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万天千本101《机器人时代》


第一部分 此书情境


  【主要内容】本书从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应用场景讲述了机器人的应用及未来展望。未来的工作会是什么样的?还有多少工作机会是属于你的?你可能会想象或希望这一场机器人工业革命将像上次那样展开:即使一些工作被淘汰,但会有更多的工作被创造出来以满足新时代新的创新。在《机器人时代》中,硅谷企业家马丁·福特认为,你的想法完全错了,因为情况绝非如此。

  随着技术发展的不断加快和机器自动化的发展,对人的需求将会减少。人工智能已经在大步迈进,所谓的“好工作”将会过时:很多律师助理、记者、上班族,甚至电脑程序员将被机器人和智能软件取代。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蓝领和白领工作都将蒸发,使工薪家庭和中产阶级家庭受到进一步挤压。同时,人们的家庭还要经受生活成本上涨的冲击,尤其是教育成本和医疗保健成本的上涨。

  全球自动化趋势正加速到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大难题将是机器智能和自动化带来的冲击。在可预见的将来,机器人行业将与大数据、移动通信等进行跨领域技术融合,基于服务创新的机器人产业体系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作者介绍】马丁·福特(Martin Ford),机器人革命、人工智能、工作自动化领域的一流专家,在计算机设计和软件开发领域拥有超过25年的实践经验,著有《未来之光:自动化、技术发展和未来的经济》一书。《机器人时代》缘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作者在硅谷成立了一家小公司,为微软开发技术软件。


  【出版时间】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7月第1版,2016年5月第6次印刷。



第二部分 阅读情境


  【读书插曲】

  ※小编自2017年3月17日启动的“每日读书半小时--读百本书”活动,截至2019年10月27日,完成啦!历时954天。为了好记,“千天百本”。《千天百本:1000天,读的100本书》

  读书活动还要继续,活动名称叫啥呢?先想到“读书悟道”,后来承接“千天百本”,干脆就叫“万天千本”吧。如果自2017年3月17日计算的话,到2044年8月2日万天,应该能够活到哈!完成了第101本,加油!

  ※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第四版前言“有幸见证历史”中提到,“2016年年初,Google的AlphaGo围棋软件在五番棋的比赛中战胜了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九段,这标志着机器智能的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接下来的20年信息技术将更加精彩。”因此,为了不落后于时代,自己接下来,应该多读些信息技术的书。继续按这个思路阅读,于是《机器人时代》入选了第101本书。

  ※在2007年出版的《超级数字天才》一书中,耶鲁大学教授伊恩·艾尔斯援引研究报告发现,算法的方法通常优于人类专家。2019年10月29日阅读到这一段,当即下单购买此书,列为第102本书。


  【阅读感悟】

  ※吴军博士在《数学之美》中说,世界上最好的学者总是有办法深入浅出地把大道理讲给外行听,而不是故弄玄虚地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小弗雷德里克·布鲁克斯(Frederick P. Brooks. Jr.)在《人月神话》中说,尼采说,我的野心是用一句话说完别人十本书才能说清的事。

  读书,一是增长知识,二是提高认知能力。什么是认知能力?就是看透凡事实质的能力,就是悟到凡事之道的能力。像上述两位作者提到的,深入浅出是卓越认知能力的体现。深入浅出,需要时而习之。深入浅出是通向卓越认知能力的垫脚石。


  【阅读时间】2019年10月28日至11月07日。


  【之前阅读】

《千天百本:1000天,读的100本书》

《2019年上半年阅读书目》

《2018年下半年阅读书目》

《2018年上半年阅读书目》

《2017年阅读书目》

《智能搜索服务:“王占祥骆驼之旅”微信公众号倾力打造!

  提示:更多书目详见“王占祥骆驼之旅”微信公众号的“小编备忘”中的“阅读书目”栏目。


第三部分 精彩书摘


  ※计算机要取代你的工作并不需要复制你所有的智力,它只需要完成你为获得报酬所做的具体事情就好。


  ※如果说工业文明的核心是用人工可控的动力强化了我们在物质世界的行为能力的话,信息文明则不仅仅会进一步提升我们在物质世界中的行为能力,它最重要的影响可能是在物质世界之外,创造出一个相对独立、与物质世界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而且远比物质世界复杂的虚拟世界。


  ※在美国,绝大多数人都在服务行业工作,而在中国,制造业当然是一个更重要的就业方向。


  ※七大经济发展趋势,综合起来考虑,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进步的变革作用。一是工资停滞;二是劳动收入的熊市,企业的大牛市;三是下降的劳动力参与率;四是就业机会减少,无就业复苏延长,长期失业飙升;五是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六是应届毕业生收入减少和就业不足;七是两极分化和兼职工作。

  除了信息技术的进步,还有其他三个可以设想的因素是导致七大经济趋势的全部或至少大部分原因:全球化、金融业的发展和政治(我在其中包括了如放松管制和工会的衰落等因素)。


  ※下图显示了1948-2011年劳动生产率(衡量工人的每小时产值)和支付给一般私营部门工作的薪酬(包括工资和福利)之间的关系。图中的第一部分(1948-1973年)符合经济学家们的预测。生产率的增长与工人报酬的增长近乎完美的一致。繁荣的景象蒸蒸日上,所有对经济做出贡献的人都在共享着财富。70年代中期之后,两条线之间逐渐扩大的差距用图形表明了整个经济中的创新成果已经不是由工人享有,而是几乎完全由企业主和投资者受益。



  注:1947-1973年这段黄金时期的特点就是卓越的技术进步以及生产率的强劲增长。这段时期发生在信息化时代之前。在此期间,创新主要发生在诸如机械、化工和航空航天工程领域。


  ※经济有消灭中产阶级稳定工作的倾向,然后用要么是低工资的服务性工作,要么是专业的高技能工作取代它们,这一现象被称为“就业市场的两极分化”。职业两极分化造成了沙漏状的就业市场,求职者如果不能在顶端找到理想的工作,就只能跌落到底部。

  就业市场两极分化背后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常规工作的自动化,其他因素还有通过贸易实现的劳动力市场的国际一体化,以及最近发生的离岸外包”。


  ※互联网催生了一些企业,它们拥有巨大的利润和影响力,但雇用的劳动力却少得惊人。

  有证据已经相当清楚地显示,网上活动赚得的收入几乎总是遵循赢家通吃的规律。

  下图这种无处不在的长尾分布是主宰互联网领域公司的主要商业模式。



  ※(美国)国家医疗保健管理研究所2012年的一份报告发现,仅占人口1%的生病最严重的人,其医疗支出占全美总支出的20%。2009年,近一半的开支,约6230亿美元用于总人口中生病最严重的5%的人。事实上,在美国,医疗保健支出有着同收入一样的不平等。如果你画一个图,看起来会非常像上图中的赢家通吃/长尾分布。


  ※历史对我们最重要的一个启示是,技术进步和运作良好的市场经济之间有着强大的共生关系。健康的市场会激励有意义的创新和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分,而这一直是我们繁荣的原动力。


  ※YouTube于2005年由三个人创建,不到两年后,该公司被Google以大约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当时YouTube的员工只有65名,大部分是高技能工程师。这样算来,每个YouTube员工的估值超过2500万美元。

  2012年4月,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了新兴图片分享公司Instagram,该公司的员工为13名。也就是每个员工的估值大约7700万美元。

  两年后的2014年2月,Facebook再出大手笔,这次是以190亿美元收购移动通信公司WhatsApp,WhatsApp有55名员工,每名员工的估值达到惊人的3.45亿美元。

  在这些案例中,员工估值的飙升生动地演示了加速发展的信息和通信技术是如何发挥杠杆效应,并将一小部分劳动力的努力变成巨大的投资价值和收入的。更重要的是,他们以令人信服的证据描述了技术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所发生的变化。


  ※本书的主要观点:加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很可能越来越多地威胁到不同行业各种技能水平的大量工作。该趋势如持续发展,将对整个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自动化会残酷地剥夺工作机会,降低收入水平,大部分的消费者最终可能会缺乏相应的收入和购买力,以致无法刺激对于持续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需求。


  ※只有两种实体能够创造对于产品和服务的最终需求:个人和政府。在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一般至少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至于其他大多数发达国家,这个比例也在60%以上。当然,对于绝大多数个人消费者,几乎所有的收入都依赖于就业。购买力主要是通过就业这个机制实现分配。在中国,个人消费仅占中国经济约35%,大致是美国的一半。


  ※1992年,收入位列前5%的美国家庭产生了约27%的总消费支出。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上升到38%。


  ※正是20年来使得美国消费者继续拉动经济增长的借贷导致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到2030年,中国将有超过2亿老年公民,大约是2010年的两倍。到2050年,超过1/4的国家人口将在65岁以上,有超过9000万人至少达到80岁。


  ※下图所示,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美国制造业雇用工人的比例无疑在急剧下降。技术进步给美国制造业就业带来长达60年的下降。



  ※发达国家走过的典型道路是先在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上富起来,然后再过渡到服务型经济产。随着收入的增加,各个家庭一般将收入的大部分花在服务业上,因此有助于在工厂部门以外创造就业机会。在机器人时代,中国面临着做出类似的壮举,但在这样一个时代,机器和软件将越来越多地威胁到不只是制造业的就业,还有服务业本身的就业。


  ※2014年5月,剑桥大学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写了一篇文章,发出了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危险警报。在英国的《独立报》(The Independent)上,霍金以及其他的合著者,包括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物理学家马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计算机科学家斯图尔特·罗素(Stuart Russell),一起写文章警告说,创建一台真正能思考的机器“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事件”。一台超出人类智力水平的计算机可能会“超越金融市场,超越人类研究者的发明,超越有控制能力的人类领导者,研发出一些我们甚至无法理解的武器”。把这一切视为科幻小说,则“有可能是我们历史上最糟糕的错误”。


  ※到目前为止,我所描述的技术,比如能搬箱子或做汉堡的机器人,能创作音乐、写报告,或在华尔街交易的算法,都可以归类为专业或“弱”人工智能。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被称为“强人工智能”


  ※莱特兄弟是依靠修修补补和反复试验制造出了自己的飞机,肯定不是在空气动力学原理的基础上。


  ※无论是相信奇点的人,还是担心先进的人工智能带来危险的人,他们都认为人工智能与另一种潜在的破坏性技术力量的到来有关,或许是前者促成了后者,这种力量就是先进的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的实质是能在原子接连排列的分子水平上工作,用全新的分子组织来创建大型结构。


  ※构成纳米技术基本思想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959年12月,当时大名鼎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被认为继爱因斯坦之后最为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教授(Richard Feynman)在加州理工大学发表了题为《在底部还有很大空间》的演讲。费曼清楚地预见了化学的一种机械化方法,认为几乎所有的物质都可以被合成出来,只需要简单地“把原子放在化学家们所说的位置上,就能制造出物质来”。


  ※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还在麻省理工学院念本科的K·埃里克·德雷克斯勒(K. Eric Drexler)接过了费曼的拉力棒。

  核糖体,它实质上就是包含在细胞中的分子工厂,能读取DNA中的信息,然后组装起数千种不同的蛋白质分子,构成所有生物有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材料。

  不过,德雷克斯勒提出了一个激进的观点,生物学领域中这种分子组装机是在柔软充水的环境中操作,但他声称,这种微型机器可能会走出这个领域,向原先由大型机器把控的领域进军,这些领域包括钢铁和塑料这样又硬又干的材料领域。


  ※分子组装的最终实现将意味着我们所理解的制造业的结束,它还可能带来诸如零售、分销和废物管理领域等整个经济行业的消亡,其对就业的全球影响将是惊人的。


  ※佩兹曼效应:1975年,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萨姆·佩兹曼(Sam Peltzman)发表了令世界尴尬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佩兹曼指出,虽然在汽车中使用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等新的安全技术已经成了法律规定,道路安全却并没有因此而好转。安装了安全装置后事故死亡率有大幅降低,但是事故数量却大幅增加,所以总的汽车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反而出现了增长。他认为,是由于司机感知到安全性的增加,他们会采取更多的冒险行为。


第四部分 延伸阅读


  ※数字鸿沟,是指在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地区、行业、企业、社区之间,由于对信息、网络技术的拥有程度、应用程度以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及贫富进一步两极分化的趋势。

  该词源于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于1990年出版的《权力的转移》一书,该书提出了信息富人、信息穷人、信息沟壑和数字鸿沟等概念,认为数字鸿沟是信息和电子技术方面的鸿沟,信息和电子技术造成了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化。

  数字鸿沟是信息时代的全球问题。不仅是一个国家内部不同人群对信息、技术拥有程度、应用程度和创新能力差异造成的社会分化问题,而且更为尖锐的是全球数字化进程中不同国家因信息产业、信息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信息时代的南北问题,其实质是信息时代的社会公正问题。它涉及当今世界经济平等、对穷国扶贫和减免债务、打破垄断和无条件转让技术等诸多重大问题。


  ※永久性收入假说,由货币主义领袖米尔顿·弗里德曼 (1912-2006)提出。永久性收入假说即人们的消费行为主要取决于永久性收入,而不是偶然所得的“暂时性收入”,C=αYp,永久性收入假说对“平均消费之迷”作出了解释,其在政策上的含义为:只有没有预期到的影响未来收入的政策变化才能影响消费。


  后稀缺经济,这个名词首次出现是在著名经济学教授杰夫贾维斯在《What Would Google Do》一书中第五章“新经济”中被提出。他指出,互联网上有丰富的信息、丰富的用户(消费者),只要你能有效的组织这些资源,你就能创造非凡的价值。说明了稀缺资源的价值。只不过这里的稀缺资源不再是传统的物质资源,而是用户的注意力。本质上,google获得的用户注意力,与传统的报纸获得的用户的注意力是一样的。区别在于获得的方式。在那个时代,通过那样的手段可以获得;在这个时代,用户更愿意把注意力给google。这没有本质的区别。《后稀缺经济》是经济学的一部作品,作者为杰夫贾维斯,来源于《What Would Google Do》。


  注:本文将归档在本公众号的“小编备忘-阅读书目-最近阅读”栏目。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健康的体魄,健康的灵魂

生命在于运动,境界在于读书

每日步行一万步,每日读书半小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