美学

景观感应理论框架


延伸阅读:

[1]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 60×60 访谈:冯纪忠[J].风景园林,2009,16(4):71-72.



数字足迹支持下的景观视觉感知评价:以秦淮河历史性城市景观为例

周详 刘子玥 施佳颖*

摘要:从景观视觉特征的多义性入手,指出景观视觉感知的内隐特征与研究难点。参考“旅游凝视”理论将旅行照片作为视觉表征媒介,研究观察者对于旅游地景观视觉感知的偏向性如何构建。大数据时代数字足迹的普及,使旅行者上传到互联网社交平台的评论信息及地理信息标记照片成为研究景观视觉感知的重要数据来源。基于此,从3个方面展开研究。1)将2种类型数字足迹纳入传统景观评价框架,并从物像、视像与心像之间的转化过程及其关联机制等方面对景观视觉感知评价方法进行创新。以南京历史城区范围内的秦淮河风光带为研究对象,通过质性分析工具NVivo对数字足迹文本内容中蕴藏的景观感知要素进行编码识别,使用定性分析软件RQDA对旅行照片进行编码处理。2)融合专家与公众视角,从自然景观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3个维度构建秦淮河风光带景观视觉感知评价体系。3)从景观资源分级界定与分类管控的视角,对该评价体系的应用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基于专家与公众视角融合的景观视觉特征分析及基于景观视觉感知评价的设计思考,对于旅游地景观研究与形象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景观视觉;视觉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旅游凝视;数字足迹;价值评估;景观评价

数字足迹支持下景观视觉感知评价体系技术框架


延伸阅读:

[1] 肖竞,马春叶,曹珂.基于用户生成内容影像数据的城市公园游客游憩心理画像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6):96-102.



| 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评价研究——以成都环城生态区为例

邵钰涵  薛贞颖  蒿奕颖  殷雨婷*

摘要:随着城市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愈发重视景观所能带来的丰富感官体验,以往视觉环境特征主导的城市公园营造方法难以满足人们的更高需求。视觉和听觉作为人们最主要的环境信息感知途径,探索二者与景观体验之间的关系可为优化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提供新的视角。研究选取了视景感知、声景感知、声源感知和公园功能特征4个维度共计13项指标,对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成都环城生态区内3类具有不同主导功能的公园视听感知品质进行评价,探索各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总体感知评价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公园主导功能特征与其视景、声景协调时,呈现的总体评价结果相对较好,且不同功能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的影响因素、影响方式均不相同。研究在揭示案例公园视听感知品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利用视听交互影响间接提升公园景观体验的思路,为优化不同功能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提供科学依据和灵活策略。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公园;视听交互;感知品质;景观体验;功能特征

研究场地及声漫步区域


延伸阅读:

[1] 罗尔,魏菲宇,贝利.将“感官体验漫步分析”用于多重感官体验的风景园林教学[J].风景园林,2021,28(10):96-106.

[2] 邵钰涵,薛贞颖,斯韦茨,等.人本视角下的公众参与式方法探索:感知引导法[J].风景园林,2020,27(11):116-122.

[3] 唐真,刘滨谊.视觉景观评估的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15,22(9):113-120.

[4] 舒心怡,沈晓萌,周昕蕾,等.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设计策略与要素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10):48-53.

[5] 洪昕晨,黄圳,王光玉,等.城市公园声景长时感知模型研究:以加拿大温哥华市 3 个城市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3):86-91.

[6] 姜芊孜,王广兴,李金煜.城市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公众感知研究:以济南市主城区城市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2):127-133.

[7] 阎姝伊,郑曦.基于宁静评级预测模型的北京城区公园绿地边界区域植物组成对城市宁静感影响探讨[J].风景园林,2018,25(10):71-76.



基于场景脑电 GRA-TOPSIS 模型的景观情绪量化研究——以襄阳卫东厂为例

李哲  王立亚  高颖  李洁

摘要:城市环境高质量发展与存量更新背景下,建成环境情绪感知的精准研判成为当代风景园林科学认知发展与情感测度的研究基础。“唤醒-效价”是环境情绪的科学表征,相关脑电研究经情绪识别、要素解析发展至算法模型阶段,为景观情绪量化解析和客观评价提供核心概念和技术手段。研究建立场景与情绪脑电关联机制,以襄阳市卫东厂为例,归纳典型建成环境观测要素;结合脑电测量实验与数据处理,聚类解析景观要素情绪唤醒、效价水平;集成熵权法、灰色关联度、逼近理想解排序以及因子障碍度等相关算法,建立场景脑电GRA-TOPSIS模型,获取情绪指数决策矩阵并进行循证分析。相关成果为景观情绪测评提供基础性脑电分析方法与可参考、可拓展技术。

关键词:景观情绪;GRA-TOPSIS 模型;场景脑电数据;观测要素;风景园林

32 位 EEG 相关神经活动以及情绪效价和唤醒二维模式


延伸阅读:

[1] 段艺凡,李树华.植物群落景观的观赏形式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2,29(3):105-111.



城市街道视域景观指数与邻里尺度特征效应

包瑞清  (厄瓜多尔)亚历克西斯·阿里亚斯·贝当古

摘要:城市街道景观指数提取为城市街景研究量化途径之一。结合已有指数,提出用全景静态图的不同数据类型,分类计算视域景观指数的优化方法;提出基于计算机视觉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的关键点邻域尺度区间频数;采用层次聚类分析指数不同的邻里尺度最优簇数、贡献度,确定分布特征重要指数组成;探索不同指数作用于不同邻里尺度的特征效应。研究发现视域景观指数具有不同邻里尺度效应。研究指数中城市街道空间的绿视率和天空开阔度(空间组成层面)、关键点邻域尺度(0,10]和(10,20]区间频数(对象尺度层面),以及色彩丰富度指数(颜色层面)是构成城市街道分布特征的重要特征指数。通过确定不同邻里尺度城市街道特征分布,可以为城市街道空间的景观质量提升、量化管理和城市微更新提供参照。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街道空间;特征指数;全景静态图;计算机视觉;层次聚类

全景图预处理数据类型


延伸阅读:

[1] 张炜,周昱杏,杨梦琪.全景绿视率自动识别和计算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10):89-94.



数字化背景下人机交互对景观感知的影响

张洋  葛梦婷  董孟斌  沈熙为*

摘要:数字时代背景下,人机交互不断革新人们与环境之间的交互方式,让人们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感知景观。为了系统性厘清人机交互如何作用于景观感知,首先,分析了人机交互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体验需求的影响。其次,基于人机交互的作用媒介和机制,从多源数据拓展空间信息范围(感知维度)、多通道交互增强感官体验(感知方式)、实时计算强化动态响应过程(感知过程),以及情感计算触发情感反馈(感知效果)4个层面,提出人机交互对景观感知的影响。最后,探讨未来在新信息技术、新交互方式、新智能反馈、新情感触发的背景下,人机交互可为景观感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为风景园林研究方向拓展和设计创新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数字技术;人机交互;景观感知;景观体验;交互景观

人机交互对景观感知影响的变化


延伸阅读:

[1] 成实,张潇涵,成玉宁.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J].风景园林,2021,28(1):46-52.

[2] 张洋,李长霖,吴菲.数字化技术驱动下的交互景观实践与未来趋势[J].风景园林,2021,28(4):99-104.

[3] 韩炜杰,王一岚,郭巍.无人机航测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5):35-40.

[4] 张诗阳.计算机科学与风景园林:弗吉尼亚大学风景园林系系主任耿百利教授专访[J].风景园林,2020,27(5):105-109.

[5] 匡纬.“人机交互技术”支持下的“动态”景观设计未来[J].风景园林,2016,23(2):14-19.



基于多源数据与具身循证技术的建成环境审计——以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站点广场为例

叶宇 张塨 韩赟*

摘要:近年来多源数据与具身循证技术的涌现,使得基于大、小数据相结合的精准建成环境审计正逐渐成为可能。以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站点广场为例,针对基础设施、公共空间品质、场所活力、城市可意向性等方面的问题与需求,创新性地建构了以人为本的系统性技术框架,从访客画像、行为活动及空间感知3个方面开展研究区域的建成环境审计:基于位置服务(LBS)、公交刷卡、兴趣点(POI)及美团数据,开展访客特征与功能需求研判;基于无人机航拍影像和空间句法分析,了解人群如何使用场所空间;基于眼动追踪技术与可穿戴传感器,对人体生理信息进行动态监控,最终从功能要素、空间形态要素、人本尺度景观要素3个方面提出新城更新的设计介入策略。这一技术框架有望为建成环境品质的精准提升与设计导控提供支持。

关键词:多源数据;循证技术;建成环境审计;可穿戴传感器;临港新城

建成环境审计的技术框架



作品

唤醒城市空间下的滨水记忆:成都麓湖穿水公园设计

Lab D+H SH 景观与城市设计事务所

      成都麓湖水线公园是在城市居住空间与滨水空间组织关系中的一次新探索与景观设计实践。它发掘了成都平原的水文化脉络,并以四川水文特征为导向,串联起都江堰、岷江河谷、五彩池等自然景观。

公园水景与活动节点分析



| 廊坊展园参数化设计

钟姝  肖遥*

      河北省园林博览会是中国华北地区园林绿化行业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盛会。河北省第三届(邢台)园林博览会于 2019 年 8 月 28 日—11 月28 日在邢台市举办,园区总面积约 308 hm2,其中廊坊展园位于城市展园区,总面积 8 500 m2。为了凸显廊坊市现代、创新的城市愿景,委托方向设计团队提出,希望突破传统园林的表现手法,走出城市展园已经固化的设计模式,立足城市特色,探讨现代化、创新型设计技术在城市展园中的表达,同时兼顾游客游览体验,展现廊坊市对新时代美好人居环境的追求与探索。

模块化技术的“低技化”参数化设计的应用



| 奔流熔岩广场

佰筑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奔流熔岩广场位于浙江省第二大港口宁波市,是新建商业和住宅区内的一条激活城市公共空间的步行街。大型楼梯是项目最具特色的亮点之一,它连接了商业街开放式的二层空间,是重要的人行通道。为了激活这个人行交叉口,并将其升级为一个有吸引力的多功能公共空间,设计师从开始就确定了利用楼梯从地面延展、分离空间的策略,很好地打造了视觉的中心。这也对项目的概念脉络有所启发,成为其中的点睛之笔。

穿插在不同高度的露天剧场



研究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历史分期研究

何梦瑶  赵纪军*

摘要: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期是探索其发展规律、评估其经验教训的必要基础,能够促进对学科、行业发展的历史理解与批判性反思。现有相关分期多参考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等重大事件的时间节点,有待更为严谨的学术论证。通过史料解读、个案研究、对比分析等方法,将“现代化”作为基本的价值判断主线,以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在政策背景、学科教育、行业实践3方面互动交织的历史进程为根本依据,研究其关键历史节点、确立分期标志,重新认识了1949、1953、1958年等国家发展重大历史节点的风景园林内涵与意义,论证并确立了1984、1992、2011年等对于风景园林事业而言具有传承与转折意义的重要历史节点,同时总结了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历史分期的启示、反思与前瞻。

关键词: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近现代;现代化;历史进程;历史分期

风景园林政策、教育与实践三者的关系


延伸阅读:

[1] 林广思.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教育发展概述与阶段划分[J].风景园林,2005,12(2):53.



风景园林学视角下的采石废弃地植被修复策略

贾绿媛  林箐*  王向荣  张诗阳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采石废弃地被修复为城市绿色空间,亟须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研究采石废弃地的植被修复。分析现阶段多种基于土地复垦学的采石废弃地植被修复技术的特点与不足,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解读采石废弃地的价值并提出修复原则。结合国内外采石废弃地景观修复的实践案例,总结适合景观营建的植被修复策略和方法。针对岩壁与裸岩陡坡、边坡、坑口迹地和其他受干扰类废弃地提出15种植被修复策略,并指出其技术、景观与经济特点,以及修复策略的选择依据和修复过程中需要的多学科技术与措施。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采石废弃地的景观修复提供参考。

关键词:采石废弃地;植被修复;生态修复;景观营建;风景园林学

部分较常见的采石废弃地复垦技术


延伸阅读:

[1] 常江,李灿坤,冯姗姗.采矿迹地景观重构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2,29(3):58-64.

[2] 袁兴中,张超凡,张冠雄,等.基于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模式[J].风景园林,2022,29(3):52-57.

[3] 王向荣,林箐.从断崖残石到山水画卷: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J].风景园林,2019,26(4):61-72.



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城市公园绿地供需评价——以成都市三环内为例

胡昂  刘洋洋  戴维维*  杜文武

摘要:基于供需平衡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对优化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提高公园绿地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传统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在精细空间尺度下对人本视角思考不足的问题,从供需两方面同时改进模型,并用于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评价。模型从供给方改进,增加了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内服务功能多样性指标,用以衡量公园吸引力;从需求方改进,引入Huff模型,考虑了人们对公园绿地主观选择概率。以成都市三环内为例,分析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及供需现状,结果显示:1)可达性在空间分布上整体呈“西高东低”;2)可达性高的区域呈团状聚集分布;3)区域内供需关系不理想,“供给不足”和“供给匮乏”的区域总面积占比89.49%;4)供需较好的区域聚集在东坡街道及其周边。基于评价结果,对供需失衡区域进行分类,并针对性提出近期微更新、中远期规划及长期适配性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绿地;2SFCA 模型改进;可达性;供需关系

基于传统 2SFCA 三环内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结果


延伸阅读:

[1] 陈筝,董楠楠,刘颂,等.上海城市公园使用对健康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9):99-105.

[2] 付益帆,杨凡,包志毅.基于空间句法和 LBS 大数据的杭州市综合公园可达性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2):69-75.

[3] 李方正,宗鹏歌.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公园游憩使用和规划应对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1,28(1):10-16.

[4] 蒋理,殷振轩,刘晓.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城市公园绿地供给研究:以广西玉林市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8):83-88.

[5] 王忙忙,王云才.基于地块尺度的公园绿地供需测度与优化: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2):22-27.



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景观特征识别——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例

贺鼎  卢丽娜  王晶*  张杰

摘要: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国家对于大尺度线性遗产所在区域的保护工作日益重视,但对大尺度线性遗产所在的带状区域景观特征识别的研究尚属空白。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研究区域,基于景观特征评估(LCA)理论,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围绕长城防御、屯垦和军情3个历史功能,构建由长城边墙、城堡和烽火台组成的文化遗产要素识别框架,探索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景观特征识别的技术路径和实现手段。在对自然景观要素和文化遗产要素进行分类、融合的基础上形成31种景观特征类型,针对不同的景观特征类型进行关键特征识别,深入研究自然景观与文化遗产的耦合关系及其形成机制,以期对中国的大尺度线性文化遗产区域总体评估和保护利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长城文化带;景观特征识别;自然景观要素;文化遗产要素

北京长城文化带核心区范围(包括长城遗产保护范围和一类建设控制地带)



国际化视野下的乡村景观感知——以日本冲绳恩纳村为例

杨若琛  苏畅  赵建晔  章俊华*

摘要:近年,面向国际的乡村旅游推进了乡村振兴以及塑造国家形象的概念发展,乡村景观的发展思路也随之产生变化,基于使用者角度了解乡村景观的实际感知反馈,能够明确乡村景观的核心魅力以及不同人群的关注重点。以日本冲绳恩纳村为例,通过Python语言收集各国游客的旅游评论数据并利用文本挖掘方法展开研究。由分析结果可知,各国游客普遍对于恩纳村持有好感,关注于体现海洋性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以及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景观。不同游客群体受到东西方文化背景和日常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旅游目的、观光期待、文化认同以及空间环境需求方面存在关注差异。由此案例在乡村旅游的国际化探索中呈现的经验和不足,为中国乡村景观的发展提出4点思考。

关键词:乡村景观;用户生成数据;景观感知;乡村旅游;文本分析

不同语言点评中游客行为要素统计



城市森林建设背景下天敌保护型林地研究

刘芝若  尹豪*

摘要:远郊平原林地作为城市森林建设的一部分,由于承载着丰富庞大的生物量和复杂的群落结构,成为农业害虫天敌理想的栖息场所,构建天敌保护型林地对农业害虫的生态调控和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国内外文献研究,以天敌保护型林地为综述对象,梳理总结了林地与天敌栖息的关系,分析出林地在树种配置、群落结构和空间格局3个方面对天敌栖息的影响机制,并从4个层面提出合理配置及优化布局的天敌保护型林地营建策略,即营建异龄复层混交林、提升食源植物的比例、营建巢穴庇护空间和增强景观格局异质性,从而构建适宜天敌栖息的多样化林地环境,增强天敌的生态控害保益功能,以期实现城市森林功能的拓展、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及生态服务功能的提升。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生物防治;栖息地营建;城市森林;天敌保护型林地


延伸阅读:

[1] 穆尼.加拿大下弗雷泽河盆地鸟类栖息地使用情况研究:对于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的意义[J].风景园林,2011,18(5):143-155.

[2] 袁嘉,杜春兰.城市植物景观与关键种的协同共生设计框架:以野花草甸与传粉昆虫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4):50-55.



真山境界定位下的中小尺度园林中假山内外布局

乐志  夏钰颉

摘要:学术界对园林假山营造应有真山之境这一观点已达成共识。但叠山布局的既有研究,主要着重于假山的造型和对空间的分割作用,并以较大尺度造园为主,而对空间局促、较小尺度园林中的石假山,则缺少结合造园布局来营造真山境界的相关成果。结合文献研究、实例分析和对叠山匠师作品的总结,探讨基于真山境界的假山相地、基地改造、叠山布局、其他造景要素的配合四方面内容,并得到4个结论:1)相地应从观赏假山主景的主观赏点出发;2)基地改造应以“渐入山中”为基准,以“物在山中”为标准,结合“游在山中”的路径规划,最终达成“山外有山”的调整目的;3)假山营造中,应注意展现真山之高、深、广三维尺度的不同布局技法;4)其他造景要素与假山的协调,不仅须符合“如在山中”的基本原则,还应有效弥补叠山的不足。围绕“真山境界”这一主题探讨造园布局相关问题,加深了对传统造园叠山技艺的系统性理解,可为假山遗产保护和造园实操应用提供指引。

关键词:风景园林;遗产保护;叠山;真山意境;相地布局

假山主观赏点平、剖面


延伸阅读:

[1] 顾凯,查婉滢.传承与开拓:当代匠师方惠的传统造园叠山技艺及理论探究[J].风景园林,2019,26(3):19-24.

[2] 顾凯.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J].风景园林,2020,27(2):13-19.



从空间营造到文化生产——清末广州花地馥荫园再考

彭长歆  张欣

摘要:清末广州花地馥荫园的前身为东园,两者具有空间延续与递进关系。从园林赞助人及中西赏游群体出发,通过文献考证及图像分析,并应用层次叠加法,廓清东园时期的园址范围,以及馥荫园的旧园遗存与再造部分,探讨空间格局演进的历史逻辑及文化生产等。研究表明:馥荫园继承了东园南侧的宅院区并向南改建、拓展,改变了东园时期以北侧荷塘区为主景的布局方向;与东园雅集所形成的诗文等文化产品相比,西方游客通过摄影与绘画记录馥荫园的景物,外销画、摄影及铜版画等各类图像作品将馥荫园的视觉形象与文化内涵以更直接的方式向世界传播。这一过程不仅是营造主体、空间格局与使用方式的转变,也隐含着清末广州园林文化生产的转向,成为清末岭南园林近代转型及现代性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中国园林史;岭南园林;行商园林;东园;馥荫园;广州花地

清代花地园林示意图



延续与嬗变:基于《良友》画报图文史料的近代风景审美探析(1926—1945 年)

王馨梓  毛华松*

摘要:中国园林发展进程中的第三次转折发生在近代,展开近代风景审美特征及其社会动力机制的研究,对深入理解风景审美的近代化进程有积极意义。基于《良友》画报,以报道体裁和风景类型建立近代风景图文史料库,总结近代风景在审美主体、审美表达和审美对象上的延续与嬗变:1)在审美主体上,画报以教育文化为宗旨并组建精英化编写群体,推动了近代风景审美的发展和大众化;2)在审美表达上,诗画结合的意境表达仍是画报的重要表达方式,但受西方思想与新技术的影响,报道采用客观理性的图像文字,激发了风景审美的理性化倾向;3)在审美对象上,画报仍高度关注传统文化,但在近代化进程中,风景审美对象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并被赋予教育、健康与民族意识的意义。对近代风景审美特征的挖掘有助于深化对近代风景营建思想的认识,可为识别和保护近代风景资源与遗产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审美;近代转向;《良友》画报;图像学

《良友》画报 33 期《陈树人诗画》


延伸阅读:

[1] 毛华松,王雪纯,吴映华夏.近代城市山水风景公园化:认知、营建与事功[J].风景园林,2021,28(6):25-31.

[2] 赵纪军,张昪.多学科视野下中国近代造园理论的源流与建构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6):10-17.

[3] 傅舒兰,潘丁琳.中国近代风景区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J].风景园林,2022,29(4):32-39.




  本期引文格式

2022/09

[1] 郑曦.风景园林的认知与感知[J].风景园林,2022,29(9):8-9.

[2] 刘滨谊.走向景观感应: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传承发展[J].风景园林,2022,29(9):12-17.

[3] 周详,刘子玥,施佳颖.数字足迹支持下的景观视觉感知评价:以秦淮河历史性城市景观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9):18-25.

[4] 邵钰涵,薛贞颖,蒿奕颖,殷雨婷.城市公园视听感知品质评价研究:以成都环城生态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9):26-32.

[5] 李哲,王立亚,高颖,李洁.基于场景脑电 GRA-TOPSIS 模型的景观情绪量化研究:以襄阳卫东厂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9):33-40.

[6] 包瑞清,亚历克西斯·阿里亚斯·贝当古.城市街道视域景观指数与邻里尺度特征效应[J].风景园林,2022,29(9):41-47.

[7] 张洋,葛梦婷,董孟斌,沈熙为.数字化背景下人机交互对景观感知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2,29(9):48-54.

[8] 叶宇,张塨,韩赟.基于多源数据与具身循证技术的建成环境审计:以上海临港新城滴水湖站点广场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9):55-61.

[9] Lab D+H SH 景观与城市设计事务所.唤醒城市空间下的滨水记忆:成都麓湖穿水公园设计[J].风景园林,2022,29(9):62-66.

[10] 钟姝,肖遥.廊坊展园参数化设计[J].风景园林,2022,29(9):67-70.

[11] 刘滨谊,杨轶伦.城市街景动态环视旷奥度评价[J].风景园林,2022,29(8):64-70.

[12] 佰筑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奔流熔岩广场[J].风景园林,2022,29(9):71-75.

[13] 郝石盟,王晨,侯锐,张一嵩.虚拟疗愈环境及其疗愈效益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2,29(8):79-85.

[14] 何梦瑶,赵纪军.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历史分期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9):76-83.

[15] 贾绿媛,林箐,王向荣,张诗阳.风景园林学视角下的采石废弃地植被修复策略[J].风景园林,2022,29(9):84-91.

[16] 胡昂,刘洋洋,戴维维,杜文武.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城市公园绿地供需评价:以成都市三环内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9):92-98.

[17] 贺鼎,卢丽娜,王晶,张杰.大尺度线性遗产区域景观特征识别:以北京长城文化带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9):99-106.

[18] 杨若琛,苏畅,赵建晔,章俊华.国际化视野下的乡村景观感知:以日本冲绳恩纳村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9):107-112.

[19] 刘芝若,尹豪.城市森林建设背景下天敌保护型林地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9):113-120.

[20] 乐志,夏钰颉.真山境界定位下的中小尺度园林中假山内外布局[J].风景园林,2022,29(9):121-127.

[21] 彭长歆,张欣.从空间营造到文化生产:清末广州花地馥荫园再考[J].风景园林,2022,29(9):128-134.

[21] 王馨梓,毛华松.延续与嬗变:基于《良友》画报图文史料的近代风景审美探析(1926—1945 年)[J].风景园林,2022,29(9):135-141.


  延伸阅读

[1]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 60×60 访谈:冯纪忠[J].风景园林,2009,16(4):71-72.

[2] 肖竞,马春叶,曹珂.基于用户生成内容影像数据的城市公园游客游憩心理画像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 (6):96-102.

[3] 罗尔,魏菲宇,贝利.将“感官体验漫步分析”用于多重感官体验的风景园林教学[J].风景园林,2021,28(10):96-106.

[4] 邵钰涵,薛贞颖,斯韦茨,等.人本视角下的公众参与式方法探索:感知引导法[J].风景园林,2020,27(11):116-122.

[5] 唐真,刘滨谊.视觉景观评估的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15,22(9):113-120.

[6] 舒心怡,沈晓萌,周昕蕾,等.基于景观感知的自然教育环境设计策略与要素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10):48-53.

[7] 洪昕晨,黄圳,王光玉,等.城市公园声景长时感知模型研究:以加拿大温哥华市 3 个城市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3):86-91.

[8] 姜芊孜,王广兴,李金煜.城市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公众感知研究:以济南市主城区城市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2):127-133.

[9] 阎姝伊,郑曦.基于宁静评级预测模型的北京城区公园绿地边界区域植物组成对城市宁静感影响探讨[J].风景园林,2018,25(10):71-76.

[10] 段艺凡,李树华.植物群落景观的观赏形式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2,29(3):105-111.

[11] 张炜,周昱杏,杨梦琪.全景绿视率自动识别和计算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10):89-94.

[12] 成实,张潇涵,成玉宁.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J].风景园林,2021,28(1):46-52.

[13] 张洋,李长霖,吴菲.数字化技术驱动下的交互景观实践与未来趋势[J].风景园林,2021,28(4):99-104.

[14] 韩炜杰,王一岚,郭巍.无人机航测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5):35-40.

[15] 张诗阳.计算机科学与风景园林:弗吉尼亚大学风景园林系系主任耿百利教授专访[J].风景园林,2020,27(5):105-109.

[16] 匡纬.“人机交互技术”支持下的“ 动态”景观设计未来[J].风景园林,2016,23(2):14-19.

[17] 林广思.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教育发展概述与阶段划分[J].风景园林,2005,12(2):53.

[18] 常江,李灿坤,冯姗姗.采矿迹地景观重构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2,29(3):58-64.

[19] 袁兴中,张超凡,张冠雄,等.基于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模式[J].风景园林,2022,29(3):52-57.

[20] 王向荣,林箐.从断崖残石到山水画卷: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采石场花园设计[J].风景园林,2019,26(4):61-72.

[21] 陈筝,董楠楠,刘颂,等.上海城市公园使用对健康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9):99-105.

[22] 付益帆,杨凡,包志毅.基于空间句法和 LBS 大数据的杭州市综合公园可达性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2):69-75.

[23] 李方正,宗鹏歌.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公园游憩使用和规划应对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1,28(1):10-16.

[24] 蒋理,殷振轩,刘晓.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城市公园绿地供给研究:以广西玉林市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8):83-88.

[25] 王忙忙,王云才.基于地块尺度的公园绿地供需测度与优化: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2):22-27.

[26] 穆尼.加拿大下弗雷泽河盆地鸟类栖息地使用情况研究:对于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的意义[J].风景园林,2011,18(5):143-155.

[27] 袁嘉,杜春兰.城市植物景观与关键种的协同共生设计框架:以野花草甸与传粉昆虫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4):50-55.

[28] 顾凯,查婉滢.传承与开拓:当代匠师方惠的传统造园叠山技艺及理论探究[J].风景园林,2019,26(3):19-24.

[29] 顾凯.园在山中:再探张南垣叠山造园的意义与传承[J].风景园林,2020,27(2):13-19.

[30] 毛华松,王雪纯,吴映华夏.近代城市山水风景公园化:认知、营建与事功[J].风景园林,2021,28(6):25-31.

[31] 赵纪军,张昪.多学科视野下中国近代造园理论的源流与建构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6):10-17.

[32] 傅舒兰,潘丁琳.中国近代风景区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J].风景园林,2022,29(4):32-39.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2年9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