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涵:老北京“偏门”建筑师,和他的奇妙“屋”语

十一 一筑一事
2024-09-03


2013年,建筑师李涵辞去稳定的工作,与妻子胡妍共同创立了绘造社。目的很简单,希望能以更被大众接受的形式去记录城市,将他们对建筑学术上的思考转化为肉眼可见的绘画。


“因为我们擅长干这事儿,我个人也喜欢。”李涵的口音京味儿十足。


“最伟大的艺术会创造一种通感”

在玩艺术前,首先是个建筑师


发展至今,绘造社记录的城市、街区、空间不计其数。很多人会以为绘造社是一个偏商业性质的公司,“我们其实并非是一个以利润为主导的民营公司,我们首先是一家艺术家性质的事务所,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是根本。”


建筑师、研究学者、“路上观察学学者”、译者、艺术家......在他身上有着众多标签,“在精神上,我更属于一个建筑师”,李涵说。


看来,又是一位“偏门”建筑师没错了。



因为一本书把工作辞了

然后......


在创办绘造社前,李涵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拿着在当时并不低的薪资,扎在岗位上干了将近7年。


渐渐地李涵意识到,得开始干点自己喜欢的事,不然来不及了。彼时,《一点儿北京》的出版进度如火如荼,李涵意识到,自己得专心做自己的事儿,于是干脆把工作辞了专心画画。


· 李涵手绘画像。插画:安庭毅


2013年7月,《一点儿北京·三里屯》正式出版,这是该系列的第一本,而后相继又推出了《七九八》、《南锣鼓巷》以及一本建筑读本《虚构》和三张全景式轴测图海报。


· 《一点儿北京》系列书籍。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一开始,李涵其实没想着要创办绘造社,但后来画完《一点儿北京》觉得不如创办一个事务所专门干这个。


于是,绘造社成立。这份在外人看来或许挺简单一事儿,对于李涵来说其实并没那么容易。当他们选择要绘制一个街区、一栋建筑、一个空间时,必须与对象要有着深刻的“交流”。


· 《大栅栏》绘图作品。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 《三里屯》绘图作品。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这种“交流”体现在他们前期做的功课,要足够了解,才能尽可能地展现。“总体来说我的知识背景,很多东西都是基于建筑”,很多时候,李涵都在用建筑师的思维或方法论在进行着创作。


其实在绘造社创立的初期,李涵就将事务所的业务进行了梳理,共分成图画、建筑、展览、出版这几个大类别。


他们曾经在2018年将一处典型的北京两室两厅商品房,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古典精神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两口之家。户型北面有一处赠送的错层阳台,成为“赠阳庵”的设计核心,也是名字的由来。


· 赠阳庵。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在2018年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主题展《我们的乡村》中,绘造社也受邀创作了一幅名为《淘宝村 · 半亩城》的作品。


他们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淘宝村”素材,描绘了一个虚构的“淘宝村”及其相关设施的集群,表现了在互联网和物流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中国农村独特的发展状况。


· 第16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 ·《淘宝村 · 半亩城》。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2019年《胡同蘑菇》出版,这本书从北京内城胡同里由居民自行建设、改造的民居中,挑选出最具有特色的个案,通过精致的建筑模型和水彩建筑图将它们呈现。


· 《胡同蘑菇》。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这些模型和图画不仅仅完成了记录的工作,它们自身的高质量完成度也让它们具有被独立欣赏的价值。


基于这些作品,李涵与金秋野两位作者探讨了另类的城市研究态度和方法,并以独特视角解读了北京胡同自发生长的形态和其中多样的空间形态。


· 《胡同蘑菇》。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总之,李涵把跟建筑、艺术、人文相关的事儿,能干的全干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觉得整挺好。



老北京的老北京情结?


如果说广义上的“老北京情结”如同一曲有腔有调的京韵大鼓,那李涵的“老北京情结”则如同言派京剧显得润物细无声。


对于李涵来说,他的“老北京情结”体现在那些鳞次栉比的筒子楼内,那些被岁月打磨的老胡同里,那些布满生活痕迹的阳台上,那些张弛有度的大院生活中。


· 《一点儿北京》。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继《胡同蘑菇》后,李涵与金秋野在2021年初编著了《楼房花朵》,书籍设计由A Black Cover Design工作室主理人广煜操刀。


· 《楼房花朵》。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作为“零度城市研究系列”的第二册,《楼房花朵》通过精巧细致的建筑模型记录了北京普通居民楼各式各色的阳台改造。


· 《楼房花朵》。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在中国北方城市,由于极端的天气条件,被封堵是几乎是每一家阳台必然的命运,由于其不拘一格的封堵方式又让阳台本身成为了一道特色的风景线。在《楼房花朵》这本书中,呈现出了一幅百姓生活状态以及趣味的浮世绘。


· 《楼房花朵》。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当谈起“零度城市研究”时李涵说:“其实出版这两本书也是一个偶然,起初这只是一个在北京建筑大学进行的教学实验,带领学生们进行民间建造方面的研究。在搜集整理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了模型本身的魅力与价值。”


· 《楼房花朵》。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说不上来这是否是李涵对老北京一些人文风物的执念,但当以绘画见长的他开始接触模型制作时,这事儿就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零度模型”


“建筑图和建筑模型一样都是一个窄门,和盖一栋楼是一样的,他们相辅相成却又各自独立。”


建筑师的模型通常有两种,一种用来推敲设计,另一种用来表现设计。


对于有着建筑师身份的李涵来说,制作模型当然也并非什么难事。


而这次将研究对象锁定为“阳台”也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特殊性和独特性,更是因为2020年初的疫情。在去年意大利爆发疫情不久后,居家隔离的人们几乎快被逼疯了,于是各家在阳台上交流、分享、消磨时光。而阳台作为在平日里似乎并不被“重视”的建筑元素,也在这个时候成为了某种精神支柱,让人们互相扶持着渡过难关。


· 《楼房花朵》中的部分模型。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其实叫‘城市研究’有点儿过,我觉得更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城市体验’。我们一直特别喜欢民间自发建造的房子。对于这类房子,说出它们到底哪儿美、哪儿好,还真是件挺难的事。很多美好不是靠理性能分析出来的,只能靠感官体验,例如拍照、写生,或者就是单纯的观看。”


于是李涵带领着数名学生深度参与到这个项目中,将他们脑海中构建的“阳台”以各种材料呈现出来,最终形成各式各样的“零度模型”。


· 《楼房花朵》中的部分模型。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问题来了,什么是“零度模型”?


“真正的零度模型不代表任何现实当中的建筑,它就是以模型的形式存在,在制作过程中产生的手工痕迹都可以看作是零度模型的特征,所以零度模型和我们一般在特摄片中看到的模型是两个概念”,李涵说。


· 《楼房花朵》中的部分模型。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在我看来,他们呈现出的零度模型最妙的点是,你在这个世界上找不到与之匹配的实体建筑,但却又能让你感觉到一股浓浓的真实生活感,这些模型在虚与实之间来回交织,让人产生了无法抗拒的窥探欲。


听懂掌声。


在后期进行书籍的装帧与版式设计时,设计师广煜大胆地采用了跳脱的设计,将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纸张拼接在一起。在翻看这些样书时,李涵时常产生一种错觉:“我到底是在看一本书的模型,还是在看一本模型的书?”


· 《楼房花朵》样书及部分装帧材质。图片来源于绘造社


这种让人会心一笑的小插曲,就还挺可爱的。



-


后记


关于绘造社的未来,李涵想尝试更多材料方面的突破,除了电脑绘制会跟材料结合之外,在模型上也会持续研究并产出一些自己觉得有趣的模型。


采访末尾,如同酒过三巡的饭桌,我们逐渐开始聊一些深刻的问题:“作为建筑师,你如何看待那些在城市中消失的建筑?”


“我觉得也没什么,总会有新的东西来替代,我算是一个偏怀旧的人,但怀疑过去的东西真的有那么美好吗?”李涵思考了一会儿继续说:


“我一直相信,最伟大的艺术会创造一种通感,不论是绘画、模型还是建筑。”



-


主编  |  牧之、鹤鹤

编辑  |  十一

撰稿  |  十一

摄影  |  来源于绘造社

校对  |  希希

设计  |  小杨


-


延伸阅读

我们还采访了这些建筑师


和马岩松“约会”,看见他的温和与锋利

齐欣:被遗忘的“骑士”与未完成的建筑

庄子玉:设计“符合当代人生活方式”的建筑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