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科创板注册制“双满月”| 新刊上架

复旦金融评论 复旦金融评论 2022-07-08
2019年7月22日,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上交所在孕育仅仅8个多月之后,诞下一对万众期待的“双子星”——“科创板”和“注册制”。至此,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已经两个月,最熟悉他们的圈内好友汇聚一堂,为他们的“双满月”献礼,向中国资本市场的重大改革致敬!

前期推送的专题内容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我们在此将专辑内容汇总(点击 ★★★ 即可阅读原文)。

★★★ 魏尚进:科创板与中国经济的未来

★★★ 魏刚:不忘科创板建设初心

★★★ 钱军、顾研、王皓非: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如何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  桂浩明:科创板应该姓什么?

★★★  邵宇、陈达飞:科创板的使命?

★★★  黄俊荣:莫让财务问题成为企业科创板上市的绊脚石

★★★  张君毅:寻找中国科创独角兽

本期专题邀请到业内最接近科创板制度建设和市场研判的专家、学者共襄盛举。《复旦金融评论》主编、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在卷首语中开宗明义。他指出,一个国家要创新不断,就需要有一个能给有思想、有灵感但缺资金的企业系统地提供融资的制度。科创板不仅为国家科技创新战略在资本市场落地新增了一个板块,也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他期盼科创板能与金融的进一步开放相辅相成,并为创新型实体经济的发展添翼。

科创板在高起点、快节奏、热期盼中如期开市,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征程。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客座教授、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上市中心总经理魏刚强调,我们始终不能忘记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初心:通过市场化改革办法提升服务科技创新企业能力、增强市场包容性、强化市场功能。 

科创板正式开市前,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钱军就曾提出,科创板和注册制试点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意义重大,也对化解中国股市结构性问题、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原文参照《复旦金融评论》第3期《科创板注册制助力中国股市结构性改革》)

科创板开市以来,总体运行平稳,市场热情度处于高位,但投资者情绪开始逐步趋于理性。钱军教授提示,在目前全球不确定性高企的情况下,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波动加剧,整个股市,包括其中的某一个板块的“风向”可能转得比个人投资者想象得快很多。在注册制推广方面,应该等待制度完全落地,检验和发现可能的问题,将制度进一步完善之后,再考虑将经验推向其他板块。

科创板究竟是姓“科”还是姓“科创”?探讨这个问题的价值在于能够让人们看清楚科创板最应该让什么样的企业上市,投资者对此又是持什么样的态度。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专家桂浩明以两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他发现,市场对姓“科”的公司与对姓“科创”的公司有不同的估值方式,它们之间巨大的价差,反映出科创板投资者对于企业科技含量以及成长性的高度关注。因此,科创板不仅应该姓“科创”,而且应该坚持姓“科创”,在提高对上市公司包容性的同时,也要维护好鼓励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的原则。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金融学特聘实践教授、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把科创板就比作这星星之火。科创板是资本市场与创新的结合点,被看作是中国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肩负着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激发中国资本市场活力的重要使命。

8月底,科创板出现了首例因财务问题审核后不予注册的公司。普华永道中国审计合伙人黄俊荣认为,一家技术落后、前景堪忧的企业,任凭有再高超的财务技巧,也很难通过监管审核与市场检验成功上市;反之,对于一家技术领先、业绩出色的企业而言,薄弱的财务基础和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也会直接成为上市路上的绊脚石,拖后上市时间表甚至导致上市失败。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企业为上市做准备,永远是越早越好,科创企业的当务之急要先抓收入端、成本端、股权端的三项财务重点工作。

那么,科创板注册制对科创领域的企业会产生哪些影响?独角兽企业是否有望回归?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采访了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张君毅。他认为,在科创板上,早期崭露头角的是一些以技术创新为主的企业,中后期会出现一些以技术和模式创新并重的企业。

 

除了“科创板”专题文章之外,本期《复旦金融评论》还关注了人工智能、区块链、企业创新、中国零售业转型、上海发展动力等议题(点击 ★★★ 即可阅读原文)。

  • 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梁信军为我们预判了未来15年影响全球经济的三大趋势。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以及全球增长极的漂移,我们基于当下惯性的一切判断都将可能失灵,投资的价值之锚也会发生改变(★★★《梁信军:未来十五年,惯性判断将失灵,三大趋势影响全球经济 | 趋势》)。

  •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术访问教授魏尚进为我们解释了为何出于资金效率的考虑,不是所有的小微企业都能得到社会融资;而金融科技和金融开放如何能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魏尚进:如何用好金融科技与金融开放帮助小微企业融资? | 趋势》

  • 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大量移民涌入城市,究竟会给企业乃至城市的创新动力带来怎样的影响?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高华声提出,一个城市户籍放松后,当地企业会放弃“升级技术”,更多地选择以低廉劳动力为驱动的低技术含量的生产方式,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有迹可寻。(《“移民城”的创新窘境》)

  • 在解决“僵尸企业”的问题上,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永钦建议,可以降低信贷扭曲,减少资源错配,从而促进我国以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王永钦:“创新”大战“僵尸” |  前沿》)。

  • 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智库研究中心主任李清娟认为,区块链技术的特征与发展现实,能够有效地推动政府管理,为政府流程再造与扁平化管理创造条件(★★★《李清娟、陈楠:运用区块链技术推动政府管理 | 趋势》)。

  • 在过去数年的时间里,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特聘教授、杜克大学经济学教授徐熠和科研团队一起,走访了温州的鞋业集群,开启了中国零售业模式的调研之路。他的研究成果将为您勾勒出近二十年来中国零售业的发展轨迹和历史沿革(《见证中国零售蜕变的“白鹿城”——鞋业集群模式的探索之路》)。

  • 始于2018年下半年的本轮宏观调控不同以往。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前司长管涛为您解读应对外部冲击,是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还是财政和货币政策进一步加码。(《宏观调控的逻辑:“以静制动”还是“先发制人”?》)

《复旦金融评论》第六期主题将围绕“中国金融教育的未来”。届时,将有多位重量级的教育家和业界专家共同探讨金融教育的话题,敬请期待!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