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3-08 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9-02

《风景园林》2023-08 | 217 Vol.30

专题: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郑曦

点击查看全文

公共空间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中国传统城市的特点是合院的院落与自然的联系,院落之间也相互连接。这些庭院既是家庭的私人空间,也是社交聚会和社区活动的半公共区域。庭院以精心设计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为特色,如假山、水景、植物和描述景致的楹联匾额。从庭院到街巷、集市、运河与众多的桥畔环境,再到城外的名胜,形成城市中的自然和自然中的景致一以贯之的相通体系,公共生活显然是贯穿其中的,“东园载酒西园醉,南陌寻花北陌归”(《耦园》),“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兰亭集序》),公共性体现在城内外生活的不同场景里,不管它的性质是庭院、市肆还是名胜,总体来说都是聚会的场所、生活的场所。



专题: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城市更新进程中剩余空间的挖潜利用途径——以桥下空间为例

侯晓蕾

摘要:【目的】在中国当前新常态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建设由增量扩张进入到存量优化阶段,民众对于公共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促使城市空间逐步被挖潜利用。在城市更新进程中,仍然存在多种类型的被废弃的、闲置的、利用率不高的剩余空间。剩余空间的挖潜利用是城市治理中的系统性复杂问题,也是“十四五”期间城市存量更新的重要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以人为本,从剩余空间的现状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其概念范畴、类型特点、更新手段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并以剩余空间的代表类型——桥下空间为例,系统提出城市剩余空间的综合更新途径。【结果】更新途径包括:场所研究和空间分析——审慎分析空间的问题和类型,空间辨别与调研评估——结合公众参与进行空间现状评价,空间重组与设计介入——制定空间更新的发展策略。【结论】通过多专业综合作用介入,将这些具有潜力的剩余空间进行合理而可持续的更新设计提升,对当前的城市更新和精细化治理而言至关重要,也是人民城市意义下设计为人民服务的体现。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更新;剩余空间;挖潜利用;城市公共空间;桥下空间

包含剩余空间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



城市微更新中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机制——以社区花园为例

刘悦来 谢宛芸 毛键源

摘要:【目的】当前参与式城市微更新逐渐从空间营造过渡到社区营造,居民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共同体意识”成为关键难题。【方法】首先综述城市微更新中社区花园作为居民参与从空间营造转向基层治理的载体,强调其中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构建的重要性;在城市微更新与基层治理共同体研究交叉下,搭建起“更新治理—参与行动—共同体意识”的参与促进认知形成的分析框架。其次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市民系统性参与社区花园与社区规划为例,基于居民更新行动阶段的参与前意识认知、参与中实践转换、参与后情感反馈的行动路径,分析在地居民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情况,即通过实证案例验证参与行动路径促进意识形成的可行性及探究意识对空间反馈作用。最后从城市微更新的空间维度出发,总结居民的全过程参与行动对居民基层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的有效行动路径,并对其反馈机制做出阐释。【结果】结果显示在参与式行动介入后,居民们对于街道的情感认知有所提升,在共同体意识上可以概括为4种不同层次类型,依次为利益共同体意识、情感共同体意识、价值共同体意识和生活共同体意识。【结论】为共同体意识培育提供可行的参与式行动路径,并凝练共同体形成类型,以期为优化城市微更新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方式提供一种工作模式参考。

关键词:城市微更新;社区治理;共同体意识;社区营造;社区花园

分析框架


延伸阅读:

[1] 刘悦来,尹科娈,魏闽,等.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9):16-22.

[2] 刘悦来,许俊丽,尹科娈.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以社区花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6):13-17.



| 协作陪伴式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以马岔村十二年建设为例

穆钧 常竹青 蒋蔚 录维维

摘要:【目的】伴随着快速城镇化的冲击和乡村经济、社会以及生活方式的重构剧变,传统的自上而下、以政府或设计师为主导的项目运行模式难以应对乡村公共空间多要素交叉关联与可持续更新发展的现实挑战。【方法】从乡村公共空间的本质和演化分析出发,以在马岔村及其村民活动中心项目开展的12年工作为例,对项目调研筹备、设计施工以及运营扶助全过程的经验与成效,以及多学科交叉和多元主体参与的组织模式进行了梳理和阶段总结。【结果】1)作为所有村民可共享共荣的物质载体,乡村公共空间的更新建设是重新激发和培养乡村社会自组织能力和动力的重要抓手与“催化剂”;2)建设的工作重心不能局限于物质空间的设计与施工,还应贯穿从研究筹备到运营使用的全过程,其中在专业力量支持下进行社区动员、适度引导和跟踪扶助尤为关键;3)如何突破专业和学科壁垒,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真正形成互补、互信、互助与互相成就的可持续协同机制和工作模式,依然是当前亟待多元探索的问题和应对的核心挑战。【结论】对马岔村12年建设历程的总结,为乡村公共空间更新建设提出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与案例。同时针对中国乡村量大面广,其发展现状的多元差异性以及乡村公共空间多要素交叉作用的复杂性等问题,提出如何开展以点带面且因地、因人、因时而异的多元探索路径,建构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以及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体系,仍是多学科深度融合协作的长期课题。

关键词:乡村建设;公共空间更新;乡村社区;村民活动中心;乡村社区治理

马鞍桥村民活动中心



多元重塑激活内生动力——小城镇旧城更新的永新实践

周超 林箐* 王向荣 郑小东

摘要:【目的】梳理中国旧城更新的发展脉络,大城市已经产生许多成功的案例,然而小城镇的旧城更新面临着更新定位不清、缺乏资金来源、更新主体不明确、历史文化资源状况不佳的困境。【方法】以江西省永新县旧城更新为例,采用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通过建筑更新、街道更新、公共空间设置、滨水绿地建设等措施,在尽可能保持原状建筑和城市肌理的情况下植入新的功能与空间。【结果】实践一方面解决了破、危房带来的安全与风貌问题,另一方面以低造价、实用性的更新原则提升了老城的物质环境,保存了古城的历史文化并且满足于当代的生活需求,延续了场所精神,促进了文化的复兴与经济的发展。【结论】永新实践为当代中国小城镇旧城更新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关键词:旧城更新;景观设计;小城镇;多元合作;有机更新;江西省永新县

永新保留的街道肌理



从空间设计迈向社会设计:剩余空间微更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究

李佳敏 杨震*

摘要:【目的】剩余空间是城市存量更新中具有特殊潜力的公共空间,具有数量多、分布泛、规模小、现状杂、效益低等特征,针对其复杂特征,多采用微更新模式进行优化。在实践中普遍面临空间物质性和社会性的耦合问题,从社会设计视角分析城市剩余空间问题本质,反思设计目的、主体、产物和过程的社会性,可提升微更新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效果。【方法/过程】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同时展开思考:在认识论层面,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设计者思考“为谁而设计”“与谁一起设计”和“由谁来设计”,理解在此过程中的价值导向、实践模式和自身角色;在方法论层面,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设计者兼顾具体做法和整体策略,最终探索得出剩余空间微更新从空间设计迈向社会设计的路径。【结果/结论】城市剩余空间问题本质是社会网络不协作,需要依赖社会创新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网络修复。从认识论来说,设计者要围绕为公共利益而设计的价值导向,推动完善与多元参与主体一起设计的实践模式并把握自身作为辅助设计执行者的媒介角色。从方法论来说,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在视野聚焦、方向把握、平台搭建和制度保障方面积极行动:1)关注真实与具体的日常生活;2)以“接近性”为空间设计的标尺;3)多元参与平衡空间利益;4)空间设计同步社会机制创新。

关键词:城市更新;剩余空间;微更新;社会设计;公共空间;日常生活;接近性

研究框架


延伸阅读:

[1] 侯晓蕾.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途径探讨[J].风景园林,2021,28(9):14-18.

[2] 陆熹,兰格.参与式社区更新中的利益相关方特征和互动研究:以广州泮塘五约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9):24-30.

[3] 言语,徐磊青,谭峥.空间修复与公共空间更新的行动主义:一个公共性与自主性的理论综述[J].风景园林,2018,25(4):25-33.

[4] 杨晓青.看台与舞台: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南段二期景观设计[J].风景园林,2020,27(6):68-72.

[5] 毛键源,孙彤宇,刘悦来,等.公共空间治理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31-35.



作品

沙井古墟新生

韩晶 张宇星

      沙井古墟是深圳现存最大的历史街区,占地面积约23万m2。包括一条古老但已被污染的河流(龙津河)、一座上千年历史的石塔、几百栋老屋、几十处祠堂、古井和古迹。如今,街区中混杂了大量城中村和非正规社区,处于整体衰败状态。很多房屋因年久失修而空置,年轻人离开这里,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于此。受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办事处和华润置地集团的委托,笔者团队主持了“沙井古墟新生计划”——对龙津河局部河段(总长约70 m)进行水体整治和景观微改造,同时在龙津河沿岸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微更新,主要包含4个组团节点:1)龙津河;2)戏台;3)废墟花园;4)山墙之家和老屋影像馆。此外还利用微改造现场策划了“时光漂流——沙井古墟新生”现场展览。

沙井古墟



激活基础设施:MVRDV 在孟买“绿里乐园”项目中打造的高架桥下社区空间

MVRDV 建筑规划事务所

      MVRDV建筑规划事务所与印度孟买本地设计事务所StudioPOD 共同完成了“绿里乐园”(One Green Mile)项目,即改造孟买塞纳帕蒂·巴帕特·玛格(Senapati Bapat Marg )高架桥下方大面积的闲置空间。此项目将混凝土构筑的基础设施转变成服务于当地社区的公共空间,增加了社区急需的便利设施和绿化区域,增强了交通流动性,为社区赋予了更强的识别度。这一设计手法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相同类型的空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复制的开发手法,同时也为印度高密度大城市中的闲置空间转型改造树立了新的典范。

打造一个属于社区的公共空间



研究

智慧景观背景下物联网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邹尚恩 刘开鑫 孙晓辰 胡一可*

摘要:【目的】智慧景观旨在通过数据驱动将景观项目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明确智能景观背景下物联网技术的相关研究进展,对促进景观项目的精准化和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景观”“物联网”为主题,检索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2013—2022年的相关英文文献,采用科学计量方法,利用COOC13.4及VOSviewer1.6.13计量软件,对文献数量、作者、国家、期刊、关键词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结果】结果表明,物联网技术与景观项目周期密切相关,研究集中于勘察与测绘、规划设计、环境监测、信息管理四大方面。【结论】分析得出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能有效促进其在空间信息化、规划智能化、治理智慧化三大方面的发展,以期为今后景观项目周期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物联网;智慧景观;文献计量学;可视化分析

耦合网络分析


延伸阅读:

[1] 成实,张潇涵,成玉宁.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J].风景园林,2021,28(1):46-52.

[2] 周怀宇,刘海龙.绿色雨水设施的在线监测系统设计[J].风景园林,2020,27(5):88-97.

[3] 王金益,郭湧,李长霖,等.公园无人化管理与智慧化运营实践:龙湖 G-PARK 能量公园[J].风景园林,2021,28(1):71-75.



俯视状态下高层住区户外空间绿化形态特征与人群感知偏好的相关性

成实 张潇涵 程子倩 张冠亭*

摘要:【目的】住区景观与人们的日常居住与生活感受密切相关,现阶段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状态下对住区绿地的感知偏好将作为指引住区户外空间绿化设计的重要参照之一,亟须探讨不同俯视高度下人群感知偏好特征与住区户外空间绿化形态间的联系。【方法】以南京市3个典型高层住区为例,借助无人机航拍、激光雷达扫描、三维视觉模拟等多种技术方法及数学决策手段厘清人群处于不同高度下的俯视感知偏好特征与俯视绿化形态特征各项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户外空间中绿化复杂度及绿化三维可视体积大小显著影响人群俯视感知及偏好,其中宁静度、自然度是反映高层住区中人群俯视偏好的关键感知特征。【结论】研究结果对于完善住区规划设计相关法规,塑造符合人群全方位感知偏好的高品质住区户外空间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数字景观技术;俯视偏好;高层住区;户外空间;绿化形态特征;三维点云数据

研究案例三维点云数据


延伸阅读:

[1] 董禹,李珍,董慰.城市住区绿地感知与居民压力水平的关系研究:以哈尔滨市12个住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2):88-93.



基于社交媒体文本的城市滨河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价

李昊冉 刘喆 李晓溪 郑曦*

摘要:【目的】城市滨河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详细评价其生态系统文化服务(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CES)水平,可以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方法】以河北省石家庄市滹沱河城区段滨河绿地为例,提出一种适用于城市滨河绿地的CES感知评价方法,通过获取场地社交媒体评价数据,提取评论文本中的有效信息并与场地信息关联,将评价数据落位到具体景观空间进行CES制图。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识别优先改造区域。【结果】研究发现:1)高CES综合价值场地主要集中在滹沱花海与滹沱生态岛区域;2)场地可分为高服务-高使用的热点区、低服务-低使用的冷点区、高服务-低使用的改造区和低服务-高使用的提升区。【结论】研究为基于社交媒体文本的CES评价拓展了可用数据源。同时,融合词频分析与文本分词技术的文化服务感知评价方法可以提升CES评价精度,更准确地将社交媒体文本与景观特征耦合,为城市滨河绿地的改造提升提供指导依据。

关键词:生态系统文化服务;城市滨河绿地;社交媒体;景观感知评价;词频分析;空间制图

研究区域用地类型和景点分布


延伸阅读:

[1] 姜芊孜,王广兴,李金煜.城市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公众感知研究:以济南市主城区城市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2):127-133.



基于人群活力的北京市延庆区城市公园风环境评价

齐羚 董文辉 龙欣雨 刘欣婷*

摘要:【目的】已有风环境研究多从单一条件对城市空间风环境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策略,忽略了人群有效活动空间的影响,以简化体块代替公园物理环境部分要素,一定程度影响了风环境模拟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方法】以占北京市风力资源70%的延庆区4个典型城市公园为对象,从公园人群游憩活力视角,结合场景建模技术、通讯探针和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确定公园游客活动范围,以此作为公园风环境评价的研究区域;利用不同季节风速、风压和涡旋分布等评价要素量化评价公园风环境质量,并以公园风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来表征公园现状风环境质量优劣程度;以公园风环境质量评分方式相关性评价来表征公园进行风环境适应性改造的难易程度。【结果】结果表明:百泉公园现状风环境质量最差,且评分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差异性和不规律性;集贤城市森林公园风环境质量评分随季节变化有规律地逐渐减小,且进行风环境适应性改造难度最小。【结论】研究建立了全面的公园风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对延庆区城市公园建设和管理具有应用价值,为华北地区城市公园风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创新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公园;风环境;人群活力;质量评价体系;延庆区

公园风速模拟



长三角城市绿地标度因子的时空特征分析

刘志强 范胜寒 余慧 洪亘伟

摘要:【目的】深入解析长三角城市绿地与人口的关系,对于推进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引入标度律模型,选取长三角41个城市为研究单元,分析2000—2020年城市绿地要素的标度因子时空特征。【结果】1)全域特征方面,长三角城市绿地面积由超线性演化为亚线性模式,公园绿地、公园面积处于亚线性模式,规模效应显著,城市绿地各要素的增长模式均受建成区面积亚线性模式的约束。2)城市绿地要素的标度因子比较方面,呈现“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地面积>公园面积”状态,公园绿地面积的标度因子略高于城市绿地面积,趋近于线性增长模式,公园面积标度因子的亚线性模式最明显,三者标度因子较全国水平均较低。3)空间分异特征方面,城市绿地要素标度因子在省级行政区划上呈“江苏>浙江>安徽”的状态;在时序演化规律上,三省标度因子逐渐趋近,亚线性模式的共性特征日趋明显。【结论】研究揭示了城市绿地的规模效应及其标度因子的时空特征及其内在规律,以期为统筹区域城市绿地与人口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绿地;城市人口;标度因子;规模效应;长三角

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城市绿地要素因子演化


延伸阅读:

[1] 徐吉羽,刘志强,余慧, 等.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与公园面积的非线性增长效应分析[J].风景园林,2023,30(1):102-109.

[2] 李涛.上海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复杂性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103-108.

[3] 刘颂,刘蕾.再论我国市域绿地的管控[J].风景园林,2015,22(5):38-43.

[4] 张青萍,冯佳,潘良,等.《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中有关公园绿地规划的评价体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风景园林,2013(3):101-105.



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构建——以陕北地区为例

王永帅 张中华*

摘要:【目的】为修正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聚落地域性人居个性缺失、形象趋同等问题,需要准确识别其地域性人居景观特征。【方法】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窑洞聚落地方性知识的挖掘方法及路径,并以陕北地区32个传统窑洞聚落景观为例,对其选址布局、空间形态、院落布局、营建技艺和民俗文化中所蕴藏的地方性知识进行识别、提取与图谱构建。【结果】形成由2个门类、6个大类、27个中类、65个小类构成的陕北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结论】研究提出陕北地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的在地性保护与传承策略,可为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域性人居景观的保护传承和在地性人居营建提供指导与启示。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居景观;传统窑洞聚落;地方性知识;在地性营建;图谱;陕北地区

陕北传统窑洞聚落周边地形地貌分析


延伸阅读:

[1] 刘淑虎,张兵华,冯曼玲,等.乡村风景营建的人文传统及空间特征解析:以福建永泰县月洲村为例[J].风景园林,2019,27(3):97-102.



| 公共文化视角下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多尺度识别与统筹保护

肖竞 吴国玉 吕妍 曹珂*

摘要:【目的】探索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构成要素与识别、保护尺度,能为公共园林遗产的价值识别与保护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公共文化和城园统筹视角梳理城市历史公园的4项遗产价值(公共历史见证、公共关系建构、公共生活容载、公共审美育化)及遗产价值识别、保护的四重空间尺度(城区、地段、园区、园景);建构出以营城脉络梳理、单元协同分析、场所层积解译、风貌特征考据为识别手段和以关联遗产串联、公共空间组构、记忆场景活化、审美逻辑呈显为保护措施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识别、保护方法。【结果】以重庆市北碚公园为证例,识别出:1)城区尺度公园不同时期见证的公共历史事件与关联遗产对象;2)地段尺度公园与周边邻近空间单元社会组织关系和空间结构特征的变化过程;3)园区尺度公园自身场所空间结构与历史场景记忆的演变过程;4)园景尺度公园不同时期的标志性景观要素及其风貌特征与审美逻辑。【结论】城市历史公园具有场所公域性和价值公共性,基于公共文化视角的历史公园遗产价值多尺度识别与统筹保护,有助于突破针对公园空间本体与园艺艺术价值研究的视野局限,从公园与城市整体关联的角度拓展其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活化的思路。

关键词:城市历史公园;公共文化;价值识别;单元协同;场景活化;北碚公园

公共文化视角下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多尺度识别与统筹保护研究框架


延伸阅读:

[1] 肖竞,马春叶,曹珂.基于用户生成内容影像数据的城市公园游客游憩心理画像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6):96-102.

[2] 张天洁,张晶晶,夏成艳.近代公园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探析:以天津中心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10):101-109.

[3] 周向频,陈路平.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历史公园更新策略[J].风景园林,2021,28(6):50-55.

[4] 赵纪军.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一)“中而新”[J].风景园林,2009(1):102-105.



1927—1937年杭州城市绿化建设实践及历史特征

沈姗姗 胡汪涵 包志毅*

摘要:【目的】在民国时期的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杭州拉开了风景建设的帷幕,并在正式建市后的10年间步入了蓬勃发展时期,绿化建设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对此进行研究可以为近代风景城市建设理论提供补充。【方法】通过广泛收集政府档案、报刊、地方志等文献,梳理相关历史背景,考证1927—1937年城市道路、公园名胜、山区林地以及生产绿地的绿化建设实践,并探究其历史特征。【结果】研究表明:这一时期城市园林绿地的布局由湖滨新市场向东面城区和西湖环湖区域拓展;对西方绿化建设经验的进一步借鉴促进了造景风格的多元化;立足本地风土的速生树种选择使得绿化效果在短期内显现成为现实;涉及苗木栽植、维护等一系列事宜的方法仍待改善。【结论】一系列绿化举措促使杭州在20世纪30年代即渐具国际性旅游城市之雏形,对后续的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城市;黄金十年;绿化建设;民国;杭州

《最新西湖全图》(局部)中的湖滨公园(20 世纪30 年代)


延伸阅读:

[1] 徐倩,郑曦.山水城市建构溯源:苏州山水体系与区域风景系统发展[J].风景园林,2015,22(10):85-91.



从《四部丛刊》合成词探究“境”的认知

苗行健 林广思*

摘要:【目的】“境”是风景园林学科重要的元概念,关乎学科本质、学科命名以及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方法】通过检索《四部丛刊》数据库中“境”的合成词,挑选出境界、胜境、佳境、灵境、化境、环境、物境、画境、地境、境域、造境、情境、意境、善境、生境、艺境、园境共17个在当前风景园林学科或学说中常用的合成词,探究“境”字更广泛的内涵,并梳理出人们对“境”的认知过程。【结果】第1阶段认知停留在物质实体层面,“境”可释为“疆界、边界”,表示地理上的空间;第2阶段“境”成为人的内心感受变化及意识的对象化呈现,拓展出心理层面的内涵,同时可指称自然风物;第3阶段用以概括山水风物、描写各种自然形胜之间形成的情状和空间关系进而抒发感情,表达精神层面的内涵。【结论】当前风景园林理论或学说常用的一些“境”的合成词在古籍中少见或意义迥异。因此,在风景园林理论体系建构中,如何传承中文广为流传和内涵丰富的词语,并根据学科需要发展出新的专业术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难题。建议在使用“境”的合成词时,尽量沿用含义丰富的古人常用词,以提高学科传播度和影响力;或在考察该合成词使用程度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发展和时代特色,挖掘新的常用词,焕发学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理论;语义;四部丛刊;境界;意境;地境;境域;生境;画境

“境”认知历程的时间阶段


延伸阅读:

[1] 孙筱祥.生境·画境·意境: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及其表现手法[J].风景园林,2013,107(6):26-33.

[2] 肖遥,邵明,马源.基于古文献语义分析的清代北京城人居环境游憩活动及空间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2):134-139.




  本期引文格式

2023/08

[1] 郑曦.公共空间更新设计[J].风景园林,2023,30(8):8-9.

[2] 侯晓蕾.城市更新进程中剩余空间的挖潜利用途径:以桥下空间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8):12-19.

[3] 刘悦来,谢宛芸,毛键源.城市微更新中治理共同体意识形成机制:以社区花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8):20-26.

[4] 穆钧,常竹青,蒋蔚,录维维.协作陪伴式乡村公共空间更新:以马岔村十二年建设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8):27-35.

[5] 周超,林箐,王向荣,郑小东.多元重塑激活内生动力:小城镇旧城更新的永新实践[J].风景园林,2023,30(8):36-43.

[6] 李佳敏,杨震.从空间设计迈向社会设计:剩余空间微更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探究[J].风景园林,2023,30(8):44-50.

[7] 韩晶,张宇星.沙井古墟新生[J].风景园林,2023,30(8):51-57.

[8] MVRDV 建筑规划事务所.激活基础设施:MVRDV 在孟买“绿里乐园”项目中打造的高架桥下社区空间[J].风景园林,2023,30(8):58-63.

[9] 邹尚恩,刘开鑫,孙晓辰,胡一可.智慧景观背景下物联网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风景园林,2023,30(8):64-71.

[10] 成实,张潇涵,程子倩,张冠亭.俯视状态下高层住区户外空间绿化形态特征与人群感知偏好的相关性[J].风景园林,2023,30(8):72-79.

[11] 李昊冉,刘喆,李晓溪,郑曦.基于社交媒体文本的城市滨河绿地生态系统文化服务评价[J].风景园林,2023,30(8):80-88.

[12] 齐羚,董文辉,龙欣雨,刘欣婷.基于人群活力的北京市延庆区城市公园风环境评价[J].风景园林,2023,30(8):89-96.

[13] 刘志强,范胜寒,余慧,洪亘伟.长三角城市绿地标度因子的时空特征分析[J].风景园林,2023,30(8):97-102.

[14] 王永帅,张中华.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构建:以陕北地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3,30(8):103-110.

[15] 肖竞,吴国玉,吕妍,曹珂.公共文化视角下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多尺度识别与统筹保护[J].风景园林,2023,30(8):111-118.

[16] 沈姗姗,胡汪涵,包志毅.1927—1937 年杭州城市绿化建设实践及历史特征[J].风景园林,2023,30(8):119-127.

[17] 苗行健,林广思.从《四部丛刊》合成词探究“境”的认知[J].风景园林,2023,30(8):128-135.


  延伸阅读

[1] 刘悦来,尹科娈,魏闽,等.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9):16-22.

[2] 刘悦来,许俊丽,尹科娈.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以社区花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6):13-17.[3] 侯晓蕾.社会治理视角下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途径探讨[J].风景园林,2021,28(9):14-18.[4] 陆熹,兰格.参与式社区更新中的利益相关方特征和互动研究:以广州泮塘五约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9):24-30.[5] 言语,徐磊青,谭峥.空间修复与公共空间更新的行动主义:一个公共性与自主性的理论综述[J].风景园林,2018,25(4):25-33.[6] 杨晓青.看台与舞台:杨浦滨江公共空间南段二期景观设计[J].风景园林,2020,27(6):68-72.[7] 毛键源,孙彤宇,刘悦来,等.公共空间治理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31-35.[8] 成实,张潇涵,成玉宁.数字景观技术在中国风景园林领域的运用前瞻[J].风景园林,2021,28(1):46-52.[9] 周怀宇,刘海龙.绿色雨水设施的在线监测系统设计[J].风景园林,2020,27(5):88-97.[10] 王金益,郭湧,李长霖,等.公园无人化管理与智慧化运营实践:龙湖 G-PARK 能量公园[J].风景园林,2021,28(1):71-75.[11] 董禹,李珍,董慰.城市住区绿地感知与居民压力水平的关系研究:以哈尔滨市12个住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2):88-93.[12] 姜芊孜,王广兴,李金煜.城市公园生态系统文化服务的公众感知研究:以济南市主城区城市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2):127-133.[13] 徐吉羽,刘志强,余慧, 等.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与公园面积的非线性增长效应分析[J].风景园林,2023,30(1):102-109.[14] 李涛.上海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复杂性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9):103-108.[15] 刘颂,刘蕾.再论我国市域绿地的管控[J].风景园林,2015,22(5):38-43.[16] 张青萍,冯佳,潘良,等.《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中有关公园绿地规划的评价体系研究:以南京市为例[J].风景园林,2013(3):101-105.[17] 刘淑虎,张兵华,冯曼玲,等.乡村风景营建的人文传统及空间特征解析:以福建永泰县月洲村为例[J].风景园林,2019,27(3):97-102.[18] 肖竞,马春叶,曹珂.基于用户生成内容影像数据的城市公园游客游憩心理画像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6):96-102.[19] 张天洁,张晶晶,夏成艳.近代公园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探析:以天津中心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10):101-109.[20] 周向频,陈路平.基于遗产价值评估的历史公园更新策略[J].风景园林,2021,28(6):50-55.[21] 赵纪军.新中国园林政策与建设60年回眸(一)“中而新”[J].风景园林,2009(1):102-105.[22] 徐倩,郑曦.山水城市建构溯源:苏州山水体系与区域风景系统发展[J].风景园林,2015,22(10):85-91.[23] 孙筱祥.生境·画境·意境: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艺术境界及其表现手法[J].风景园林,2013,107(6):26-33.[24] 肖遥,邵明,马源.基于古文献语义分析的清代北京城人居环境游憩活动及空间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2):134-139.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3-08刊首语 | 郑曦: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风景园林》2023-08目录 | 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学术主持人与您聊新刊 | 《风景园林 》2023-08 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LA作品 | 沙井古墟新生

LA专集 | 多元共融,城市焕新——公共空间更新设计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3年8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李清清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