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专题 | 慕晓东 | 风景园林批评学,到底是个啥?

慕晓东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9-02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3年第3期 P33-41


慕晓东.一个新领域:风景园林批评学的研究框架[J].风景园林,2023,30(3):33-41.


一个新领域——风景园林批评学的研究框架

慕晓东

男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评论



1 正名、困境与价值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ism称之为风景园林批评学,主要是从学科的角度而言。同时,作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history and the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重要分支的批评学,其建构与发展与史/论之间保持一种整体性的知识结构关联。在学术研究中,由于批评这个词汇太扎眼了;哪怕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中,批评似乎天然带有负面情绪,所以,在学术、行业和日常中,以评论(criticism)这个温和的词汇替代批评。再重申一下,无论是批评还是评论,都指向的是criticism,前者侧重学科语境,后者更加通用。因此,landscape architecture criticism会出现风景园林批评学/风景园林评论两种翻译;同理,criticism是批评,也是评论。

再啰嗦一句,凡是出现“风景园林”皆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学科名称;凡是landscape即泛指景观;景观设计评论(或风景园林设计评论)这个术语是criticism on designed landscape;landscape criticism(景观评论)比景观设计评论具有更宽的知识范畴;园林评论则是garden criticism……在术语翻译上,采用官方的学科命名是为了避免学界和行业混乱的翻译,清晰的术语界定既是学科凝聚的前提,更是讨论criticism的前提。

总体而言,风景园林批评学尚未得到扎实的、系统的知识建构,在学术和行业中,评论之音非常干瘪(然而,忽视前辈们的学术探索将是无知的),此外,国内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雷声大,雨点小。也就是说,号召建立风景园林批评学的声音蛮大,但真正精彩的评论文章少之又少。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1)landscape的概念太杂,使得风景园林中的landscape不容易把握,一个不容易把握的模糊事物很难建立自身的清晰且稳定的批评话语;2)外部学科如建筑批评、艺术批评、文学批评、人文地理学和环境哲学等话语体系会抢占和挤压landscape的批评话语;3)风景园林向来不注重智识思辨(intellectual speculation)而全面偏向于实践;4)弹性的尺度和多元的类型妨碍建立稳定统一的批评话语。

然而,在一个以规划、设计和营造为主的应用型专业中,批评的缺失,简直是难以想象的!!!1)学科建设(discipline)和学术研究(academic research)需要批评学,因为它是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的关键知识;2)行业(profession)需要批评,因为每年海量的景观项目渴望深入的解读,且期待建设性反馈;3)教育(education)需要批评学,因为它是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关键环节;4)社会需要批评,因为它能促进人们参与公共领域事务;5)时代需要批评,因为它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个小广告:笔者撰写60万字的《风景园林批评学》,明年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刊行,主要便以这5个价值作为驱动力)

那风景园林批评到底是什么?我们应当如何认识批评?怎么做评论?  


2 踏脚石

《一个新领域——风景园林批评学的研究框架》是篇纲领性论文,读起来晦涩,听起来乏味。为了让这篇论文使人感兴趣,也为了避免重复其中的车轱辘话,因此,这里引用“大师评论大师之妙语”,以帮助读者进入风景园林批评的语境

发出评论之言的是美国风景园林名师、亦是清华景观学系的联合创始人欧林(Laurie Olin),时间在1988年,出自于欧林的宏文《风景园林的形式、意义和表达》(“Form, Meaning and Expression”)。被点评的大师和作品分别是:舒瓦兹的贝果花园(Martha Schwartz’s Bagel Garden in Boston)、沃克的唐纳喷泉(Peter Walker’s Tanner Fountain)、哈格里弗斯的哈勒昆汀广场(George Hargreaves’ Harlequin Plaza in Denver)和瑞乌与蒙克的威廉姆斯广场(Jim Reeves and Dan Mock Williams Square at Las Colinas,图1)。欧林那直接、有力、真诚的评论是这样的:

“以历史之眼(historically)而言,景观营造起源于3个方面的社会价值和艺术力量:1)以感觉的、现象学的术语而论(sensual and phenomenological terms),媒介之丰富性(richness of the medium);2)以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论,景观之主题性(thematic content);3)自然是所有艺术最伟大的隐喻力量……我不大喜欢(little uncomfortable)那些作品,一部分是因为我有自身秉承的专业之路和信念之源(predilections regarding what I wish to make my self),一部分是因为我既怀疑那些风景园林师的立场,也不苟同于他们作品中的主题性或材料性。”

本人希望把这段精彩绝伦的评语作为“踏脚石”,从而帮助读者,把罩在风景园林批评学表面上那坚硬的、晦涩的理论外壳撬开,让内部的智慧之光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因此,本人打算做2件事:1)以欧林的评论和《风景园林的形式、意义和表达》,作为介绍风景园林批评学的踏脚石;2)本人将虚拟一场交谈,一方是欧林,一方是本人(说明:本人的观点来自于《一个新领域——风景园林批评学的研究框架》,而欧林的观点出自于本人阅读其文章,即一种关于欧林之评论的评论和本人的演绎,不代表欧林个人的观点),在两人的对话中,把批评的相关内容带出来。  


1-1 Tanner Fountain(左)

1-2 Harlequin Plaza in Denver(中)

1-3 Williams Square at Las Colinas(右)


3 对话

慕容郁文:欧林先生,很高兴和您讨论风景园林批评。您上面那段话,挺让人吃惊的。你们都是设计师,这么直接的话,火药味很浓,难道不会伤害感情吗?


欧林:那些话实际上才是评论的应有之义啊。没有指责和诽谤,不出于泄愤,仅以理性、公正和客观之言,维护自己的专业信念。批评当是如此。

 

慕容郁文:虽然寥寥几语,但我能从这段话中读出批评的涵义。“不大喜欢那些作品”是做一个价值判断(valuable judgment),这是批评的精髓。而且,您坚持自己的话是理性的,那说明您是用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做评论,而非出于感性和情绪。

 

欧林:危机意识、怀疑意识、理性意识、历史意识和创新意识不仅是设计思维,也是我看待其他作品时的思维。实际上,我的这些评论有点“越界了”,倒不是因为我的评论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身份。我是风景园林师,评论是批评家的份内事。

 

慕容郁文:或许,您是出于无奈吧?无论在世界哪个地区,风景园林批评似乎都没有形成气候,更何况有专门的批评家了。

 

欧林:是的,风景园林行业始终很反智(anti-intellectual,这句话是欧林文章的原话)

 

慕容郁文:有时,我们也不能把责任全推到评论家身上。景观是个那么复杂的词,风景园林又来源于建筑与艺术话语,还有文化地理和环境哲学也虎视眈眈,再加上,风景园林的历史与理论研究都滞后,所以评论的匮乏有其深刻的根源。

 

欧林:我很认同最后一点,因为揭示出历史、理论与批评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历史之眼而言”,旨在说明,我从历史这位大导师中捕获设计理论的源泉,当然,我的评论也基于此。批评须依赖历史。

 

慕容郁文:同意!但历史与批评的关系要微妙和复杂得多:历史是批评的参考坐标,是基础,是创造能动性,甚至,历史即是批评。只要浏览下古、今、中、外的风景园林批评史,那批评与历史的多重关联便能自动呈现。

 

欧林:我正是基于西方园林批评史而做出判断的。我的偏好总是带有明显的“崇古”色彩。崇古不是守旧,而是期待新旧碰撞后的火花。无论是舒瓦兹的波普(Pop),还是沃克的极简(minimalism),或是哈格里弗斯的超现实(surrealism),那些理论虽然很时髦,很新潮,很迷人,但它们是“去历史化的”,把凝聚着时空底蕴的智慧和能量给剔除了。

 

慕容郁文:难道当代哲学思潮和艺术理论不能是设计源泉吗?难道那些理论不是评论的强力支点吗?在我的理解中,理论和历史都是风景园林批评的支点,历史重要,理论也重要,无所谓高下,但您为何认为,他们借鉴的先锋艺术理论是不高明的乃至不合理的呢?

 

欧林:我不否认理论是评论的支点。但我不认同那些把现代主义艺术的形式语言塞到当代景观设计中的做法。

 

慕容郁文:您能进一步说明吗?这似乎是您评论的最关键基石。

 

欧林:首先,“媒介之丰富性、景观之主题性”都是meaning的范畴,而再现性意义和体验性体验都会以历史作为地基,但超现实主义的扭曲和抽象折损了意义;其次,更关键的是,“自然是所有艺术最伟大的隐喻力量”意味着自然是最高宇宙论,这是从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那里学习到的。波普/极简也好,超现实也罢,这些艺术都是师法自然的,同理,景观营造也要直接师法自然,若是以波普/极简/超现实作为理论跳板,那岂不是经过“二手贩子的倒手”,从而让自然的大道折损了很多。因此,我不大喜欢那些作品。

 

慕容郁文:看来,您已经离成为批评家不远了,因为您自觉地把历史与理论当作批评的支点,同时,也非常靠近批评的方法论。

 

欧林:奥?我从未想过这样问题,那“现象学的术语”算是方法论吗?

 

慕容郁文:算的。理论非常有趣,一头连着设计,一头又牵着批评。没有理论提供思想与概念,批评压根不能存在。现象学、符号学、语言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这些思想流派,还有那些无处不在的概念,都是批评的支点。

 

欧林:有个点极为有趣。按照你刚才表述的背后逻辑,似乎总是其他学科的思想和概念,为风景园林批评提供理论资源,那风景园林的思想或概念,是否也能为其他学科提供批评的理论支点乃至方法论呢?

 

慕容郁文:您的这个观察,涉及到批评学大厦能否建起来的关键。假如风景园林批评总是借鉴他山之石,而不能为其他学科提供核心的概念,那风景园林批评的学术声望是低开低走的。

 

欧林:有什么办法让风景园林低开高走吗?我提到的主题性、丰富性和自然隐喻其实是很多艺术和设计学科共同拥有的话语。有什么概念是风景园林独有的?

 

慕容郁文:这不是个容易的问题,但又不得不回答,而且,这个有关风景园林理论自主性(autonomy)的话题会持续争论下去。以本人短暂的治学经验来看,生命(vitalism)是个有潜力的概念,有机会建构出一种自主性,一方面作为风景园林的核心理论,一方面又能为其他科学提供独有的批评概念。

 

欧林:看来理论与批评的关系,如同历史与批评的关系一样,都是多重的。

 

慕容郁文:理论为批评提供支点,批评能建构理论,理论与批评既有差异,也有相似处。理解批评与理论这种双向关联是很重要的。

 

欧林:从“自身秉承的专业之路和信念之源”的理论场域出发,我的评论也是合理的。

 

慕容郁文:您有自己的理论站位,他有自身的理论视角,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论立场,这使批评无法给出定论,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真理没有位置,有的只是谁的评论更有说服力,更贴近语境。同样,批评自身也是动态的,昨日的看法,与今日的看法,可能不同。

 

欧林:聊了这么久,我们都在讨论criticism这个事本身的定义、属性、类型、思维、功能、史论关联、方法论等内容,你也说了批评无绝对之语,但你如何看待我的评论是否具有说服力?

 

慕容郁文:虽然您的评论很精彩,但从风景园林的批评类型来看,您的批评似乎并不算很高明。

 

欧林:风景园林批评的类型指的是?

 

慕容郁文:以创造知识(knowledge)和了解意图(intention)作为划分标准,可以把风景园林批评划分为5个类型:描述性品评(descriptive comment)、原真性阐释(authentic explanation)、分析性解读(analyzed interpretation)、建构性诠释(constructed hermeneutics)和典范性知识(paradigmatic knowledge)。他们的差别在于,对于知识运用、理解和创造的程度。

 

欧林:请你直接回答我的问题,别再绕弯子了。

 

慕容郁文:请允许我用批评的本义(理性和客观)来回答您的问题。您的评论之道的内在逻辑是这样的:您用了一个自己心仪的理论,但却站在他们原有的创作语境之外进行评价。这样会造成几个问题:1)过于武断,而没有进入他们的世界中;2)忽视作者和作品中丰富的细节;3)没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们的作品;4)从作品中看到新的洞见的潜力被抹杀了。因此,欧林先生,真正臻妙的评论,不必纠缠于喜欢与否的问题上,而是要在知识的角度上做出判断。

 

欧林:除了知识作为判断标准,还有其他的吗?

 

慕容郁文:景观的功能、安全等规范性也是重要的评论因素,但那是指标性的,不是智识性批评的范畴,当然,批评的社会和生态价值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价值,不过,那是另一个维度的事情。

 

欧林:这个话题似乎刚开启,但限于时间,只一人,一句话,做个结束语。

 

慕容郁文:希望能多出品高质量的评论文章,才可能真正看到批评学兴盛的曙光。

 

欧林:风景园林批评家须进入智识的海洋,既作专家,更要做个超越功利主义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享受批评背后的智识性愉悦;一方面走出象牙塔,重新进入公共领域,承担肩上的时代责任,所谓安身立命是也。




致谢:

朱育帆教授那充满智慧的点拨、含蓄的鼓励和无私的包容,是《风景园林批评学研究框架》得以完成的最重要保障。


图片来源:

图1引自《风景园林的形式、意义和表达》。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3-03刊首语 | 曹凯中:缺乏评论的中国风景园林设计《风景园林》2023-03目录 | 风景园林设计评论 |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3-03 风景园林设计评论 | 第十三届中国(徐州)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博园《风景园林》2023-03专题导读 | 风景园林设计评论

LA专题 | 青锋 | 花园的意义:以布里昂墓园为例谈一种景观评论路径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3年3期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邓泽宜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玉霞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