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2-12 城市蓝绿空间系统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9-02

《风景园林》2022-12 | 209 Vol.29

专题:城市蓝绿空间系统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城市蓝绿空间系统

郑曦

点击查看全文

蓝绿空间系统反映了自然的演替和时空发展中人类对城市与自然的不断干预。蓝绿空间保证了把自然带到城市,这对人们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无论身在何处,人都要与自然建立联系,确保生活质量,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



专题:城市蓝绿空间系统

德国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结构质性分析方法

李梦一欣  黄琦  (德)朱利安·舍费尔

摘要:在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下,风景园林师亟须全面、系统地探索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体系,以及各空间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促进人们对蓝绿空间特征的感知与识别,进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在这一背景下,德国持续展开“绿色开放空间结构”质性研究,强调通过“绿色结构分析法”对城市开放空间进行整体性把握和类型化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和质性分析方法,厘清德国绿色结构的概念和发展历程,从特征和属性角度进一步剖析绿色结构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地方性。采用分类法和归纳法,从制图和空间类型2个层面阐释绿色结构分析法的实施路径,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基础。借鉴德国经验,以北京市为例,对位于中心城区和石景山-永定河片区的绿色开放空间结构与类型展开质性分析。最终,从认识论、方法论和信息可视化3个层面,总结德国绿色结构分析法及其质性研究对中国城市开放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城市绿色开放空间;蓝绿空间;绿色结构;质性分析;绿色结构分析法

柏林绿色结构分层解析


延伸阅读:

[1] 吴岩,贺旭生,杨玲.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市县级蓝绿空间系统专项规划的编制构想[J].风景园林,2020,27(1):30-34.

[2] 李梦一欣.德国城市自然整体规划研究与启示[J].风景园林,2022,29(6):70-75.

[3] 李涛.上海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复杂性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103-108.

[4] 陈忆湄,郭巍.中国传统舆图的制图学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6):128-134.



跨尺度图析蓝绿基础设施——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熊亮  王晓迪

摘要:随着对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深入认识,空间发展和治理进入了强调多时空尺度、跨组织分层的新阶段;在领土开发和治理的过程中,对蓝绿基础设施(blue-green  infrastructure,  BGI)的概念认知和构建方法提出新要求。为了理解和识别多尺度蓝绿系统耦合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提出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的跨尺度图析方法,结合多尺度空间数据与形态类型学,剖析和比较景观基底、基础网络、聚落发展3个层面之间的空间关系。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采用跨尺度图析方法识别并呈现BGI发展过程,揭示各个时期BGI在组成、格局和尺度上的发展规律,提出在国土空间发展、治理尺度和格局发生剧变的当下,BGI是延续和完善国土空间稳态的支撑,可以将上述规律应用于国土空间规划,尤其是对BGI历史格局和尺度的重现和延续,尝试构建内涵更丰富、更有韧性的BGI。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设计;蓝绿基础设施;跨尺度;生态系统;粤港澳大湾区;景观

粤港澳大湾区时空分布图图集


延伸阅读:

[1] 王世福,刘联璧.从廊道到全域:绿色城市设计引领下的城乡蓝绿空间网络构建[J].风景园林,2021,28(8):45-50.

[2] 谢雨婷,诺尔夫,范诺贝克.长江三角洲水管理与空间规划的整合:历史回顾与展望[J].风景园林,2022,29(2):39-45.

[3] 奈豪斯,熊亮,坎纳特拉.三角洲适应性转型:基于景观的区域设计方法[J].风景园林,2019,26(9):8-22.

[4] 戴伟,孙一民,梅尔.韧性:三角洲地区规划转型的新理念[J].风景园林,2019,26(9):83-92.



| 边缘景观在蓝绿空间系统中的贡献——以西班牙维多利亚 - 加斯蒂兹“翡翠与蓝宝石项链”为例

著:(巴西)卡米拉·戈梅斯·圣安娜    译:龙林格格    校:李梦一欣

摘要:翡翠项链(1878—1880年)是位于波士顿的一个线性公园系统,由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于19世纪设计。如今,重新探讨奥姆斯特德理论是极其重要的,正是由于他的理论,景观在蓝绿空间的多功能系统中作为基础设施得以众所周知。如今,奥姆斯特德理论的运用强调了以边缘景观为基础的绿色基础设施(GI)对多尺度规划与设计方法论的重要性。基于2012年被宣布为欧洲绿色之都的城市——西班牙维多利亚-加斯蒂兹的案例研究,阐释了景观作为基础设施,如何促进绿色基础设施的弹性城市规划与设计。奥姆斯特德理论可以提供一个多尺度策略,以重新审视区域边缘空间。 

关键词:边缘景观;绿色基础设施;翡翠项链;弗雷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维多利亚 - 加斯蒂兹

维多利亚 - 加斯蒂兹的绿色之都标志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水网空间近自然修复规划策略与实践——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

王敏  宋昊洋  朱雯  汪洁琼*

摘要:城市水网空间是典型的蓝绿耦合空间,大多面临蓝绿空间结构失衡、与城市腹地缺少互动、人工干预措施低效三大问题。如何构建多目标集成的蓝绿生态空间,高效修复退化受损的城市水网空间,积极回应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空间诉求,成为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水网空间生态修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理念的启发下,选取江苏省太仓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在河段尺度下进行近自然整体生态指标评价,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两方面构建评价方法,构建城市水网空间的近自然修复规划框架。并在宏观尺度“蓝绿耦合”,协调构建“三横三纵多点”的整体生态格局;在中观尺度“以蓝养绿”,提出5类河段空间发展引导策略;在微观尺度“以绿愈蓝”,引导重点地块近自然修复。研究表明,城市水网空间的近自然修复是实现蓝绿要素耦合关联、多价值协同的有效技术途径,有助于提升水网空间治理理念的全局性、治理内容的统筹性、治理方式的耦合性和治理策略的实效性。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城市水网空间;蓝绿耦合;PSR 模型;近自然

蓝绿耦合的城市水网空间近自然修复规划框架


延伸阅读:

[1] 吴岩,贺旭生,杨玲.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市县级蓝绿空间系统专项规划的编制构想[J].风景园林,2020,27(1):30-34.

[2] 汪洁琼,李心蕊,王敏.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空间智慧[J].风景园林,2019,26(6):47-52.

[3] 刘文平,宋子亮,李岩,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流域生态修复路径: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12):23-28.

[4] 吴丹子,王晞月,钟誉嘉.生态水城市的水系治理战略项目评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风景园林,2016,23(5):16-26.

[5] 吴丹子.河段尺度下的城市渠化河道近自然化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2):99-104.

[6] 王志芳,简钰清,黄志彬,等.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研究视角综述及中国应用启示[J].风景园林,2022,29(6):12-19.



城市蓝绿空间的碳汇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武静  蒋卓利  吴晓露

摘要:近年来,城市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城市蓝绿空间因其具有突出的碳汇潜力与增汇效能,在城市减排增汇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以1992—2021年中国知网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文章为数据基础,以“城市蓝绿空间”和“碳汇”为主题,运用文献计量软件统计后,对中外文文献中城市蓝绿空间的碳汇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展开深入剖析。结果表明:1)中外文文献发文量逐步上升,其中中国科研机构在国际合作网络中表现较为突出;2)在城市蓝绿空间的碳汇研究领域,中文文献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低碳城市、城市绿地碳汇、碳汇效益,外文文献研究热点主要包括碳汇量估算、碳汇管理和碳汇影响机制;3)中文文献研究侧重理论架构和评估体系的建立,外文文献研究则更关注方法探索和实操应用,方法类研究逐渐成为学者们共同关注的重点,并逐步向动态化且多维度的研究拓展。4)完善城市蓝绿空间碳汇研究框架,开展“双碳”目标下生物多样性、人类健康福祉等多维度研究,统筹开展城市蓝绿空间系统的碳汇研究,强化城市蓝绿空间碳汇计量、评价及优化模型方法等,将会成为未来的发展热点。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蓝绿空间;碳汇;碳中和;文献计量

1992—2021年城市蓝绿空间的碳汇研究发文量对比图(统计时间:2022年9月20日)


延伸阅读:

[1] 汪洁琼,郑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形态的 GIS 生态服务评价模型[J].风景园林,2015,22(7):109-117.



作品

城市新画卷,市民幸福河——北京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设计

李彦军  冯杰

      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项目,在 AECOM设计团队统筹设计下,景观、水利、水生态、夜景照明、桥梁等多专业深度融合,践行了河道复兴带动城市更新的理念,以河道“线”的提升带动城市片区“面”的发展,挖掘城市公共空间复合利用的可能性,带动河岸沿线不同商圈发展,在实现“还河于民”的同时,形成城市独具特色的蓝色经济带。在新时代生态文明及后疫情时代背景下,AECOM倡导恢复城市中的生态自然,市民需要游历的名江大川,更需要家门口触手可及的“绿水青山”。

局部鸟瞰实景



研究

多尺度城市绿地碳汇实现机理及途径研究进展

刘颂  张浩鹏

摘要:建设与保护城市绿地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重要策略之一,对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多尺度视角全面认识城市绿地碳汇功能,分析其实现途径及其机理,有利于实现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固碳能力提升,助力城市“双碳”目标实现。从城市绿地斑块、城区绿地系统、市域生态空间3个尺度切入,剖析碳汇功能的实现途径及机理,总结各尺度促进绿地碳汇效应提升的关键途径。建议未来应开展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碳汇功能评估框架研究;进行城市绿地碳汇与其他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研究;探究城市绿地碳汇功能景观格局驱动机制。

关键词:风景园林;碳中和;城市绿地;碳汇;多尺度;综述



延伸阅读:

[1] 殷炜达,苏俊伊,许卓亚,等.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应用[J].风景园林,2022,29(5):24-30.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的新形势与变革趋向探讨

刘红纯  邓武功*  王忠杰  陆地

摘要: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管理的重要抓手,在当前自然保护地体系改革的新时期,风景名胜区面临新的形势要求,为进一步管理好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导向亟须明确。基于风景名胜区的突出特色、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核心要求,融合新时代发展形势,认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未来在延续综合性规划特点的基础上,应深化生态保护内容,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强人为活动管控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视其范围研究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精准空间落位以纳入“一张图”管理,精简实施性弱的内容并突出规划管理重点,捋顺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与总体规划的关系以契合发展实际。以此期望今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能够守正创新,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适应实际需求。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文化自信;生态保护

研究思路



基于使用与管理需求的深圳绿道分级分类体系构建

邵志芳  汪东东  于光宇*  童丽娟

摘要:已有绿道分级分类体系研究主要集中于绿道“规划—建设—使用—管理—维护”全生命周期的前端,而对面向市民的精细化使用引导和面向管理者的建设维护方面关注较少。以深圳市绿道为研究对象,梳理国际和中国的绿道分级分类系统,分析其侧重点、适用面、经验和不足;运用问卷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对深圳市绿道的使用需求和管理需求进行调研;结合所在地特征和管理体制,构建面向使用者、以使用难度为划分标准的分级体系,以及面向管理者、以建设强度为划分标准的分类体系。该分级分类体系的构建是对现有绿道研究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可为绿道使用和管理提供精细化指引,也可为其他城市的绿道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

关键词:绿道;绿道管理;分级分类;郊野径;碧道;深圳

淘金山绿道实景



城市蓝绿空间对老年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的探究与检验

岳亚飞  杨东峰*  徐丹

摘要:老年友好城市和健康城市的建设需要明晰蓝绿空间对老年心理健康的效益。针对既有文献在指标选取和空间跨度方面的单维性,利用区分个体和邻域层级的分层线性模型和多层结构方程模型,从城市蓝绿空间的质量(内部环境特征、景观格局指数)与数量(可视性、可得性)维度系统比较对老年心理健康作用的差异,并从活动能力、环境感知和社会凝聚的中介路径,探寻造成差异的内在机制,同时在多空间尺度下检验结论的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绿色空间的可视性相比可得性有更高的老年心理健康效益;多样化的中介路径使得蓝绿空间质量维度指标与老年心理健康的联系更为显著;蓝绿空间与老年心理健康的关系及中介效应呈现出空间圈层下的规律性分异特征。基于上述结果提出老年心理健康导向的城市蓝绿空间规划建议。   

关键词:蓝绿空间;心理健康;老年人;多层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

蓝绿空间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多路径干预研究框架


延伸阅读:

[1] 冷红,李姝媛,赵慧敏.促进心血管健康健身行为的寒地城市公园规划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3):69-74.

[2] 徐磊青,孟若希,陈筝.迷人的街道:建筑界面与绿视率的影响[J].风景园林,2017,27(10):27-33.

[3] 干靓,杨伟光,王兰.不同健康影响路径下的城市绿地空间特征[J].风景园林,2020,27(4):95-100.

[4] 王兰,蒋希冀,汪子涵,等.绿色空间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综述及综合分析框架[J].风景园林,2021,28(5):10-15.



基于多代理行为模拟的上海市北外滩滨水公共空间诊断和优化

杨春侠  徐思璐  耿慧志*  詹鸣

摘要:为了探索滨水公共空间的量化模拟分析方法,基于多代理行为模拟技术,搭建了“模型建构—问题诊断—优化预判”的系统分析框架。以上海市北外滩置阳段改造为例,首先,通过偏好分析确定影响行为活动的关键要素和吸引力权重,建立仿真空间和代理粒子的参数关系,运行拟合进而构建多代理模型;其次,开展分项情境模拟,诊断公共空间问题,提出优化改进措施;再次,进行单个要素改进,组合预演比选,提出不同取向的最优推荐;最后,选择近似组合,与改造后状况进行比对,验证方法可行性。研究表明在滨水公共空间进行多代理行为模拟量化分析是有效的,该方法创新性地将行为模拟技术拓展应用于滨水公共空间的休憩行为研究,通过仿真模拟实现了对未来使用状况的科学预判。

关键词:滨水公共空间;多代理行为模拟;模型建构;问题诊断;优化预判

研究框架



基于体验者感知要素的传统商业街区发展模式——以北京老城地区为例

王阳  田董炜  王恒友  田林*

摘要:为避免传统商业街区同质化更新,探索街区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北京老城地区为例,通过获取7个传统商业街区中体验者所拍摄的图像,利用卷积神经网络(CNN)技术提取出体验者重点关注的建筑、街巷、美食消费、行为活动、招牌广告5类核心要素。根据要素特征与体验者感知内容将其划分为本体与衍生2种属性,通过5类要素和2种属性的占比情况分析体验者偏好与街区发展模式的关联。结果表明:1)体验者更加青睐街区的衍生属性,且2种属性占比差异可通过相关要素整合进行改善;2)7个街区的发展模式分化为衍生属性占比较高模式和2种属性占比相近模式,模式并存有利于老城街区活力提升;3)2种属性占比均衡的模式更有利于传统商业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直接提取以上5类体验者感知要素能够有效反映出传统商业街区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有助于传统商业街区的复兴与多元发展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城市更新;数据感知;商业活力;街区更新;卷积神经网络

研究框架


延伸阅读:

[1] 张松,镇雪锋.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景观管理:基于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7,24(6):14-21.



社区公园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性评价

葛韵宇  刘子晴  端木珅  李方正*

摘要: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热岛效应、居民游憩空间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社区公园作为中国城市高密度建成环境中的重要绿色空间形式,对于调节区域小气候环境,以及为周边居民提供游憩服务至关重要。以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公园马甸公园为例,首先通过背包激光雷达扫描系统完成实地现状基础信息采集;其次,采用ENVI-met软件进行小气候模拟,并通过实景要素分析和消费点评数据提取获得游憩吸引力及满意度数据,完成游憩服务评价;最后,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评价社区公园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性。基于研究结论,归纳基于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的社区公园优化策略,提出科学提升社区公园建设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社区公园;小气候调节;游憩服务;协同性评价

马甸公园 INX 格式模型


延伸阅读:

[1] 何琪潇,谭少华,申纪泽,等.邻里福祉视角下国外社区公园社会效益的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2,29(1):108-114.

[2] 陈睿智,董靓.基于游憩行为的湿热地区景区夏季微气候舒适度阈值研究以成都杜甫草堂为例[J].风景园林,2015,22(6):55-59.

[3] 张炜,周昱杏,杨梦琪.全景绿视率自动识别和计算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10):89-94.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小尺度绿地碳平衡

王晶懋  齐佳乐  韩都  罗宜帆

摘要:小尺度绿地在城市绿地中分布广、数量多,在全球应对碳排放问题的大背景下对于达成“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价值。鉴于既有城市小尺度绿地低碳设计缺乏系统性的指导与流程,以景观碳排放和碳汇为切入点,对景观材料生产、景观建造、景观日常使用和景观维护管理全过程进行分析,将小尺度绿地在景观全生命周期中各个阶段的碳排放和碳汇过程进行量化计算比较,认为景观营建中要侧重高固碳地被植物模式的选取和低碳材料的运用,筛选出6种乡土高固碳地被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可用于小尺度绿地增加碳汇,减少景观维护管理中的碳排放。提出改善城市小尺度绿地碳平衡的设计及营建方法,总结针对城市小尺度绿地增加碳汇、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性策略,为绿色碳汇网络构建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碳排放;碳汇;景观全生命周期;低碳景观设计;小尺度绿地;植物群落

景观全生命周期过程


延伸阅读:

[1] 刘长松.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功能定位及应对策略[J].风景园林,2020,27(12):75-79.

[2] 干靓,郭光普,姚雪艳.城市街旁绿地的生物多样性支持功能及其环境影响:以上海世纪大道街旁绿地鸟类研究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1):47-52.

[3] 刘晖,曹朔,陈宇.城市绿色空间生境样方构成与形态要素:以西安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6):70-75.

[4] 杭烨.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设计理念下的草本植物景观的发展与应用 [J].风景园林,2017,24(5):16-21.

[5] 王晶懋,刘晖,吴小辉,等.基于场地小气候特征的草本植物群落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4):98-102.



基于点触热力分析的景观要素认知评价——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许冬  徐阳洋  胡楠*  李运远

摘要:公众的审美认知偏好评价是指导景观营建的重要内容,在景观评价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并指导实践的趋势下,明确公众关注内容可以推动人景弥合,对促使公众形成空间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林业大学冬季校园景观为例,将可量化的数学关系引入景观视觉评价之中,通过实景照片语义分割技术计算景观要素面积占比,得到景观整体特征,结合点触式调研和热力分析,探讨公众的景观要素认知趋向。研究发现:1)人们普遍关注自然、互动类景观要素,关注内容易受到景观要素实际占比影响;2)除受占比影响外人们多关注具有明确形态差异,或直接利用文字信息表达景观语义的景观要素;3)未到访过实地的受访者多关注互动、装饰性要素,到访过实地的受访者则会关注科技、文化类要素。通过构建点触式调研的方法,减少了受访者对于问卷的理解偏差及排斥心理,为适用于公众参与的景观设计更新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校园景观;美学认知;热力分析;景观偏好;感知评价

校园景观要素认知热力图(部分)


延伸阅读:

[1] 刘滨谊.走向景观感应: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传承发展[J].风景园林,2022,29(9):12-17.

[2] 胡楠,王宇泓,李雄.绿色校园视角下的校园绿地建设: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3):25-31.

[3] 张炜,周昱杏,杨梦琪.全景绿视率自动识别和计算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10):89-94.

[4] 朱怀真,杨凡,包志毅,等.居住区冬夏绿视率与绿视因子相关性研究 [J].风景园林,2022,29(1):122-128.

[5] 蔡凌豪.大学校园记忆的开放空间建构浅论[J].风景园林,2018,25(3):15-24.



诗画雅游——明代南京徐氏东园平面复原考析

张文正  曹磊*  刘静蓉  王焱

摘要:徐氏东园是明中后期南京最负盛名的园林之一,其从农作园到山水园的转变过程体现了江南地区园林发展的趋势。因史料不足,既有研究深度与其历史地位不匹配。对既有史料深入发掘,对园记、园林绘画、地方图志等诸多史料信息加以识别、关联梳理,尝试划定东园边界,结合东园主人交游者的园林诗,从中提取造景要素与意向,对全盛时的东园平面展开考证和复原。研究表明,东园边界由长桥、苑家桥、小运河、马家桥、茉莉园限定,园中一鉴堂有二层、朝向东南;东园造景要素丰富,有华堂丽亭、奇花异木、峰洞石林、溪池瀑泉;园林营建采用自然化的理水方式、堂台组合的构景手法;载诗载画的文人雅集使东园成为明中后期南京重要的文化空间。通过考证,为徐氏家族园林集群的研究进行了史料补充,以期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徐氏东园;园林绘画;园林复原;营建特征;造景要素;文人雅集

东园历史沿革与研究时期



剧场与仪式——起源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其公共性

边思敏

摘要:当代语境中,伴随着虚拟空间繁荣和资本全球化导致的公共空间衰落,建立公共属性的媒介不再限于物理空间之中。为了阐释物理空间的不可替代性,辨析了公共空间的3层含义,并通过追溯公共空间在起源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原型——剧场,以及行为模式原型——仪式,探讨了公共空间建构公共性的作用机制,提出“空间”“行为”“情感”的三元关系。进而提出:剧场衍生而出的公共空间作为承载这种关系链条的物理容器,起到了沟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媒介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共空间;剧场;仪式;情感;行为

雅典城市中心公共空间的演变,由观演场所逐渐演变为多种功能聚集的城市中心



致谢

《风景园林》编辑部致谢2022年度匿名审稿人



《风景园林》2022 年总目次




  本期引文格式

2022/12

[1] 郑曦.城市蓝绿空间系统[J].风景园林,2022,29(12):8-9.

[2] 李梦一欣,黄琦,朱利安·舍费尔.德国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结构质性分析方法[J].风景园林,2022,29(12):12-19.

[3] 熊亮,王晓迪.跨尺度图析蓝绿基础设施: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12):20-26.

[4] 卡米拉·戈梅斯·圣安娜,龙林格格,李梦一欣.边缘景观在蓝绿空间系统中的贡献:以西班牙维多利亚 - 加斯蒂兹“翡翠与蓝宝石项链”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12):27-35.

[5] 王敏,宋昊洋,朱雯,汪洁琼.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城市水网空间近自然修复规划策略与实践:以江苏省太仓市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12):36-42.

[6] 武静,蒋卓利,吴晓露.城市蓝绿空间的碳汇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J].风景园林,2022,29(12):43-49.

[7] 李彦军,冯杰.城市新画卷,市民幸福河:北京亮马河滨水景观廊道设计[J].风景园林,2022,29(12):50-54.

[8] 刘颂,张浩鹏.多尺度城市绿地碳汇实现机理及途径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2,29(12):55-59.

[9] 刘红纯,邓武功,王忠杰,陆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的新形势与变革趋向探讨[J].风景园林,2022,29(12):60-64.

[10] 邵志芳,汪东东,于光宇,童丽娟.基于使用与管理需求的深圳绿道分级分类体系构建[J].风景园林,2022,29(12):65-70.

[11] 岳亚飞,杨东峰,徐丹.城市蓝绿空间对老年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的探究与检验[J].风景园林,2022,29(12):71-77.

[12] 杨春侠,徐思璐,耿慧志,詹鸣.基于多代理行为模拟的上海市北外滩滨水公共空间诊断和优化[J].风景园林,2022,29(12):78-84.

[13] 王阳,田董炜,王恒友,田林.基于体验者感知要素的传统商业街区发展模式:以北京老城地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12):85-91.

[14] 葛韵宇,刘子晴,端木珅,李方正.社区公园小气候调节与游憩服务协同性评价[J].风景园林,2022,29(12):92-99.

[15] 王晶懋,齐佳乐,韩都,罗宜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小尺度绿地碳平衡[J].风景园林,2022,29(12):100-105.

[16] 许冬,徐阳洋,胡楠,李运远.基于点触热力分析的景观要素认知评价: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12):106-112.

[17] 张文正,曹磊,刘静蓉,王焱.诗画雅游:明代南京徐氏东园平面复原考析[J].风景园林,2022,29(12):113-119.

[18] 边思敏.剧场与仪式:起源视角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及其公共性[J].风景园林,2022,29(12):120-125.


  延伸阅读

[1] 吴岩,贺旭生,杨玲.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市县级蓝绿空间系统专项规划的编制构想[J].风景园林,2020,27(1):30-34.

[2] 李梦一欣.德国城市自然整体规划研究与启示[J].风景园林,2022,29(6):70-75.

[3] 李涛.上海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复杂性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103-108.

[4] 陈忆湄,郭巍.中国传统舆图的制图学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6):128-134.

[5] 王世福,刘联璧.从廊道到全域:绿色城市设计引领下的城乡蓝绿空间网络构建[J].风景园林,2021,28(8):45-50.

[6] 谢雨婷,诺尔夫,范诺贝克.长江三角洲水管理与空间规划的整合:历史回顾与展望[J].风景园林,2022,29(2):39-45.

[7] 奈豪斯,熊亮,坎纳特拉.三角洲适应性转型:基于景观的区域设计方法[J].风景园林,2019,26(9):8-22.

[8] 戴伟,孙一民,梅尔.韧性:三角洲地区规划转型的新理念[J].风景园林,2019,26(9):83-92.

[9] 汪洁琼,李心蕊,王敏.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空间智慧[J].风景园林,2019,26(6):47-52.

[10] 刘文平,宋子亮,李岩,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流域生态修复路径:以长江经济带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12):23-28.

[11] 吴丹子,王晞月,钟誉嘉.生态水城市的水系治理战略项目评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风景园林,2016,23(5):16-26.

[12] 吴丹子.河段尺度下的城市渠化河道近自然化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2):99-104.

[13] 王志芳,简钰清,黄志彬,等.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研究视角综述及中国应用启示[J].风景园林,2022,29(6):12-19.

[14] 汪洁琼,郑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形态的 GIS 生态服务评价模型[J].风景园林,2015,22(7):109-117.

[15] 殷炜达,苏俊伊,许卓亚,等.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应用[J].风景园林,2022,29(5):24-30.

[16] 冷红,李姝媛,赵慧敏.促进心血管健康健身行为的寒地城市公园规划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3):69-74.

[17] 徐磊青,孟若希,陈筝.迷人的街道:建筑界面与绿视率的影响[J].风景园林,2017,27(10):27-33.

[18] 干靓,杨伟光,王兰.不同健康影响路径下的城市绿地空间特征[J].风景园林,2020,27(4):95-100.

[19] 王兰,蒋希冀,汪子涵,等.绿色空间对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综述及综合分析框架[J].风景园林,2021,28(5):10-15.

[20] 张松,镇雪锋.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景观管理:基于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的思考[J].风景园林,2017,24(6):14-21.

[21] 何琪潇,谭少华,申纪泽,等.邻里福祉视角下国外社区公园社会效益的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2,29(1):108-114.

[22] 陈睿智,董靓.基于游憩行为的湿热地区景区夏季微气候舒适度阈值研究以成都杜甫草堂为例[J].风景园林,2015,22(6):55-59.

[23] 张炜,周昱杏,杨梦琪.全景绿视率自动识别和计算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10):89-94.

[24] 刘长松.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功能定位及应对策略[J].风景园林,2020,27(12):75-79.

[25] 干靓,郭光普,姚雪艳.城市街旁绿地的生物多样性支持功能及其环境影响:以上海世纪大道街旁绿地鸟类研究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1):47-52.

[26] 刘晖,曹朔,陈宇.城市绿色空间生境样方构成与形态要素:以西安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6):70-75.

[27] 杭烨.新自然主义生态种植设计理念下的草本植物景观的发展与应用 [J].风景园林,2017,24(5):16-21.

[28] 王晶懋,刘晖,吴小辉,等.基于场地小气候特征的草本植物群落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4):98-102.

[29] 刘滨谊.走向景观感应: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传承发展[J].风景园林,2022,29(9):12-17.

[30] 胡楠,王宇泓,李雄.绿色校园视角下的校园绿地建设: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3):25-31.

[31] 张炜,周昱杏,杨梦琪.全景绿视率自动识别和计算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10):89-94.

[32] 朱怀真,杨凡,包志毅,等.居住区冬夏绿视率与绿视因子相关性研究 [J].风景园林,2022,29(1):122-128.

[33] 蔡凌豪.大学校园记忆的开放空间建构浅论[J].风景园林,2018,25(3):15-24.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2-12刊首语 | 郑曦:城市蓝绿空间系统

《风景园林》2022-12目录 | 城市蓝绿空间系统

《风景园林》2022-12专题导读 | 城市蓝绿空间系统

LA专题 | 李梦一欣 黄琦 (德)朱利安·舍费尔 | 德国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结构质性分析方法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2年12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昱霏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