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作品 | 唤醒城市空间下的滨水记忆:成都麓湖穿水公园设计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9-02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2年第9期 P62-66

Lab D+H SH 景观与城市设计事务所


唤醒城市空间下的滨水记忆:成都麓湖穿水公园设计


1 项目概述

成都麓湖水线公园是在城市居住空间与滨水空间组织关系中的一次新探索与景观设计实践。它发掘了成都平原的水文化脉络,并以四川水文特征为导向,串联起都江堰、岷江河谷、五彩池等自然景观。

水线公园通过生态模拟的设计手法,演绎出分水公园、穿水公园、叠水公园、环水公园四大独具特色的社区公园。其中,穿水公园为水线公园的首开段,在狭窄的线性“剩余”场地空间中,利用植物设计巧妙地将水与景有机融合,弱化人工痕迹,强调自然“做功”。大地的造型、自然拟态的设计,唤醒了岷江滋养下的成都人的滨水记忆。


设计将一系列相关联的水公园组成更有效的生态系统,同时把“水到成都”的故事浓缩到整个麓湖片区


2 场地现状

穿水公园位于麓湖生态城内的核心区域,受高差限制,整个场地犹如一个线性的“壕沟”,最高的落差接近5 m,很难作为公共空间使用。分散的或被分割的社区环境,使得居民日常生活仅局限在自己社区内部,缺乏与其他社区的交往与联系。景观设计团队希望通过穿水公园重新将不同社区的居民吸引到这里,以水为主题重新串联起他们的公共活动与交往的空间。


公园水景与活动节点分析


3 设计策略

穿水公园讲述了一个关于社区和水的故事,结合本地的自然山水格局,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和材料工艺,将自然叙事融入社区生活。设计团队利用场地内原有高差,将麓湖上游的水引入公园并贯穿始终,创造出蜿蜒多变的滨水空间和一条掩映在绿荫之下趣味盎然的水溪走廊,其中暗藏的多组水泵机房与过滤设备,为水质提供了保障,同时有利于打造丰富多样的水互动节点。起伏的地形伴随着茂密的植物围合出变幻莫测的自然峡谷,为各年龄段的居民提供漫步、嬉戏、休闲与社交的自然场所。游人置身于水雾中,沿着溪涧前行,在曲折迂回之间体验充满自然诗意又与社区融为一体的线性公园。


水循环分析

绿荫下的互动水溪

水互动成了社区生活的一部分


4 节点设计

4.1 形态模拟性

穿水公园通过模拟岷江河谷的形态,重塑自然状态中的崖壁和水流,打造了一处水草丰茂的线性滨水公园。公园场地较周边社区低5.5 m左右,在绿荫掩映下,一条深邃的互动水溪若隐若现,流淌穿行于社区之间。峡谷高低不同、宽窄有致、形态多变,再现了岷江河谷的蜿蜒瑰丽。


利用本土植物形成丰富的种植空间,同时降低噪声对住宅的影响


倾泻的水瀑、活泼的涌泉、灵动的跳泉、四下弥散的雾泉,种种水之元素让人置身于仙境之中;随机触发的互动水景装置,也为不同的空间带来了多元的互动体验。流水从高处的步行桥下发源,汇入低处的水塘,形态各异的池底造就了变化丰富的水流,等待有心人静静观赏细微处的律动。

与此同时,穿水公园还是一座随时间变幻的“呼吸公园”。根据自然的规律、季节的交替,自行调节水量大小,呈现出不同景观场景:丰水期水量充沛,景观在视觉上丰富又热闹;枯水期水位下降,露出曲折的步道,去设施化的场所将游人探索的焦点拉回空间本身,保持常态化的趣味。

4.2 社区可达性

公园内,淅淅沥沥的水流随峡谷流淌,串联起沿途的景观节点和游乐空间。

露出水面的格状汀步,让人们能够充分亲近水。孩子们在充满野趣的山谷里,追逐着从地面、墙壁里涌出的溪流和涌泉。峡谷两边的雾泉装置随机触发,水雾缭绕,倘若沿着溪涧前行,又将在曲折迂回间回到最初的起点。


峡谷两端的空间较为开阔,成为可聚集的社区公共客厅

穿水公园以一种生态可持续的方式,将自然文化带入社区,倡导积极健康的人居理念


4.3 细节可塑性

为了模拟自然山川形态和流水冲刷的空间和肌理效果,峡谷的墙体和地面被设计成双曲面、多曲面。考虑到峡谷自然流线造型的可塑性、崖壁上覆土种植的可行性、触发式水景设备的隐蔽性、后续维修检查的便利性,水洗石成为立面材料的最佳选择。设计后期将立面进行了分模块处理,通过钢结构塑形和水洗石饰面,打造出轻巧优美的自然立面造型;此外,水洗石具有高度的可塑性,便于精细造型和开孔,这一特质完美解决了出水设备与曲面造型相结合的难题,将人工雕琢的痕迹与自然地景形态相融合。


在公园的一些角落,童话般的仙境被植入社区生活


5 社会意义

“水”是贯穿整个成都麓湖社区的灵魂。在这里,人的活动与水的活动息息相关。麓湖穿水公园,将城市的文脉和地脉有机结合,创造了独具四川在地特色的一汪活水,以沉浸式的体验,再现滨水记忆的自然情境,讲述“水是如何流到成都”的曲折过程。穿水公园拉近了人与水的距离,让社区空间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项目名称:麓湖水线公园——穿水公园

项目位置:四川省成都市

项目面积:1 hm2

设计方:Lab D+H SH 景观与城市设计事务所

设计主创:李中伟、林楠

设计团队:王佳俊、朱宜嘉、李秀娟、樊彧菲、吴静宇、潘晓雯、张其然

施工图团队:秦超、刘欢

设计周期:2016 年 8 月—2020 年 5 月

建设周期:2020 年 9 月—2021 年 8 月

业主单位:麓湖万华新城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造价:约 2 000 万元

摄影版权:鲁冰、存在建筑

景观施工单位:成都蜀人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园林》2022-09刊首语 | 郑曦:风景园林的认知与感知

《风景园林》2022-09目录 | 数字技术与景观感知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2-09 数字技术与景观感知

《风景园林》2022-09专题导读 | 数字技术与景观感知LA专题 | 周详 刘子玥 施佳颖 | 网络照片能否用于景观视觉感知评价?LA专题 | 刘滨谊 | 走向景观感应——景观感知及视觉评价的传承发展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2年9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王一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