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践不停,青春不止

重师大新闻中心 重庆师范大学
2024-09-09


脚步丈量青春大地

眼睛发现中国精神

耳朵倾听人民呼声

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蝉鸣山海 夏令悠长

筑梦青春 相约盛夏

看CNUers用行动书写青年担当

生命科学学院

智慧养蜂 兴隆有“蜜”方

近日,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志愿服务团联合农业农村部长江中上游传粉昆虫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的唐相友、刘曦两位博士生,深入酉阳县铜鼓镇兴隆村,举办了一场智慧养蜂技术培训直播。

蜂农展示蜂箱内部结构


从蜜蜂习性的细心观察到蜂箱的日常维护管理,兴隆村的蜂农们以最质朴的方式向到访团队展示当地“云上蜂谷”产业及中华蜜蜂(以下简称“中蜂”)养殖的传统技艺。通过详细的讲解和演示,展现了村民们对这份新引入产业的热爱与期待,也让团队成员体会到了传统养蜂文化的魅力与价值。

服务团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与蜂农们进行了深入交流。唐相友不仅带来了蜜蜂生物学、养殖技术新进展等前沿知识,还就蜂王及雄蜂的高效培育技术、中蜂蜂王生产巡检等智慧养蜂新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些现代科技的引入,为兴隆村中蜂养殖产业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激发了蜂农对科学养殖的兴趣与热情。

博士讲解专业知识


在直播环节,团队成员化身为专业主播,以“酉州森林桃花源”品牌蜂蜜为核心产品,通过生动有趣的介绍和互动问答,充分展示了产品的独特品质、营养价值、原生态中蜂养殖环境以及背后的文化故事,将兴隆村的优质农产品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同时也为兴隆村的中蜂养殖产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服务团成员直播带货


此次实践合作,不仅是知识与技术的交流,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双方通过技术交流、直播带货等多种形式,共同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经济与管理学院

青春逐梦正当时 下乡实践勇担当

为了让小朋友们深入了解环保知识,提升环保意识,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大学生在行动”环保科普志愿服务队在壁山区璧泉街道天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小小环保先锋队”活动。

活动中,服务队队员耐心引导,以身作则,带领小朋友们走出服务中心,亲身体验环保实践。队员们还通过播放科普视频、知识竞答、情景模拟等方式传递环保理念,引导孩子们将废旧纸板改造为精美的手工艺品。

志愿服务队与小朋友们合影


此外,经济与管理学院还组织了乡村振兴促进团前往铜梁区少云村“铜心小院”开展“金融防诈指南,守护你的钱包”主题宣讲活动。利用专业优势,同学们通过直播向少云村村民及广大群众进行反诈骗宣传和基础金融知识科普,以金融安全为抓手,筑起一道坚实的反诈安全线!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

探索“互联网+” 助力乡村提“智”增效

7月11日至17日,重庆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云翼兴村·智慧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团开启了第二年到结对乡村振兴服务站——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的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綦”迹——我家门前的长征路》微课录制


互联网+产业,高校与乡村精准对接

为解决乡村振兴缺乏专业人才这一痛点难点,该学院为石壕镇设置了大学生“云上村干部”。通过统一培训和管理,定向长期对接乡村振兴需求和项目推进。

“云上村干部”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石壕镇研发了第一个红旅小程序——“红綦旅约”。通过预约、VR720全景互动、反馈三大功能,让石壕镇的红色旅游产业更具智能化。

升级改版后的“云上村管”小程序,在原有功能上创新性解决高校与乡村精准对接的问题,实现乡村实时发布服务需求、高校“云上村干部”发布服务意向、乡村进行最优选择完成服务匹配,真正成为高校与乡村的联结者,实现高校服务乡村精准化、常态化。


互联网+教育,弘扬红色文化

实践团抓住石壕镇作为长征过境地这一重要红色资源,将长征历史与文化融入到Python编程语言教学中,为24位石壕小学生特别定制了一场融合红色文化与编程知识的启蒙课堂。

《Python的红色之旅》课堂讲解


此外,他们精心设计了三个以长征主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块,即“用if语句编写出《七律·长征》”“用for语句编写长征故事”“用if语句和for语句编写长征线路”,让孩子们在学习编程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和感悟红色历史。

团队还以在綦江的长征历史为主线,编撰了《“綦”迹——我家门前的长征路》红色绘本,并录制了配套微课,让红色文化走进小学课堂。


互联网+非遗,探索数字化传承

实践团利用专业知识,在綦江农民版画院沉浸式体验特色版画艺术,调研非遗发展。

调研非物质文化遗产版画制作


他们将在前期实地考察6个区县的非遗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绘制重庆市非遗地图,打造重庆非遗传承的线上综合性平台,实现非遗宣传展示、内涵挖掘、产品售卖、数据分析等功能。



化学学院

化青春为润苗细雨 学课堂兴科教之道

7月17日,重庆师范大学化学学院“璧玉知启,韵化传承”实践团走进璧山区大岚社区,为孩子们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化学实验课。活动旨在带领孩子们认识化学器具,开展有趣的化学实验,感受化学的奇妙伟力,帮助化院学子拓展创新性科教领域,思考更多元的化学课堂可能性。

志愿者讲解化学器具


团队成员为孩子们开展了生动的科普讲座,引导孩子们认识化学器具、学习器具绘画。同时,指导小朋友们做趣味化学实验,带领孩子们领略化学的专属浪漫与独特魅力。

志愿者耐心指导


化学实验背后代表的科教是我国教育的重要载体,此次教学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激发了他们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继续教育学院

非遗文化齐守护 追光青年在行动

7月2日,重庆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追光青年”志愿服务团在璧山区天门社区开展了“4+1”七彩课堂之非遗课堂。课堂主要分为多彩剪纸与缤纷扎染二个内容,旨在将非遗知识与手工创作相结合,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守护非遗文化的种子。


非遗文化进课堂,妙剪生花添趣味

上午,“追光青年”志愿服务团“多彩文化·纸上生花”非遗课堂在璧山区天门社区如火如荼的进行。志愿者们首先在课堂上介绍了中国剪纸文化的悠久历史,展示了多幅精美的剪纸作品,从而激发孩子们对剪纸文化的浓厚兴趣。

在手工体验环节,志愿者们从简单的基础创作到复杂的折叠剪裁,一步步引导孩子们制作剪纸图形,创作了许多充满童趣的剪纸作品。此次剪纸非遗课堂,让孩子们亲自原创设计剪纸作品,更直观地体验中国非遗剪纸的文化乐趣与艺术魅力。

志愿者向孩子们做扎染讲解示范


非遗扎染真奇妙,七彩颜色布上舞

下午,志愿服务团给璧山区天门社区的青少年和留守儿童带来了“非遗扎染真奇妙·七彩颜色布上舞”非遗扎染课堂。首先,志愿者们介绍了非遗扎染的历史来源与工艺方法,让孩子们对非遗扎染有了初步的认识。现场教学环节,志愿者们详细展示了扎染的六大步骤:浸泡、取出、捆绑、染色、密封、晒干,充分带动了孩子们的创作兴趣。本次课堂,不仅带给孩子们无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国非遗文化之美,体验了非遗扎染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实践中得真知

在奉献中显风采

用青春之火点亮田野山间

用青春之光照亮祖国大地

青春实践

重师学子在路上

来源 | 重师青年 人民网

整理 | 杨熳琪 张昊鸣 刘彦之 王锦英 李娅

文案 | 李圳

排版 | 李雨婷 祝鑫嫄

封面 | 张雨轩

执行编辑 | 桑嫣琪 蒋梓欣 祝鑫嫄 

责任编辑 | 胡帆 孙小珂


声明: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中心推送内容除注明原创内容之外,其余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电话:023-65362723。


往期回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师范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