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中医药文化》2021年第5期

信息来源:中医药文化杂志


《中医药文化》2021年第5期 


目录

医疗文化史研究

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扁鹊”内容考辨

张净秋


一方之史:续命汤的形成、嬗变与传播

刘雨茁 王育林


粹华制药厂与中药西制实践

吕佳蔚 王振国


抗疫特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药参加重大疫情防控的回顾、经验与启示

刘海军 刘东梅


海外中医

中医药海外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于亮 朱晓勤


受众意识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探析

袁恺文 林勋


人文新探

从身体体验出发的“治未病”——以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气功实践为例

黄信者


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文物中窥探岭南防疫文化

周红黎


基于网络数据分析的中医药自媒体传播路径研究

刘雅兰 张政


文献研究

张家山汉简《脉书》“疕如疏”之“疏”义补释

刘庆宇 袁开惠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抄本王九峰医案整理研究

熊俊 于业礼 段逸山


中国中医科学院馆藏刻本《圣散子方》递藏史考——以钤印为考察中心

孟永亮 靳日高 张明锐



精彩先行

 医疗文化史研究 

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中“扁鹊”内容考辨

【作者】 张净秋

【摘要】扁鹊是著录于传世文献中的著名医家,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成文之后,对其所作考辨历代频出,然争议至今不绝。不难发现:先秦两汉之时“扁鹊”已广泛进入大众传播视域,成为口谈、笔录的重要对象;传世文献中,扁鹊形象多见于子部书,且相关故事均为寓言;世人多以扁鹊设譬作比,借此阐述个人观点。由《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书名命名方式出发,可证“扁鹊”实为上古神医之名。有关扁鹊之医书则多为伪托之作,鉴于文献的缺乏,其内容、传播不可确考。司马迁《扁鹊列传》当为扁鹊形象集大成之作,然囿于文献本身的复杂面貌、当时文史不分的史学风尚,以及史迁撰史原则、个人趣味、审美取向,《扁鹊列传》呈现出了内在的矛盾与龃龉、书写上的困境与序列上的折衷。


一方之史:续命汤的形成、嬗变与传播

【作者】 刘雨茁 王育林

【摘要】续命汤是治疗风疾的名方,晋唐之际方书中多见续命汤的记载,其配伍与剂量各异,呈现出多歧发展的繁茂景象,此或与中古社会的风疾恐惧相关。《和剂局方》的收录和张元素的创制使续命汤“经典化”,成为被后世征引的主要文本。医者对续命汤“致虚”的反思、风疾理论的嬗变使续命汤在精英医疗场域中的应用更加审慎,但在庶民社会医疗实践中仍然是治疗中风病的重要选择之一。


粹华制药厂与中药西制实践

【作者】 吕佳蔚 王振国

【摘要】1921 年初创的上海粹华制药厂是中药西制的开创者和践行者之一,以“科学国药”为宗旨,致力于中药剂型的改良,主张以“提精”的方式制造便于服用和贮存的中药制剂。粹华制药厂代表西学东渐背景下上海中医界在中药改良方面所做的努力。通过梳理分析粹华制药厂成立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主要工作以及社会影响,引出对近代中药西制实践历史价值的思考。

 抗疫特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中医药参加重大疫情防控的回顾、经验与启示

【作者】 刘海军 刘东梅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次重大疫情防控,中医药均不同程度参与其中。中医药参加重大疫情防控的主要经验包括党和国家为中医药参加重大疫情防控提供政策支撑、与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参加重大疫情防控的基本模式、中医药参加重大疫情防控需有明确的制度路径、增强中医药抗疫疗效是关键等。当前,深入研究中医药参加重大疫情防控的历史、经验,对中医药参加当前和今后重大疫情防控以及中医药自身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海外中医 

中医药海外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作者】 于亮 朱晓勤

【摘要】 传统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其发扬光大、造福世界人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时代命题。我国提出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为促进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该文旨在厘清我国传统中医药在海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分析海外国家有关中医药行业的立法状况,归纳、总结有关中医药国际合作的法律制度与实践,探索创新有助于中医药“走出去”的法律制度和理论,综合运用国内法、国际法机制促进中医药在海外健康发展,促进中医学、卫生法学与国际法学的互动。


受众意识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探析

【作者】袁恺文 林勋

【摘要】中医药的翻译传播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中医翻译工作者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桥梁,应树立受众意识,增加译文的接受度,使得中医药真正走进国际受众内心,提升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文章围绕中医典籍翻译与受众意识之间的关系,阐述受众意识的重要性;并以《黄帝内经》英译本为例,解读分析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受众意识对中医对外翻译宣传的重要性,旨在探索中医典籍在西方受众群体中更有效的传播方式,为中医英译工作提供启示借鉴。

 人文新探 

从身体体验出发的“治未病”——

以上海市气功研究所气功实践为例

【作者】黄信者

【摘要】以上海市气功研究所的气功实践作为研究对象,试图聚焦气功研究中常被忽略的身体感觉和体验来分析“治未病”的过程。在分析这些感觉和体验时,采用文化人类学中“具身化”的研究范式作为理论框架,对气功教员和学员以及其在教习场所的相互作用进行具体描述。在气功实践中,作为抽象概念的“气”和“治未病”,在习练者对细微的身体体验的觉察中被生成、被转化为具身化的经验,成为习练者身体的一部分,且正是这些身体体验构成了“气功治未病”的基础。


从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文物中

窥探岭南防疫文化

【作者】周红黎

【摘要】岭南地区气候炎热,瘴气疫毒之邪较盛,为瘟疫好发之地。岭南瘟疫是历代岭南医家研究的重点。作为岭南地区最大的中医药博物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馆藏有丰富的岭南瘟疫学文物,透过这些藏品,发现岭南医学、中西汇通医学、药膳文化、凉茶文化、药浴文化、大医文化,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防疫文化,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典藏。


基于网络数据分析的中医药自媒体

传播路径研究

【作者】刘雅兰 张政

【摘要】在媒介去中心化的背景下,每个人同时是信息的传播者与接收者,中医可以用便捷的自媒体进行全民传播。但同时,自媒体的各项传播要素相互影响,使得传播过程更加复杂,传播效果难以控制。选取微信、微博、知乎、豆瓣、百度贴吧、BiliBili 中的中医药相关数据,通过网络数据分析了解现有中医自媒体传播主体、内容、受众及效果这几大传播要素及其互动关系。通过借鉴传统传播模型,形成了中医自媒体传播的有效路径,在此基础上为提升中医传播效果提出相关建议。

 文献研究 

张家山汉简《脉书》

“如疏”之“疏”义补释  

【作者】 刘庆宇 袁开惠

【摘要】张家山汉简《脉书》中“疕如疏”之“疏”,各家阐释有较大差异,学界无所适从。从与“疏”义密切相关的“疕”和“痂”入手,借助简帛资料用字特点以及疾病的特征等方面,运用出土与传世文献用例,阐明“疏”字当通“糈”,义即“稻子”。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抄本

王九峰医案整理研究

【作者】熊俊 于业礼 段逸山

【摘要】清代名医王九峰,以医案名世,但因其生前忙于诊务,无暇著作,王氏医案均为门人集临证方案整理而成,未能刊行,均以抄稿本形式传世。目前通行的王氏医案类著作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尚有很大一部分未见整理研究。对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 7 种抄本进行调研,以期对王九峰医案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中国中医科学院馆藏刻本《圣散子方》

递藏史考——以钤印为考察中心

【作者】孟永亮 靳日高 张明锐

【摘要】《圣散子方》因苏轼作序而流行于北宋,后成书于明代,现为孤本,收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书籍内文31叶,而钤印达95枚。方寸钤印,朱迹累累,饱含着明清及近现代10余位藏书家的艰辛和喜悦,也记录着一部方书的流传和变迁,更是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缩影与见证。通过考察95枚钤印,梳理该书的流变轨迹和递藏过程,为进一步考察其版本价值和文化传承提供重要线索。

《圣散子方》序书影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