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我做了十年建筑师(成都&重庆)

建筑师观察录 一筑一事
2024-09-06


建筑师,作为一个颇具代表性的现代职业,在中国的公众认知却并不是特别广泛,应该说大大低于医生、律师等,很多人依然分不清楚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土木工程师甚至施工队的差别。


与中国古代的土木建筑鼻祖鲁班,或清代皇家工匠团队“样式雷”家族不同,今天我们谈论的“建筑师”与“建筑设计”是什么?或许对定义与历史的梳理,依然不足以提供公众感知的视角,就像很多人知道梁思成、林徽因,是从他们的故事而非创作开始。


建筑师首先是鲜活的个体,我们不妨把目光直接聚焦在当下年轻一代的中国建筑师身上,去看看他们在做了十多年建筑之后,在想什么,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业界甚至还没把他们定义为“第六代建筑师”(第五代建筑师被描述为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出生),因为建筑师作为一个“中老年职业”,大量从业者要从40岁甚至50岁才崭露头角。换个角度而言,他们或许正处于一种自发、自在但逐步自觉的状态中,开启一种新的可能。


这种可能,甚至潜藏着的颠覆性,是什么呢?


我们首先从地处西南的成都、重庆建筑师入手,采访了22个建筑事务所的32位建筑师,围绕创作、在地、代际、生活等议题展开探讨,看看在全球化进入新阶段,在地化呼声越来越高,社交媒体深入,人工智能崛起,以及中国的城市化、新文化都急需新的注脚的当下,他们在怎样做建筑?



人物 CREATORS


#创作力

新生代建筑师观察录(成都&重庆)

22个建筑事务所 32位建筑师

探访时间:2024年5—7月






创作与自知


复杂的条件,是这一代建筑师共同面对的现状。这种复杂性,来自经济高速发展的撕裂,也来自新世纪中西方深度融合的冲突,更来自新技术对人类旧有生产生活模式的普遍挑战。


在世界各地的多元建筑教育与实践案例的影响下,他们没有前辈在重开国门之初所感知到的某种深刻,却以一种更日常的方式与世界相融。成长于国际化与互联网的丰厚土壤,他们与当下活跃的使用者保持更强烈的同频与共鸣。


他们普遍拥抱更世俗的生活,并希望在建筑实践中展现更强烈的社会关怀与公共意识,或者说,他们更来自我们。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缺乏精神性,相反,他们是在另一些维度上思考创作的真实价值,以及建筑师的自我认知。


或许,这十年的建筑,就是一个以创作建立自知的过程。




靳洪铎

相对建筑 

创始人

创于2015年

毕业于德国科堡应用技术大学;

曾任职于德国Pazdera AG建筑幕墙公司、奥地利Dietrich | Untertrifaller建筑事务所、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成都




“建筑师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现实问题”,这是靳洪铎强调的,他认为建筑应重视实用性和功能性。靳洪铎提到,无论建筑多么宏大或美观,如果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那么它就失去了意义。因此,「相对建筑」以满足业主使用为建筑设计目标。


「相对建筑」并非偏颇于使用功能而忽视了建筑的日常审美,在“战旗村改造”项目中,团队通过抬高广场地势,在提供集会和表演空间的同时,遮挡周围杂乱的建筑环境,将视线引导至开阔的山川风景,使广场成为村庄的主要入口和活动中心。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战旗村改造”项目



靳洪铎认为建筑师的职业本质是解决问题,用场地解决业主实际需求,但他强调



创新不能以牺牲功能性为前提。



「相对建筑」的这种理念坚持,源于靳洪铎早年在德国留学养成的“务实”气质,他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师有不同的关注点和思维方式。如日本建筑师由于土地紧张的现实因素,更关注细节和使用习惯;而欧洲的建筑表达则更关注构造细节和工艺。相比之下,



中国本土建筑实践重视建筑背后的叙事性支撑,更关注形式表现和建筑整体性。







罗 珂

朗读建筑设计事务所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创于2018年

设计学博士、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台北艺术大学驻留艺术家 


成都



“实际上建筑行业极少有独立的创作,我们团队每一个成员都是作者且一同成长。很多时候团队能力决定了作品的上限,我作为主持建筑师往往决定的是作品的下限。”



罗珂这样介绍到,同时整个「朗读建筑」团队也常常借用建筑对各种“抽象”议题展开研究,如讨论集体记忆与个体记忆间的关系、解答建筑之美何以可量化的问题等。


早些年「朗读建筑」对将自然现象转译为建筑体验充满兴趣,着迷于建筑空间在调动人的感官信息上的独立实践过程,从这样的个人体验出发,对熟悉的城市生活场景重新编码,这样利用建筑“陌生化”自身感官的手法是为了让人与公共空间重新联结,重新对话。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例如他们尝试在“泉水湖创客中心”和“听风堂茶室”的项目中,用建筑语言处理林盘的光氛围和风的具身认知,如空间的变化,风铃的引入等手法,让人从五官强化感受山间风的变化



在“声音博物馆”中「朗读建筑」对“现实秩序”展开研究,探索了声音与建筑之间的深层联系。在这个位于四川雅安的项目方案中,「朗读建筑」巧妙地运用了和声比例原理来设计建筑的平面布局,使建筑本身成为一种对声音秩序的物质化呈现。通过这个项目,「朗读建筑」展示了他们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空间体验的能力,以及对东西方文化在声音和建筑关系上的深入思考。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朗读建筑」将声音分为人籁、地籁和天籁三个层面,并在建筑设计中予以具象化表达。人籁通过模仿埙的形态,创造出一个可视化的 "乐器" 空间;天籁则以隔音良好的冥想室呈现,让参观者在寂静中体验内心的声音;地籁则融入整个建筑和景观设计中,让自然之声无处不在



这些集体智慧的尝试与实践使得「朗读建筑」能够不断突破自我,探索建筑与各种抽象议题之间的关系。相较于形成某种固定的建筑语言而被标签化,



「朗读建筑」更希望建筑本身的存在,无论是整体还是每一个细节的存在都充满意义,它可以被解读,甚至应该被朗读。








刘 硕

石页建筑Shiye Architects

创始人/主创建筑师

创于2017年

毕业于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专业;

曾于北京前门东区从事四合院改造和胡同片区的规划


重庆




从重庆玫瑰山庄到上海名苑别墅,「石页建筑」整体设计思路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他们的室内装饰语言,正朝着更简单、更纯粹的方向发展。也许当下极简主义的设计倾向是对他们此时此刻心境的真实反映,「石页建筑」正在用平和、理性的方式进行创作。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重庆玫瑰山庄




刘硕解释,



「石页建筑」希望建筑本身能够以一种“婉转、含蓄”的方式打动人,引发共鸣。



因为他们认为,空间的力量比装饰更强大,而空间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还包括材料给人的感官刺激,如触感和空间感受,使城市营造出更多人情味和温度元素。


在“石柱县养老院”项目中,「石页建筑」结合重庆地势特点,将 2000 多平米的地块按照当地民居的尺度进行了划分,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小房子和院落,为老人提供聚集和公共活动的空间。他们还特意设计了川渝地区的狭窄街道和小巷,挑动起人的记忆与情感,建立当地人与在地建筑之间的亲密关系。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石柱县养老院”结合川渝民房修建方式和尺度对地块进行划分。在川渝地区,尤其是古镇村落,房屋高度基本在两到三层楼左右,之间会形成房屋群落的动线和公共空间







王 翔

天仝建筑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创于2018年

毕业于巴黎国立高等建筑学院;

法国注册建筑师、英国皇家建筑学会特许会员


成都




「天仝建筑」的宗旨是“在环境中造物”,王翔认为,



无论是依据环境,还是被环境所限,都给予了设计某种“扰动” ,这种“扰动”是一种其它场地不可复制的特征。建筑的唯一性的根源就在这些唯一性的“扰动”之中。



因此,团队的工作方式一直起始于解读和梳理这些要素,寻找融入环境的场地策略:「天仝建筑」通过设计保存场地的特征,并将其融入社区日常生活,使得在地文化能够从原生场地中自然生长,人们得以在其中相遇、交流。


今年完工并开放的李庄市民中心,以其独特的基地位置——介于内外、新旧、江水与丘陵之间——设计成一个开放体系,欢迎人、自然和四季的轻松进入。「天仝建筑」利用场地的高差,再造了古镇空间的片段,通过街道、里弄和广场的序列,延续古镇肌理,提供探索、发现和停留的空间。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李庄市民中心”的外观看似无序,却巧妙地覆盖着工整的屋顶结构,形成小山丘,与无序的形态相遇,创造出既熟悉又意外的空间体验,并与外部空间形成有趣的互动







徐 浪

合造社CLAB 

创始人/主创建筑师

创于2017年

重庆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曾任《城市中国》杂志主任编辑、

香港华艺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任副总建筑师


成都



「合造社」在建筑森林中寻找着“自然” 与“建造”的平衡点。对徐浪来说,建筑不仅是回应自然的艺术,更是一种朴实无华的表达。他常说,“我想做一个在观念上极其干净、纯粹的房子。”


这一理念在「合造社」最新作品 “唐家河自然教育中心”上得到体现。这个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项目展现了徐浪对“纯粹结构语言”的追求。


在唐家河,徐浪将建筑视为自然的“下划线”。他说:



“与其认为我们试图在这片场所中创造一处空间,倒不如认为建筑是由这片场所勾画出用于强调场所本身的 ‘下划线 ’。”



这种谦逊的态度反映在建筑的每个细节中,从回应山势与河谷的整体布局,到模仿河石形态的结构设计。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唐家河自然教育中心"的四个“时间遗迹”公共空间,它们共同构成了自然生活方式的倡导空间。徐浪希望使用者能在这里感受到 "在时间的遗迹处生活"。他甚至计划使用从唐家河伐木时代废弃的构筑物上拆下来的原石作为主要材料,以强化这种 "遗迹感"



再看几年前在重庆武隆懒坝做的心跳博物馆,这是一座“声音的房子”。徐浪颠覆了视觉主导的建筑体验转而关注听觉。“我们希望做一个房子它的打开方式不是视觉的,而是听觉的。”他如此描述这个半埋入山体的建筑。混凝土的沉重与心跳的轻盈在这里碰撞,形成一种独特的纪念性空间。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心跳博物馆”通过圆形空间和声音的互动,创造出一种近乎宇宙般的体验。在这个房间里面听到自己的声音,而且那个声音非常的巨大,仿佛在诉说一场声音的冒险



在徐浪的世界里,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形式与功能的结合,而是一种对本质的探索,一种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诠释。他的作品就像一首建筑的诗,邀请我们重新思考与空间的关系。正如他在谈到唐家河自然教育中心时所说:



“我们希望这个建筑在时间中长满青苔,回归到创造它的环境当中。”这种让建筑与自然共生的愿景,或许正是当代建筑最需要的思考。







钟梓洵

凡筑ArchFAN 

创始人

创于2014年

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


成都




「凡筑ArchFAN」近年大部分项目都采用了钢结构。这源于对建造材料有效性的关注,钟梓洵认为,



钢结构兼具弹性和塑性,可预制、可干作业,还可回收循环利用,这些特性使其在建造逻辑和实施经济性上具有优势。



也由于这个原因,呈现的空间观感可能有一定倾向:钢结构搭建的“基本框架”,但它也反映了「凡筑ArchFAN」对建造效率和可持续性的追求,而非对特定形式语言的固守。


在“游戏公司办公楼改造”改造项目中,钢结构的应用体现得尤为明显:加固原有混凝土梁柱、搭建新的室外楼电梯、增加室内使用面积的搭层加建、以及预留未来扩建的屋顶框架。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连续折叠的空间装置,它重新组织了公共空间,与工作区域交融,创造出富有雕塑感和戏剧效果的空间氛围。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钢结构的选用不仅体现在“游戏公司办公楼改造”主体结构上,还延伸到了内部装饰。例如,4mm厚的热轧钢板被用作面层材料,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实验,既保证了结构稳定性,又传达了轻薄的折纸意象,同时避免了空间压迫感







李未韬 李博

未见筑 

创始人及合伙人&设计总监

创于2017年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学士

伦敦大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建筑设计硕士

毕业后跟随 Will Alsop 工作多年;

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 委员;

重庆市城市规划学会

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 副秘书长


重庆




李未韬认为「未见筑」的“江小白”和“后堡社区”在最近几年最有代表性,一个是文化类新建项目,另一个是更新改造项目,其对项目气质的表达和为在地品牌“私人定制”的态度是相同的。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江小白大地艺术馆”是一座高粱地里水平稳重的清水混凝土坡屋顶建筑,用现代的手法诠释质朴的精神,尺度上的些许放大和形式上的些许传承,共同作用于乡村内在气质而非外在形式的延续



“江小白大地艺术馆”是「未见筑」的出道项目。2016 年时,团队开始了这个挑战性的项目,随着创作的深入,他们逐渐被项目的难度激发起更多创意与斗志,最终超出原本的预期。这次经历成为了「未见筑」成长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团队经验的增长,李未韬也开始了未曾有过的思考:



即使在经验丰富的情况下,也要努力避免因过于熟练,陷入固定模式而失去多样性和流变性,「未见筑」要始终保持着对设计的新鲜感和创新性。



李未韬认为「未见筑」在“后堡社区”项目上遇见的困难,如社区与非标商业的有机结合、建筑改造涉及的工程技术等,这些对团队来说都是全新的知识领域。这让「未见筑」有幸重回“无知的状态”,一种对设计有好奇心与对差异保持敏感的状态。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未见筑」唯有在不断的挑战中,通过解决其中困难获得成就感。李未韬认为,这种解难题的过程,像做数学题样的体验,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激发创造力并推动建筑设计的进步







潘友才

小隐建筑事务所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创于2015年

毕业于四川大学;

曾任职于奥本辛斯建筑规划设计 (英国・中国) 有限公司、

中科院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


成都




潘友才感觉到如今的建筑学远离了大多数的普通人,建筑师与大众之间树起了隐形屏障,影响了普通人对建筑的感知和理解,他认为,



「小隐建筑」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反思如何拉近建筑与普通人的距离,建筑被使用并不意味着建筑就回归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使用”只是建筑的应有属性,而如何让建筑在日常生活中“被看见、被理解”才是更为重要的问题。



如果有一套浅显易懂的建筑思想,架起于大众而言能更好感知和理解建筑的桥梁,想必是再好不过。因此,



「小隐建筑」2020年正式提出:“意象建筑”的理论,即“以意赋象,以象见意”。



即,通过建筑的形象、意义、场景和体验四个核心要素,以及象源、象胚、形象、场景和情境五个构建阶段,探索建筑与人的情感共鸣。


这种建筑思维希望促进人们的情感体验和交流共享,具有普适性和适应性。随着科技的发展,意象建筑的创作方法能与人工智能、3D 打印等技术结合,使建筑创作更加普及和日常化。


目前即将建成的“崇州·竹庭乡村美术馆”,可以算是「小隐建筑」近五年在乡村建筑实践的一个总结,也是“意象建筑”理论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崇州·竹庭乡村美术馆”是一个融合了川西林盘、川西民居和竹艺村竹编文化特色的建筑项目。它将院落、大挑檐、青瓦、土墙和竹林等传统元素,以及竹编工艺作为设计灵感,转化为象征日月更替和时间流转的圆形象胚;通过极简的建筑手法体现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大道至简”的意蕴







李 烨

Studio Dali 时地建筑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创于2014年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及硕士、

哈佛大学城市设计与建筑学硕士


成都




「时地建筑」的设计向来是“此时此地”,即根据具体情境做出最合适的设计决策。关于“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李烨保持着持续、深入的思考。


小石村的亮相为「时地建筑」带来巨大反响,这是他们的第一个整体项目,其中为村里设计的公共建筑“小石村文化大院”更是一度成为国内兴起的乡村建设的代表作之一。


小石村的更新是以村民生活为主,同时兼顾文旅吸引,所以在空间规划中首先满足村民对村子原始地理状态的运用和公共空间的使用,因此在建筑材料上尽量选择当地居民熟悉的材料。而在考虑延伸游客的乡村漫游路线上,仍是以村民日常动线为基础。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在大院“包容一切活动的瓦屋檐” 之下,集合了日间照料中心、乡村卫生站、乡村夜校等多重公共功能,作为小石村理想公共空间模式的开端



面对最新的黑龙滩诗里阡陌项目,这样的策略有了调整,当地村民大多不居住于此,这片土地面对的是来自城市的数字游民,「时地建筑」则采用了更现代的材料如清水混凝土和金属结构,并基于使用者的生活习惯规划公共空间。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黑龙滩”中铁诗里阡陌项目,乡村振兴产业孵化中心



在具体的建筑形式之外,李烨希望人们在建筑中、在物质中变得安静下来,让空间感受不是视觉上的刺激,而是让人在空间中体会“关系”,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李烨相信,



通过“空间”诱发对“关系”思考,可以回归内心平静,这种平静又促使人有更多精神体验与生活反思。



这种“宁静的建筑”正是「时地建筑」一直在实践的事情。






宗德新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建筑技术系副主任;葡萄牙里斯本科技大学访问学者;曾工作于葡萄牙Mario SuaKay事务所

苏云锋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访问学者;慢屋设计师酒店品牌联合创始人、总建筑师

陈 俊

重庆大学设计总院副总建筑师、方案研创中心副主任;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副教授



元象建筑 

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创于2013年


重庆





首个落地作品“慢屋・揽清”是「元象建筑」在大理建造的设计师酒店。这个项目对元象建筑意义非凡,因为他们首次尝试同时扮演甲方和乙方的角色,全程参与从选址到运营的各个环节。


这次改造的出发点,不是做标新立异的民宿,而是一次当代乡土的尝试,尊重自然环境与地域人文,让民宿真正的融入洱海这片天地。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慢屋・揽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风貌控制要求迫使他们改为双坡屋顶。这个变化最初让团队感到遗憾,但后来陈俊在现场发现,双坡屋顶与洱海形成了独特的构图关系,创造出一幅古典而富有精神性的空间画面。这次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建筑师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调整和学习



「元象建筑」的最新作品是位于遂宁市的“天幕里·简仓文创园”。这个城市更新项目将废弃的商混站改造成文创园区,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元素,如老办公楼、漏斗和搅拌筒,同时将文创科技众创中心、青年旅社、非遗文创和潮玩空间等多种功能融入其中,成为吸引年轻群体、促进创意经济和夜间经济发展的综合空间,这在遂宁这样的城市具有相当的开创性。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天幕里・简仓文创园”项目以 "文化拾频、记忆传承、遂宁故事" 为设计理念,通过改造厂区建筑、保留工业风格、增加景观设施、保存老厂记忆等方式,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







李岳九

a9a 建筑设计事务所

创始人/ 主持建筑师

创于2015年


重庆大学硕士毕业后,

师从汤桦、戴志中、张鹏举,

并曾在汤桦,李兴钢等多家明星事务所工作学习;

RIBA 英国皇家注册建筑师;

洛杉矶建筑设计大奖(BLT Built Design Award)评委



成都




李岳九认为:



“中国建筑师现在缺乏持续性的,且有国际影响力的深度风格化研究,在这个方向上,我们团队希望能做更多的尝试和突破。”



「a9a建筑」将建筑设计语言的分类再细化,寻找适合自己的耕耘方向,他们试图基于中国传统建筑智慧,在自然表达的基础上延展出自己的建筑语言。


“荥窑砂器博物馆”作为「a9a建筑」的第一个建成项目,其设计充分利用了雅安荥经地区的文化和自然优势。大量实墙的外立面设计强调了砂器的厚重感,并以一种与地形相适应的方式自然地“生长”出来,使砂器成为文化对话的核心。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荥窑砂器博物馆”的整体规划以一种从整个古建筑区域脱颖而出、自然生长的思路构思



由「a9a建筑」设计的位于郑州普罗理想国的普罗市集在去年亮相后引发热议。人们愈发关注一个市集能否承载起除了生鲜菜场之外更多元化的社区服务。而普罗市集从打碎的整片地块中生长,恰当的内街尺度使得社区内各样的生活场景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将更加开放、便利、共享的公共空间融入进一个多功能、多业态的社区邻里交互场所。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a9a建筑」从盒子的空间原型思考,为业态规划提供了一套模块化可变方案,在延续整体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其可根据不同业态的经营需求进行延展。灵活的小盒子被塞进市集内部,原本空旷的内街广场变成错落有致的街区,人们的日常生活需求被最大化满足,可在这里共享温暖或凛冽的夜晚







卢 昀

MUDA慕达建筑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2015年创于北京和波士顿,

2017年成立成都工作室


香港大学硕士;

曾任职于MAD建筑事务所和德国gmp建筑事务所



成都




在2018年成都兴隆湖书店国际设计竞赛中,卢昀灵光一现:“我们可以设计一本从天而降的书啊。”这个概念不仅帮「MUDA慕达建筑」赢得了竞赛冠军,更成为了最终落成的“成都兴隆湖中信书店”的核心创意理念,以及社交媒体的热搜关键词。


“我们创造了一个半沉于水中的建筑,”卢昀解释道,“外形如同一本微微翻开的书,与湖面相呼应。"建筑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让自然光线充分进入室内,同时提供了广阔的湖景视野。卢昀特别提到:"我们通过大小不一的开洞,引入自然光,创造出一种空灵通透的阅读氛围。”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成都兴隆湖中信书店”的结构设计也别具匠心,团队使用了三维曲面钢结构,让建筑的一部分悬浮在水面上,增强了‘漂浮’的视觉效果。内部空间的布局遵循流线型设计,让访客能自然地在不同区域间流动,体验从明亮开放到私密静谧的空间变化



随着团队实力的增长,「MUDA慕达建筑」最近迎来了“天府中医药博物馆”项目的挑战。卢昀兴奋地表示:“这个项目让我们有机会在更大尺度上探索建筑与文化的结合。”


博物馆的整体形态呈现为一个巨大的圆环,象征太极。“我们在圆环内部创造了一个中心庭院,这个庭院不仅是自然采光的来源,也是整个建筑的精神中心。”建筑西立面采用穿孔铝板,不仅能有效阻挡强烈的西晒,降低室内能源消耗,其优美的曲线设计还大大丰富了城市的视觉界面。既考虑到了建筑的实用性,又兼顾了城市美学的需求。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天府中医药博物馆”的空间序列设计根据中医五行学说,将展览空间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主题区域,游客的参观路线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设置



自始至终,「MUDA慕达建筑」都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兴隆湖书店”大量使用玻璃和钢材,强调现代感和通透性;而“中医药博物馆”与流线型的景观绿地、环形连廊围合的内部水域和广场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动态的太极图。


卢昀总结道,“每个项目都是一次新的探索,我们努力在每个设计中融入对场地、文化和使用者的深入思考,创造既富有意义又美观实用的空间。”








田 琦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副教授、副系主任;重庆大学设计总院副总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改造和城市更新专委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分会理事


何 飙

重庆大学设计总院悦集建筑工作室主任;重庆何方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总经理

李 骏

重庆大学设计总院建筑方案研创中心副主任;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教师


悦集建筑 

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创于2017年


重庆




从“远山有窑”到“磁器口公共服务中心”,从几百平米到一两万平米,「悦集建筑」对 “公共性” 的探索贯穿设计工作始终,其中对人与公共建筑的互动,以及人如何影响和塑造公共空间,他们有较多思考。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远山有窑”以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作为功能更新思路去解决生计延续和传承技艺的问题,实现了废弃龙窑的转型新生



在传统建筑学观念里,建筑是自构、凝固、稳定的存在,但「悦集建筑」认为某种意义上说,“改变”或许才是建筑本质的常态。当政治学概念中的“公共性”引入建筑领域,则在空间的维度上获得了自身的解释。“公共性”中的普遍性、不确定性和意识交互性投射到建筑中,预示着会有更多“可改变”的非定设空间。



所谓“可改变的非定设空间”,其核心在于从“设计”出发,超越“设计”,关注建筑学对建筑本身、周边地域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等多种层面的引导和向好。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磁器口公共服务中心”思考的是已经形成范式的行政类办公建筑如何能更加开放,与周边居民的日常相结合创造具备“不确定性”的模糊空间








Tommy

氣象建築 

创始人

创于2018年

重庆大学建筑学硕士;

曾任职于西南建筑设计院



成都




「氣象建築」近年来的实践项目以具有建筑构造感的空间设计为主,在对其设计理念的阐述中提出了三种设计语言:叙事性、逻辑性和概念性。


叙事性设计语言强调通过设计元素和空间布局来传达故事,营造具有情感和意义的体验。在“光影采石场”项目中,「氣象建築」运用了天然石材和光影效果,将普罗旺斯莱博的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展示空间完美融合。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光影采石场”项目,通过石材墙体的林立排布、仿生自然的花艺装置,以及富有艺术感的做旧墙面,创造出一个充满故事感和时间感的空间,让访客在浏览时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



逻辑性设计语言,则注重功能性、合理性和结构的清晰性。在“BABAMA”项目中,「氣象建築」以“跳动的心脏”为核心概念,将生物循环系统的理论转化为空间设计,不仅满足了品牌展示和销售的需求,还通过模块化的概念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BABAMA”项目借助机械心脏装置、模拟树木生长的结构,以及传送带式的展示区,创造出一个既富有美感又高度功能化的空间



概念性设计语言,则强调抽象思维和创意表达。在“KVK”项目中,「氣象建築」以“重构”为主题,通过模块化设计和抽象艺术装置,创造出一个富有未来感和艺术性的零售空间。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KVK”项目中黑色立面、弧形热弯玻璃、蜘蛛触角般的异形装置等元素,都体现了设计师对于现代文明和人类分身的深刻思考



无论是传达故事、优化功能,还是表达抽象概念,「氣象建築」深入理解品牌和业主特点,通过多元化的设计方法展现了对“建筑设计如何结合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理解。








在地与公共


对在地的关注,是这些建筑师对学科的沉思,更来自一种自发的感知力。建筑何为?


以在地材料再现地域感?以最小干预的策略,保留历史痕迹并注入新的功能?结合当地的气候和传统的建筑结构,再现日常生活的传统?……他们对周遭的强烈关注,来自对真实生活的深入体察,而成都、重庆浓厚的地方文化与市民生活,或许正是给予他们养分的土壤。




方卓欣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硕士;曾任职于美国 JWDA 建筑事务所、美国 K+R 建筑事务所、The Now Institute & 墨菲西斯建筑事务所


徐倩倩

美国南加州大学硕士;曾任职于英国Make建筑事务所、纽约John Puttick Associates 建筑事务所、北京智屏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



直现建筑 

创始合伙人

创立于2019年


成都





“故乡” 的概念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变得模糊,方卓欣自称自己成了“游牧一代”:从小在都江堰长大,读高中来到成都,后来去了上海、美国、沙特读书和工作,但小时候在四川的生活成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记忆。那些雨天以及窗台边的湿润,各种记忆片段像小面团一样在他内心不断发酵。“悲观地说,我有一天或许会忘记这些东西”,但方卓欣认为:



“身体不会遗忘,像嵌入他内里的电脑程序。其设计创作是过往阅历具象化的凝结,是个人生命体验的结果,而非临时的突击学习与研究。”



过往经验深深刻入方卓欣的身体记忆,现在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作为主创建筑师,历时4年负责美国加州的大型商业综合体“UTC Westfield”项目,全过程的经历让他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项目系统意识。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从零到交付,方卓欣全程参与了“UTC Westfield”项目的谈判、设计、汇报、行政审批、社区会议、全专业施工图,及施工现场配合



回到成都,在这座千年古城的心脏地带,「直现建筑」以其“同一个屋檐下”项目,为东华门考古遗址公园北侧地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该项目的特点是其独特的大屋檐设计,它不仅是建筑的核心特征,更象征着时间和空间在此交汇融合。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同一个屋檐下”的设计灵感源自成都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设计团队通过提取和叠加不同时期的城市网格,创造出这个贯穿整个项目的大屋顶。这个屋顶不仅是功能性的构筑物,更是城市的第五立面,如同一件城市雕塑,与周边环境形成和谐对话。通过不同区域对应的格栅、玻璃、镂空和树木设计,屋顶能够适应不同的功能需求,同时也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今年「直现建筑」“麓湖的G17游艇俱乐部”和“都江堰都江金座酒店”项目已进入施工图阶段。



此外,沙特利雅得的“GFS 办公室”项目则已成功落地,未来「直现建筑」将正式踏入国际市场。







余 快

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访学;曾任职于华东院、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罗 赛

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学硕士;曾就职于美国RTKL建筑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联合创立非营利组织“大鱼营造”



LEL DESIGN STUDIO

联合创始人


余 快

(成都办公室负责人)

创于2020年


成都





“没有想过要搬离成渝。”当被问及是否会搬离故土,余快如是说。



在成渝不仅更容易维持当下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同时也被独特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和丰富的公共生活时刻浸润着。



当他在建筑实践中,思考如何营造空间氛围时,他总是到熟悉的街道上走走,喝喝茶,让幽默且松弛的地方氛围,激发设计灵感。


在福建永春的红粬醋厂项目中,「LEL DESIGN STUDIO」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质朴而沉浸的场所,让来访者能充分感受红粬醋在当地独特自然风土中酿造的魅力。


该项目的核心是古法车间,它通过舒展的形体、低缓的屋顶和独特的比例关系回应了永春当地的建筑传统。同时,设计团队还创新性地设计了可开闭的防虫通风气窗系统,既保证了生产需求,又尊重了当地空气中天然菌群对醋品质的作业。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永春侨新红粬醋观光工厂”集研发生产与观光体验为一体,占地9900平方米,设计中平衡了生产需求和观光体验,保留了原有的工业遗存,如烟囱和旧建筑立面,同时采用天然花岗岩和钢等现代材料,创造出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对话



而正在施工中的紫金峪山谷度假酒店项目,同样体现了「LEL DESIGN STUDIO」对地方建筑形式的回应。通过营造一系列灰空间,设计团队试图塑造一个既传统又当代,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建筑。他们继续探索现代木结构的应用,并尽可能使用青瓦、岩石、砂灰等本土材料,以此传达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尊重和理解。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预计今年完成的紫金峪山谷度假酒店项目







金显书

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建筑师;曾任职于成都万华投资集团




刘 佳

挪威奥斯陆建筑设计学院硕士;曾任职于 P&G 华凯国际



四周建筑 

创始合伙人

创于2018年


成都





「桥」只能是桥吗?它或许还能称为城市中流淌着的另一条河流。



这是「四周建筑」为成都写下的脚注,面对成都这座不断向南“生长”的城市,他们希望城市绿地公园不要留有太多钢筋混泥土的痕迹。如果有座桥体在笔直高耸的桉树林中穿梭,那样的场景便是再好不过的了。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麓西智谷云廊




「四周建筑」的“克制的介入”是对麓西智谷云廊这个在地场景理解后的设计策略:远望有整体性及线性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空间的动态感,近看有细节、起波澜。此外,红蓝的色调从周围层层叠叠的绿色中脱颖而出,让宁静的自然多了一抹活泼的性格。自此,



“桥”不仅是金显书、刘佳连接建筑设计灵感的通道,也成为了「四周建筑」用建筑联结自然、公共、人文的信条。



于2022年落成的海口世纪海角,是两人最新已完成的作品,该项目位于海口海甸河入海口处,毗邻世纪大桥,面朝河口与大海,是海口最chill的开放式公园商业街。金显书讲:



“从商家经营的角度,我们更多考虑如何合理化分配资源,资源决定了商业价值,而只有从最初的空间规划上使总体价值普遍增加,整个商业生态才能良性运转,每一家商户才能利润最大化。于是,持续更新小尺度景观,协同运营和商户的诉求,去软化,去优化,便成为这次的目标。”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海口世纪海角”与海为邻的海边市集共同构成城市休闲消费的新脉络,为市民与游客营造了新的消费场景和生活体验,为城市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







任 洋

有样建筑设计事务所 

创始人

创于2019年

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硕士;

曾任职于重庆卓创设计事务所徐州分所、

Edmond&Corrigan事务所、

普林斯曼(伦敦)建筑设计事务所


重庆




对于任洋来说,“地方”是特定的区域,是在“夏日金色黄昏渲染的城市,山路坡道边,一群人光着膀子在路边喝啤酒、吃火锅”的故乡重庆 。



生在这里的他,每接手一个项目,总要想着“飞天入地,穿洞游江”地突破固有思维“折腾”自己,折腾「有样建筑」。



任洋觉得在重庆总是望山跑死马,自己得沿着蜿蜒的“山路”走上不少弯路,凭这一股子“憨”劲,明知道路艰难也会走下去,就在这段路上,“憨、酷”如任洋开始去“放飞”自己的思绪。


如「有样建筑」以 “公园”为灵感,将精酿啤酒作为社交的媒介,在东郊记忆为年轻社群打造一个立体“成人乐园”——跳海酒馆。通过拆除老库房内部墙体,将室外自然光线和银杏树引入室内,将“公园”的元素自然融入到酒馆中。同时设计还预留了两条互相垂直的动线,在交汇处设计了一个圆形天井,这不仅成为空间交流的中心,也成为了社交互动的催化剂。通过这样的设计,「有样建筑」不仅重塑了空间,更赋予了老空间新的意义和生命力。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有样建筑」依然保留了对于色彩的使用,以及模块化的基因,如跳海的橘色招牌挂在这栋楼的右侧,在看过草坪的满眼绿色后,能很快速地识别这抹亮眼的橘色,以及专属成年人的紫色的旋转滑梯从三楼顶层蔓延到一楼,跃进滑梯只需要10s完成被搁置的童年“英雄梦”







詹 迪 

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学士,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获得 Diploma;曾就职于Woods Bagot 和 Grimshaw Architects,在此期间参与设计了全球各处的多个大型综合体及交通基础设施


郑 宇

毕业于伦敦建筑联盟学(AASchool),并获得AA Diploma Honours提名


F.O.G.建筑事务所 

联合创始人

创于2018年

重庆




在「F.O.G」的建筑哲学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对在地性深刻而复杂的认知。尽管他们的建筑实践汲取了全球多元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养分,但在回归本土,尤其在中国进行建筑创作时,他们深刻感受到在地性的重要性。结合国际与当下的双重视野,詹迪认为:



“建筑师不仅是回应场地和使用者需求,更要在全球化语境下,将地方性与普遍性相结合,创造出既有地域特色又具时代精神的建筑作品。”



“青龙湖瞭望观景亭”项目的在地性体现在对村民门前扩建习惯的吸收,以及对场地自然坡度的顺应上,由此形成的风雨廊和观景台,满足了村民和游客的需求。设计团队通过与村民的互动,将他们的反馈和自发改造融入最终设计中,使观景亭不仅是一个静态构筑物,更是一个与社区互动、共同成长的有机体。这种设计策略不仅展现了对地方特色的尊重和融合,也体现了设计团队对社区参与和环境适应性的高度重视。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青龙湖瞭望观景亭”与自然村紧密相连,其设计策略着重于对当地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村民生活习惯的深入理解,通过解构传统“亭”的概念,将其转化为“屋盖”与“台基”两个基本元素,创造出既能停歇又有观景的多功能空间



而“西部科学城含谷中学”项目展现了「F.O.G」革新性的校园理念,巧妙地打破了传统校园的封闭性。通过独特的剖面处理,创造了一个大型的“悬浮平台”,将核心教学空间置于其上,而将公共空间如图书馆、音乐教室等设置在下方,既保证了学校的安全性,又为学校向社区开放提供了可能。同时,设计重新诠释了传统操场的概念,将大型体育设施分解并融入绿色景观中,创造出丰富的户外活动空间。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西部科学城含谷中学”项目创新性的空间组织不仅增加了学生与自然接触的机会,也为未来校园与社区的互动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体现了FOG对教育空间和城市互动的深入思考与创新理解







齐 帆


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学科导师



杨丁亮


哈佛大学博士,现任哈佛大学助理教授



vari 几里建筑 

创始合伙人

创于2015年


重庆




「几里建筑」对建筑的独特性源于如何发挥在地属性。正如齐帆所说: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实践中慢慢累积对地域文化的认知,现在某种意义上说,思考地方的独特材料的属性已经成为我们的状态了。”



最初回国时,齐帆更关注当代建筑的表达,如在二厂“混沌大学”项目中使用混凝土现浇技术。这个阶段,他更多地“向外求索”。随着在西南地区的实践增多,开始深入思考材料的独特属性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这种思考体现在多个项目中。在“半·山川”项目中,「几里建筑」使用了独特烧制的夯土砖做幕墙钢挂,创造出质朴的地域感。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半·山川”项目




即使在使用现代材料的项目中,如成都“CPI文化艺术中心”,「几里建筑」也努力融入地域特色。他们通过设计将金属结构处理成麓湖水岸线般的自由曲线,使建筑“完全漂浮起来”,表达成都的柔美和松弛感。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成都麓湖CPI








杨保新

研筑舍 

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创于2016年

中国西南地区首位亚洲建筑师协会

建筑奖金奖获得者;

西南民族大学副教授;一级注册建筑师。

先后毕业于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从业18年,

致力于探索全球视野下地域建筑的多元表达



成都




成渝地区虽常被视为一个经济圈,但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来看,两地实则存在显著差异。杨保新认为:



“强化差异性或寻求共融均为值得探究的方向。”



多年来,「研筑舍」以成都为基地,将建筑实践延伸至川中盆地、凉山和大巴山等周边地区,致力于因地制宜的差异化表达。团队深入融入当地生活,从跨文化的角度思考,将社会文化、自然地理和人居环境等多层面因素纳入设计考量,「研筑舍」正致力于通过其建筑实践,营造川渝地域的“幸福空间”。


「研筑舍」的首个作品“菊乐亲子园竹建筑”坐落于成都市郊的乳业企业奶牛生产基地,将亲子儿童园融入乡村环境,让家庭能亲身体验牛奶生产源头。杨保新充分利用竹子的材料特性,将传统竹编技艺与美学和结构工程技术相融合,营造出如伞状结构等独特造型,旨在实现“材料-结构-空间-形态-肌理-环境”一体的当代竹建筑。团队克服了缺乏成熟规范、施工困难和形式探索等挑战,最终呈现出一个融合自然、文化和创新的竹建筑群。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菊乐亲子园竹建筑”采用 "保留、改造" 和 "加建、植入" 策略,将场地划分为入口、科普教育、互动体验和休闲娱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竹构建筑,如扇形门、竹伞厅、音乐剧场、竹波墙、游廊和草料间等



在“菊乐亲子园”项目的基础上,「研筑舍」进一步拓展了其设计理念,以人居、生态和文旅为发展目标的“大小凉山乡村住区综合体”项目是更全面的体现,该项目获得了2023年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金奖,杨保新成为中国西南地区首位获得该奖项金奖的建筑师。项目设计以“传承文脉、促进社会公平和争取发展空间”为核心理念,重新诠释具有场所精神的当代聚落与住区。


在数个村落中,「研筑舍」展开了多层次的探索,燕麦地村聚焦于构建当代山地乡村社区的基本范式,暑觉洼五村侧重于新老合一的保护和发展模式,底古村着力于文旅激活和以点带面的协同发展模式。设计中采取了社区聚落、雕刻地形、空间拓展和文脉传承等关键策略,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文化传统和现代生活需求,最终呈现出多组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依山而建,融入在凉山苍凉的风景之中。尽管在四年的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如复杂地形处理、传统木结构的现代转译、项目分割实施、施工一定程度失控和疫情带来的困难等,「研筑舍」仍坚持设计初衷,在规划原则和整体策略上实现了预期目标。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大小凉山乡村住区综合体”项目,始于2018 年,位于四川凉山地区,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特色,为当地贫困人群提升居住环境,拓展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蔡克非


曾任职于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非常建筑研究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等先锋建筑事务所


王 玺

四川大学艺术学硕士;曾任职于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門口建筑 

联合创始人

创于2015年

成都




“成都花园饭店改造”项目对于「門口建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建筑改造,更是一次关键的转折点。正如蔡克非所言,这是团队真正意义上的“作品”,是他们设计理念和工作方法的集中体现。


通过这个项目,



「門口建筑」确立了两个核心的设计判断标准:一是“现场作业”的工作方法,二是以“创造氛围场景”为设计目标。这两个标准本质上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理念——“诚实地面对现实”。



这种方法论不是为了追求表面的美观而大兴土木,而是通过精心的设计,创造出一个能够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正是这种对现实的诚实态度和对使用者的深入考虑,使得改造后的“成都花园饭店改造”成为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吸引力的场所。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在“花园饭店改造”过程中,设计团队深入现场,面对复杂的既有环境,采取了最小干预的策略,保留了建筑的历史痕迹,同时又巧妙地植入新的功能和氛围



更重要的是,“成都花园饭店改造”项目为「門口建筑」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即使在面对如“微网总部大楼”这样规模大得多的新建项目时,团队仍然坚持在花园饭店改造中形成的工作方法和设计目标。然而,随着项目规模的扩大,「門口建筑」也意识到了,



建筑设计中“权力构成”的重要性,要完成一栋好的建筑,不仅需要优秀的设计技术,还需要能够处理复杂关系的“手腕”。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微网总部大楼”新建项目








天仝建筑  王翔



王翔从小在重庆读书长大,却在成都展开建筑实践。当被问及为何选择成都而不留在重庆时,他说:



“重庆崎岖粗犷的地形和江河纵横的景观,能激发对生命力以及不标准、不规则的追求。成都平坦广袤的地形适宜各种场景,让建筑师能沉下心,大胆发挥 。”



虽同属西南重镇,山水人文中却蕴含了不同象限的味道,王翔将两座城市的气质融合,让蓬勃的能量有的放矢,同时在作品表达上克制却有个性上的张扬。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建筑屋面经过简单扭动,不仅解决了人坐的方向与湖岸的关系,还形成了面向湖的小广场,提供了270°的湖景视野。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意识到概念传达与实际控制的差异,因此提出概念时更加谨慎,避免过度依赖具象的形态,而更多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和内在的逻辑性



天府路演艺术中心就是克制却有张扬的表达。面对周边扎哈・哈迪德设计的独角兽岛等现代建筑群的挑战,王翔选择了隐逸的设计策略,利用现有地形高差,巧妙地将大厅置于地下,创造出既满足功能需求又与湖岸景观相得益彰的设计方案。







朗读建筑设计事务所   罗珂



一个地方之所以能够称为 “地方”,不仅仅是地理和文化上的区隔,更是一种文化、社会和心理的差异化表现。地方的独特性无形中塑造着创作者的视野和思考方式。但对罗珂而言,创作本身是一种探寻真理的行为,地点的选择对创作者来说,并非最关键因素。他认为:



“地方性可以是创作的沃土,但也可能成为思维的牢笼。”因此,创作者需不断提醒自己,避免将地方性视为唯一真实,应通过创作实践,全面、深入地理解 “地方” 与 “世界” 的差异和联系,在尊重地方性的同时,拓展创作边界。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罗珂在“漂浮绿洲”中展现了大胆创新的思维。他对常规事物的功能进行了创造性的重塑,比如将楼梯与种植池巧妙结合,创造出一个难以简单归类的 "怪诞" 花园



「朗读建筑」在成都麓湖生态城的 “漂浮绿洲”项目中,展现了一种基于当地特色的创新设计。罗珂深入理解了成都独特的屋顶小气候,并巧妙地将其融入设计中。


他采用了开放而多功能的设计策略,在室内外之间创造了富有特色的过渡空间。通过运用几何模数生成的网格系统,他重新定义了露台空间的布局和功能,使其更加灵活多变。这个独特的花园设计超越了传统概念,成为了一个“异托邦”空间。它不仅挑战了人们对常规空间的认知,还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逃离现实、激发想象力的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到与繁忙世界隔绝的宁静,享受难得的自由与放松。







Studio Dali 时地建筑  李烨



川渝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塑造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李烨指出,与中国北方相比,川渝地区温和的气候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这里的人们能够享受更多的户外时光,这一点体现在建筑设计上,尤其是屋檐的使用上。


在川渝,屋檐不仅仅是建筑的装饰或功能性构件,更是生活的延伸。李烨描述道:



“在四川的很多地方,一家人从早到晚的所有生活都可能在屋檐下进行。”这里的屋檐往往与堂屋相连,形成一片连贯的生活空间。



人们在这里吃饭、做手工、喂鸡,几乎一整天的活动都在这个空间中完成。这种设计反映了当地居民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方式。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彭公数字农场运营中心与农研工坊




相比之下,北方地区由于气候的限制,户外活动时间较少,建筑设计更倾向于封闭式的“盒子”,依赖机械调节室内环境。虽然北方传统建筑如北京的胡同和故宫也有屋檐,但其生活化程度与川渝地区有着显著差异。


此外,李烨观察到,相较于北京、上海等地的同行,



川渝的建筑师们更注重日常生活的体验,工作节奏相对放松,不那么追求精英主义。







悦集建筑  田琦



刚毕业时,谁没有过走南闯北的冲动呢?「悦集建筑」的田琦当然也想过去北上广深这些前沿地方看看。但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入及创作的铺展,他发现,



“成渝和北上广一样有很多项目和发展空间,可以大展拳脚。”成渝不追求标准化、产品化、规模化设计,这片大地允许田琦观察日常生活的需求,正是这种 “纵容”,让他的建筑从地方上吸取灵感。对人如此,对城市、建筑来说也是如此。



「悦集建筑」的建筑实践主要集中在重庆及西部地区,他坦言自己的创作就是对 “在地” 的一种挖掘。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陵江驿渡·三胜车渡服务站



如车渡是重庆跨江大桥大规模建成前唯一可载汽车涉渡的交通工具。随着城市交通结构逐步完善,车渡作为交通工具的职能逐步衰退。面对重庆北碚三胜车渡服务站的老城记忆即将消逝,田琦希望通过文旅产业结合做些事情,借助现代城市旅游景点记住三土两岸。


服务站底层架空设计形成了开放的空间姿态,引入人流,丰富了内部空间变化和功能实用性,体现了对重庆传统吊脚楼元素的现代转译。建筑的出挑体量和扭转形态,以及临江面的落地玻璃,最大化利用了嘉陵江的景观资源,提供了独特的观景体验。



车渡服务站

结构图


通过对场地肌理和环境分析,重新诠释坡屋顶、吊脚楼、台阶等传统元素,如镂空的青砖花墙和水泥纤维板的使用,不仅保证了内部采光,还形成了独特的光影效果,使建筑如同从江边自然生长出的巨石,低调而和谐地与三胜村的山水形成和谐的视觉关系,展现出低调而独特的场所精神








代际与处境


建筑师路易斯·康曾说:“建筑是对时代精神的具体化。”建筑与时代密不可分,这一代建筑师刚开始上手,就经历着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的转变,这或许正是一种幸运,因为这样的时代更会还原建筑的本色,让建筑师慢下来。


只有慢下来,建筑师才能思考一些更跨越周期的命题,即使我们面临技术革命对建筑设计前所未有的挑战,但这一代建筑师从20世纪的最后20年走向21世纪的最初20年,他们正主动或被动地担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F.O.G.建筑事务所」詹迪喜欢在建筑空间、野外思考设计灵感



随着建设高峰期的过去,市场已经趋于饱和,特别是对于有海外背景的建筑师们挑战与风险并存。



与前辈们相比,「F.O.G.」和同行们在回国创业时缺少了传统的“师兄弟”和“师长”所提供“血脉”和“圈子”的产学研体系支持。可以说,新的建筑师们面临着更少的机会。



早于「F.O.G.」创业的一批人可能选择了民宿行业,而像詹迪与郑宇一样,2018年才入行的人来说,更多涉足商业和新零售领域。尽管许多人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但特殊的路径往往需要额外的荫蔽,如兼职教书或在大学任职。


他们认为这跟前几代建筑师的生存境遇完全不同,



现在进入建筑行业的滋味就是苦的, 但也因为苦,才得从缝隙里找生存。



如果说与前代的境遇不同,那么化解危机的手段也应有所差别。詹迪与郑宇认为,



前辈们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被时代推着走,将建筑变成技术和产品,将学科的话语权让渡给了整个产业。那现在的建筑师不得不面对的就是过往所淡化的“社会责任”,即让建筑学科回归艺术和人的语境,让人和AI都意识到,建筑是一门持续关注人的尺度与边界的学科,同时在现实层面上坚持专业性和职业精神,逐步恢复学科的话语权和专业度。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合造社CLAB」今年搬新家了,新工作室里的徐浪



业内常说建筑师真正的职业实践是从40岁之后才开始,这是因为建筑项目的周期很长,建筑师在30岁时只有有限的实践机会,这个阶段更多是探索。


正因如此,徐浪认为,



当前存量市场环境下,建筑师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实践机会的减少,所以每次实践都非常珍贵。



虽然目前徐浪已经不像年轻时候那样容易感到焦虑,但他也意识到这种状态可能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所以他希望在现在已有的实践中尽可能尝试不同的可能性,找到自己内心最放松的工作状态,避免焦虑感。


徐浪分享到,或许控制团队规模也是缓解建筑师焦虑的关键因素。维持较小团队,不必为了生计或商务压力而过度劳累,减少焦虑的同时,让团队成员更加安心。他还强调,



焦虑感对于建筑师这群“长期主义者”来说,是一种不利的状态,因为建筑项目的长周期性,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在这样长的周期内,焦虑可能会导致建筑师的判断偏离初衷。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直现建筑」方卓欣的施工现场日常



方卓欣对建筑师的时代划分和标签化持谨慎态度,如“第五、六代建筑师”。他认为,



将建筑师简单地按年代划分或贴上“某一代”的标签可能会限制人们对建筑师潜力的认知。



他以自己的导师汤姆·梅恩和第一位老板Joseph Wong为例,说明年龄并不应该成为衡量建筑师创造力和重要性的标准。即使在80岁高龄,汤姆·梅恩仍然被视为先锋建筑师;Joseph Wong在60多岁时仍感觉自己的建筑世界才刚刚开始。


关键在于建筑师是否愿意在新时代中持续学习和适应。他认为,



一个时代出生和成长的建筑师并不必然局限于那个时代。建筑“跨周期”的属性让建筑师自然拥有“终身学习”的特性,这要求个人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理念和认知,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充满挑战。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相对建筑」靳洪铎正在施工现场



当前许多建筑师从事乡村振兴和改造项目,可能并不是因为个人偏好,而是市场和国家政策的推动。



这类项目通常规模较小,适合中小型富有创意的事务所承接,同时这类项目工作量也并不足以吸引承接大规模项目的设计院。


当前中国建筑行业正逐渐从大规模新建转向更新、改造和维护。靳洪铎提到,



许多80年代的建筑物现在需要更新,这为建筑师提供了新的关注点,城市更新不能仅是政府主导工程,市场导向同样重要,这种民间自发的微更新,自然辐射周边区域,而这种项目更加重视实用性和成本效益,这可能促使建筑行业回归更加实用主义的设计。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vari 几里建筑」齐帆参加建筑分享活动



齐帆觉得,不同年代的建筑师对于职业身份和行业认可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就像80后建筑师,如齐帆自己一样,在职业生涯初期往往十分重视自己的职业身份,并努力追求行业内的认可和成就。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一代建筑师被迫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经历了从 “重”到“轻”的心态转变过程。


相比之下,齐帆注意到现在加入行业的年轻建筑师,如 90 后和 00 后,则呈现出一种更为“松弛”的状态。他分享了自己的观察:



刚入行的年轻人选择留在建筑行业不再仅仅是为了金钱或声誉,而是更多出于对设计的纯粹热爱和尝试新事物的愿望。年轻人不再执着于成为行业内的权威或获得特定的行业地位,而是更关注当下的工作体验。



齐帆认为,这一代年轻建筑师对建筑职业生涯有更开放的思考方式。他们似乎意识到建筑师的职业道路不再局限于单一模式,而是存在着更多开放的边界和探索的可能性。这种对建筑行业未来发展的新见解,以及对个人职业发展的多元化理解,也许会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天仝建筑」害羞的王翔总是背对着镜头



最近,王翔经常感慨当下年轻人面临的生活挑战比八十年代生人年轻时更为艰巨。几年前仍可观察到的机遇,近两年却逐渐消失。他认为,七十年代出生的前辈们不仅机遇丰富,面临的诱惑也更多。前辈们成长于一个迫切需要向外界学习的社会环境,当时的城市迫切需要变革,而他们的建筑设计独树一帜,引领了潮流。



当他们的理念得以实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理想主义和英雄情怀。



但从长期观察自己的执业意义来讲,他建议青年建筑师不应盲从前代建筑师的模式。根据他个人经验,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以问题为导向,需要进行理性思考。建筑师的成果是实际交付的建筑,而不仅仅是效果图。



未来我们可能面临回归,回到建筑师日常工作的正常水平,无论是收入还是工作时间。这个职业的最大魅力在于建筑创作的过程本身。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門口建筑」在施工现场花絮



蔡克非认为,所谓“第五代建筑师”大多是体制外的独立建筑师,虽然被冠以“明星事务所”和“精英”的称号,却往往难以调动大型设计公司或设计院那样的资源。但是他们大多具有海外学习和工作的经验,拥有更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创作出了国际一流的作品。蔡克非觉得“第五代建筑师”们是自己学习的榜样。


在如今的大环境下,他不禁也有疑问:“我们这一代,就是生存状态不佳吗?”


蔡克非说:“如果拿自己这样的‘独立建筑’与有大型机构支撑的朋友们相比,‘独立建筑师’需要自己坚持单打独斗,的确艰难。但正因其独立性,给我们更多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我们有能力做出和普通设计不一样的建筑。



“我们有着‘和平时期野武士’(借用桢文彦评论 40 年代出生的日本建筑师的话,比如安藤忠雄、伊东丰雄)的状态,以略显桀骜的姿态面对市场,让建筑设计不随波,不流俗。”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悦集建筑」田琦在各个项目现场进行设计考察。



田琦认为,第五代建筑师在一个快速变革和发展的时代,参与城镇化建设的高峰,投身于大型和标志性项目中实践自己的创作理念。他们见证了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型,融合了传统文化认知与现代化、全球化的影响。许多人的海外经历赋予了他们国际化视野和技术,他们在设计中融合传统与现代,创新性地表达传统文化精髓,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


与过去相比,新一代建筑师的创作理念更完善、先进和多元。全球化背景下,他们接触到最前沿的建筑理念和技术,拥有前人的经验指导,在创作方面拥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持。技术的发展,如CAD、BIM、AI等的广泛应用,为建筑设计创作提供了新的工具,提高了设计、模拟和优化的效率。


然而如今行业下行、城市建设饱和、竞争激烈和需求减少导致内卷现象,建筑师需在市场变化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新一代青年建筑师需要保持“设计互联”的思维要求,即建筑师不应局限于建筑本身,而应跳出藩篱,尝试跨界融合,探索“建筑+”的各种可能。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MUDA慕达建筑 」卢昀在施工现场



89年出生的卢昀,认为他这一代建筑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仅吸收了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更注重本土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既具有全球视野,又不失本土特色。他们强调跨学科的合作,与结构、幕墙、开发、商业运营等多领域的专业人士紧密合作,创造出综合而多样化的设计方案。


同时,现在建筑师面临着经济周期的波动和市场不确定性的挑战,这要求他们尽快学会在变化中寻找机遇,通过灵活的设计策略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来适应市场的需求。



随着Web3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需积极学习和利用这些新技术,以提升设计效率和客户体验。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下,建筑师不仅要满足商业功能,还要考虑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其设计理念也要看重人性化、社区互动和环境保护,致力于创造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作品。


个人心得方面,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做自己,拥抱变化,并且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小隐建筑事务所」潘友才的工地花样视角



在建筑学教育领域,西方建筑学思想占据重要教学指导地位,而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建筑学思想亟需长远的发展和提高。过去几十年中国建筑业迅猛发展中的粗放建筑活动,使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意识逐渐消失。



西方建筑思想在短短几十年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建筑意识,传统建筑形式在许多人心中成为了贫穷、低级的象征,而西方建筑也被视为时尚、国际、现代潮流的象征。



这种意识普遍存在于建筑师及相关行业人群之中,也占据了绝大多数普通人的认知,无论是在大都市还是小山村。少数建筑师在传统建筑创新方向的探索尝试主要体现在工艺、技术、构造方面,但在改变普通人的建筑意识和认知方面有待努力。


中国建筑力量的发展使这一代建筑师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体系化的、属于中国或东方文化的建筑思想,融合西方建筑思想,形成有别于西方建筑体系的建筑思潮,改变大多数人对传统建筑思想的看法,树立新的建筑意识和观念,为中国未来建筑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








“我是一个普通人”


路易斯·康还说:“建筑是对生活的反映。”相对而言,这代建筑师是最有生活的建筑师吗?


他们在建筑考察的同时,也带着孩子旅行;他们在街边撸串,从烟火气里钻出来;他们喜欢一款面包,也在足球场上被虐;他们学会品茶,或追随一位服装设计师……建筑设计是真实生活的一部分,或生活是一场永不落幕的现场踏勘。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元象建筑」陈俊从青葱少年变身“女儿奴”



「元象建筑」陈俊:


作为一名建筑师,我总是忍不住想要将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即便是在带娃的过程中,我也不忘将其变成一次又一次的建筑考察之旅。今年春节前后的假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28天里,我带着4岁半的女儿踏上了一段跨越 5920 公里的旅程。我们途经了重庆、湖北、江西等九个省份,经停了宜昌、武汉、景德镇、黄山等十五个城市。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建筑盛宴。我们考察了几十个建筑,我拍摄了近 1 万张照片,在手机相册里按地点分布竟然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圈。



近 1 万张照片连成的旅行地图



不过,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个4岁半的孩子来说,这样的旅程可能有些过于 "专业" 了。



有一天,我的女儿忍不住抱怨说:“爸爸总是带我去看建筑,只知道拍照,我都没得玩...”听到这话,我心里不禁有些愧疚。



为了弥补她,在广州的那天,我特意没有安排任何建筑考察,而是陪她去了长隆动物园。看着她在动物园里开心的样子,我意识到在带孩子旅行时,需要在自己的兴趣和孩子的需求之间找到平衡。



陈俊的朋友圈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四周建筑」金显书在工作和美食之外,小狗也不可辜负



「四周建筑」金显书:


这家是朋友推荐的,叫做“张千金烤九尺鹅肠”,在牛王庙,就在四周建筑工作室附近。


光说单店其实没什么设计,但它做的真的好吃,要什么设计呢?我自己坐在街边的时候,人会感觉到放松。周末约上朋友喝上一点小酒就特别舒服。



张千金烤九尺鹅肠门店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未见筑」李未韬收到了实习生的礼物“黑T恤”以及“未韬式”建筑打卡



「未见筑」李未韬:


目前我到周二、周五晚上就要去踢球,分别和两支足球队。一支是重庆建筑师组成的,另一支是跟我的初高中同学们。我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上脚了,一直都在踢球。上次吃个火锅,还没吃两口,电话就打过来,催我去球场。没得法,再刨两口饭就去了撒。



2006年,中央美术学院足球决赛,建筑学院夺冠合影第一排中间李未韬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Studio Dali时地建筑」李烨除了品茗之外,还会做手工,干农活儿



「Studio Dali时地建筑」李烨:


当我娴熟地沏开一壶茶,仿佛有一种魔力,能让我瞬间进入一个宁静的世界。这种氛围与咖啡或可乐等现代饮品所营造的氛围截然不同。在茶的陪伴下,我感受到自己的心绪随之沉淀,为深入而真挚的交流创造了理想的环境。


我发现,在这种宁静的氛围中,人们更容易触及真实的自我,畅谈内心深处的想法。茶,成为了连接我与他人之间的桥梁,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真诚和深入。


然而,我常常感叹,茶的魅力是如此难以言喻。正如古语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茶的滋味是极其个人化的体验,我发现很难用语言准确传达。就像描述一杯水的温度一样,即便我用“凉的”或“温的”来形容,也无法完全传达那种微妙的感受。我深信,只有亲身品尝,才能真正领略茶的韵味。



李烨推荐的爱茶“铁罗汉”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自从健身后,“小”刘硕变成了“大”「石页」



「石页建筑Shiye Architects」刘硕:


我大学的时候会故意选择穿黑色衣服,因为那时我认为建筑行业有一种独特的光环,我希望通过模仿其他设计师或建筑师的穿着来融入这个行业。


随着建筑实践深入,我意识到建筑行业并非那么高不可攀,它只是一个日常行业。这种认识让他在穿着上开始追求舒适而非刻意追求某种风格。后来我开始尝试穿着颜色更为鲜艳的衣服,想要打破建筑师常穿黑色的刻板印象。我甚至觉得,



如果别人不能立即认出我是建筑师,我反而会更加开心。



我家衣柜里既有黑色衣物,也有彩色衣物。但是黑色衣物已经变得不那么受欢迎,因为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在自己家,也是我的工作室,平时穿着非常随意,常常是短裤、拖鞋和背心。



没有要打扮得像个“建筑师”的需要。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vari 几里建筑」齐帆工作之余,喜欢到处旅行



「vari 几里建筑」齐帆:



我现在不仅在做建筑设计,还在做自己Anaago餐厅的主理人。我认为,这不是“转行”,而是在不断地跨界和延伸,如此建筑设计师会有更多机会将自己的想法实现。



如果说建筑项目本质上是一种产品,那么建筑师应该有更好的产品思维,不仅仅是为他人或甲方提供服务,而是要思考如何将自己的理念和设计变成真实的、能落地的空间项目,让它们能够更好地产生社会价值。


我们开设的餐厅Anaago・云南bistro就是这种思维的产物。在重庆紫薇路这个竞争激烈的地段,我们以云南菜 bistro 为定位,在街区中塑造差异化表达。


通过这种跨界,我们不仅在实现自己的设计理念,也在探索设计如何更好地赋能商业内容 。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创造出既能满足商业需求,又能体现我们理念的空间。



齐帆在紫薇路“Anaago”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旅行和运动是「悦集建筑」田琦工作之余的两大爱好



「悦集建筑」田琦:


在重庆大学老校区附近的一个社区,中渡口码头曾有这么一个场景:有个八九十岁的老人,每天在那里写黑板报,字写得特别好。二十来米长的黑板写满了各种新闻,前面放了很多凳子椅子,很多老年人就在这里看报、休息、聊天。


然而,随着城市更新的推进,那些码头厂房虽然得到了改造,但这个温馨的场景却消失了。这个事件对我很有触动,



我时常思考:“城市为谁更新?”很多时候,在进行自上而下的更新时,我们其实需要更多地了解群众的真正需求。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以前重大老校区附近的社区里,经常会看到一位写粉笔字的爷爷。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合造社CLAB」徐浪在工作之外也是个“狂拽”的重庆男孩



「合造社CLAB」徐浪:


我最近在读哲学和科普类书籍,对于我这种非哲学专业且年龄在40岁左右的人来讲收益颇多。开车的时候,当我能听懂一集邓晓芒讲黑格尔的一句话时,我会开心。


这些知识虽然不能直接应用在具体的设计项目中,但它们在我的潜意识中产生了影响,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对我个人来说,这些书籍最核心的影响便是,如何在建筑设计中追求真实。



徐浪最近在看《上帝掷骰子吗》和《哲学家们都在想什么》



在建造上的“求真”目标,我认为应该是去掉所有不必要的装饰和符号,追求一种更为本质和纯粹的建筑表达。如果用洞穴作为一个比喻,建筑应该回归到基本和原始的空间体验,然后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创造一个能让人更加愉悦的空间。






以地方为切入,成渝一带的建筑师有何不同?


巴山蜀水养出来的建筑师,向来不是时代变迁的急先锋。他们是生活的爱好者,其思考与实践与大多数人一般,来源于日常,如发呆、阅读、喝茶、踢足球、吃串串。当有机会用装置、空间、建筑和城市设计与重新改造物质世界时,他们更乐于将文化、社会与自然扭结进“人的场域”,不论是公共性、在地性,还是一些哲理性的反思,他们在这里,满眼看见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人。


在采访中,他们乐于将目光从过去和未来中撤回,聚焦在“当下”。


从非常看好到不被看好,建筑行业在短短二十年间就经历了过山车。他们尚未成名,却迅速坠入一个焦虑和疲惫的社会。但事实上我们更多看见的是一种自在的建立——



现在才是沉下来的建筑时代,才有了更多建筑师真实、自我的表达。



做了十年建筑师,正好开始。一筑一事







编辑

肖肖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肖肖、牧之

忧忧、SHERI

校对

编辑部

平面设计

纪元©ZSDC


摄影

由受访人提供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一筑一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